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故宫为何能成为明清两代皇室的选择?故宫屋顶为什么没有一只鸟敢停留?几百年屹立不倒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一个朋友说,关注我进入今天的故事。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谁建造了故宫

说起北京故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406年的明代,它是由朱棣所建造。在著名的靖难之役后,朱棣篡位称帝改年号为永乐。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自1370年被封为燕王起,他就一直在北平藩地上兢兢业业,虽然南征北战大退敌军,但最终并未能成为皇帝的最终人选。在朱元璋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各地开始厉行削藩,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周王岷王相继被废。但朱棣终因难以忍受削藩的苛刻,开始密谋造反最后攻破南京称帝成功。这时也许会有很多朋友疑惑,为什么朱棣要选北京作为都城,而不是南京呢?长按点赞咱们接着往下看。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朝代重叠的神秘宫殿

在称帝之前,朱棣的封地之前一直在北平,相应的势力范围以及得力助手都在那里,加之朝野上下都认为北平是一个“龙兴之地”因此迁都就提上了日程。但北平并未有皇帝规格的宫殿供其使用,因此在朱棣即位后不久,就开始正式修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在故宫总共住过24位明清皇帝,天子居所自然马虎不得。因此在宫殿的修建上,依然采用了古代星象学说当中的天人对应,宫殿全部采用中轴线方式建造,主殿位于中天。整体皇宫的建造依然采用依山傍水的园林风格修建,建筑蓝本则以南京皇宫为主。南面的景山公园则是整体建筑当中的风水要地。当人们的目光全部停留在,这些外表华丽的建筑上时,如果管哥告诉你这还不是故宫,最神秘的地方你会相信吗?相信很多朋友都不会相信,在故宫的地下还埋藏着一座皇宫,至于皇宫的主人究竟是谁,关注我,咱们接着往下讲。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深埋地下的皇宫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历史上元代皇宫有关。元代皇宫的旧址就设在北平,为防蒙古人卷土重来,保江山永固,朱棣决定推倒元皇宫遗址,在此建造了一座新的宫殿。这也是为什么元代皇宫虽然有史料记载,却一直难以找到的真正原因。因此元代皇宫的遗址,在故宫未被修缮之前,一直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秘密,埋藏在故宫地下近百年。从故宫开始修缮后,元代皇宫遗址的秘密才在偶然间,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一天故宫修缮地面的工人,发现地面上散落着几块瓦片,要知道故宫修缮出现纰漏,这件事非同小可,因此赶紧上报了上级。专家和故宫修缮部门,也专门成立了调查组查调此事,但奇怪的是,经过仔细的调查,却发现故宫瓦片并未缺失,依然完好无损,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瓦片到底从哪来的呢?于是大家将目光锁定在,散落瓦片的地方,经过一系列的地下勘探,竟然意外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混合瓷片的地基建筑层。经过年代鉴定以及出土的,各类散落瓷器来看,就是元代皇宫无疑了。自此元代皇宫的遗址,就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同样将明代作为地基旧址建造的故宫,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历史重叠而特别存在的皇家园林。那么这一神秘的建筑群,为何能够历经百年依然地基完好呢?长按点赞继续往下讲。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惊奇的地下凹槽

其实经历过这么多朝代的故宫,至今没有任何大型的修缮,地基却依然完好,主要和故宫规模宏大的,地下管网水系有关。故宫的地下管网系统,铺设的相对隐秘且功能强大。为了美观,故宫的地下排水系统,在最上部铺设了一层拼接的砖块,通过砖块之间的精确计量,将管网的水系凹槽掩埋,能够让宫殿内部积雨。在下雨时,这些掩埋在各个宫殿地砖下面的凹槽,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凹槽能够让漏下来的雨,自然的流入地下管网系统,最终将水排放到故宫旁边的护城河中。这种防水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故宫能在这么多年的风雨,侵蚀中依然屹立不倒。光是排水设施就已经是如此强大了,那么故宫的整体又是,怎样的巧夺天工呢?关注我,继续为大家解密。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故宫的巧妙构造

