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家吧

来我家吧

人们在决定买一栋房子时,希望它可以在未来升值,这是一种投资行为。房子一般藏身在