在故宫的整体设计建造当中,负责人主要是蒯(kuǎi)祥。这位设计师是苏州人,出自著名的建筑世家。故宫的整体设计建造,以及构造方面都堪称建筑史上的典范。宫殿整体设计全部采用砖墙,和榫卯(sǔn mǎo)结构建造,整个建造过程非常严密,几乎没有用过任何粘合剂,尤其是宫殿的建造。这个占地78万平方米,拥有9999间半房间的庞大建筑群,饱含了中国古代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主体建筑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整个建筑工程用了整整30万人,耗费14年才建造而成,其中的艰险和辛苦可想而知。如果凭空想象的话,依然还是很难想象建造工匠们,是如何建造的宫殿。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故宫的建造方式。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不可思议,我们就以保和殿举例来说,整体构造总共分为三层,分别为顶层、建筑层以及下层的地基。在整体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下方的巨型龙形石阶,其雕刻精美,总重达300多吨。那么问题来了,在科技不发的古代,这些巨大的石料,又是如何从500公里之外的石料厂,运送过来的呢,有些人说能创造这样一个壮举,可能与当时建造工人的智慧密不可分。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因为石料的运送距离相对比较遥远,所以石料的运送全部在冬季进行。通过冬季护城河外冰封的地面运送。在运送过程中,为了减缓压力,通常情况下,工人们都会一边运送石料一边向冰面洒水,使其形成二次结冰从而减少摩擦力,通过这样的运送方式,将石料最终运到建筑工地。可是这样的说法很多人却并不认同,300多吨的巨石,5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岂是人工能搬运的,即使放在现在我们的大型机械也很难做到这样,直到现在这些谜团也没有解开,对于故宫人们还有一个好奇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故宫能超过,人类的想象长生不老,在600多年的高龄下保存的依然完好呢?长按点赞,咱们接着往下讲。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600年为何屹立不倒

其实故宫的出奇之处,除了建筑群庞大以外,还有一处比较特殊。这个特殊之处能够保障,宫殿经受10级地震而不倒。这个秘密就是位于宫殿顶部的榫卯(sǔn mǎo)结构。这种榫卯(sǔn mǎo)结构在宫殿的建造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这层比较结实的榫卯结构当中,每个榫卯结构都排列有序依次叠加,看似轻巧不耐用实则抗震性非常强。当然除了地基之外,上面还有一层比较结实的地面,这层地面当中留有10个柱子的孔。这些柱子都是上乘的金丝楠木,两人才可环抱一周。这十根大柱子精巧地排列在建筑当中,曾有研究人员仿制了一个1:50的模型,在抗震测试当中,抗震级别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十级。十级地震后,模型依然毫发无损。这是因为在榫卯(sǔn mǎo)结构当中有很大的缝隙,这些缝隙会在地震过程中有空气的加入,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缝隙松动,但却不会移位。加之整体角度设计的精确,和殿内10根大柱子的支撑,整体宫殿的抗震能力,才能够达到比较高的级别。虽然处在地震多发带,但整体建筑却依然稳固如山。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600多年之久的故宫,依然完好无损的重要原因。除了基本框架的稳固以外,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还有一些比较细微之处没有被人注意,这也是设计师设想的另一个精妙之处。那么究竟是什么呢?长按点赞继续往下讲。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故宫屋顶为什么没有鸟

我们在故宫根本看不到小鸟,落在院墙或者屋檐上,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整体建筑都采用了琉璃瓦的设计,表面较为光滑。同时各个琉璃瓦之间的缝隙也大于,最大鸟类脚爪所能抓握的范围,因此我们看不到任何鸟类在上面停留。这种设计的概念,从宫殿的细微建造到整体设计,构思都显得非常的巧妙。当然除了故宫那些创意,和寓意颇深的设计理念以外,故宫的秘闻也一样让人惊叹。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故宫离奇的秘闻

经历了明朝两代的故宫,当中流传着很多秘闻。作为明清两代24位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这里充满了很多的神秘色彩。最耳熟能详的传闻就是珍妃宫墙影像事件。当时这个事件的发生,还惊动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专家们专门解释了,为什么在雷雨天的夜晚,能够偶然看到故宫红墙上有人影走过。这种现象最后也被辟谣了,专家觉得宫墙出现人影是因为,阴雨天雷电放电而产生的幻像而已。只不过对于这种说法,很多人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种种秘闻都让整个宫殿充满了恐怖的气息。同样存在恐怖秘闻的宫殿还有一个,那就是坤宁宫。这个宫殿以前是皇后用来居住的宫殿。虽然是皇后住的宫殿,母仪天下也是威严与权利的象征。

故宫600年秘密被挖出,知情人全部神秘失踪,到底隐藏了什么?

看起来虽然很神圣,但是在史料记载中却发现,坤宁宫其实并不那么太平。一是坤宁宫经历过多次不明原因的起火,最终起火原因都是不了了之。二是在坤宁宫的各位主人当中,有好几位皇后都在此自杀,所以后来坤宁宫就成了一个祭祀的地方,而不再用于居住了。关于故宫的秘闻其实还有很多,在这诺大的宫阙之中,各个类型以及风水形态的建筑也有很多,并且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故宫这种建筑的特点饱含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些智慧的结晶也最终汇成了,几千种特殊而极富有欣赏意义的建筑。朋友们你们认为故宫所谓的秘闻,究竟是真的还是空穴来风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好了,本期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了,喜欢我的文章就点点关注吧,下期会带来更精彩的内容,我们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故宫   北平   凹槽   瓦片   秘闻   管网   知情人   元代   地基   挖出   石料   柱子   宫殿   皇宫   地下   神秘   秘密   结构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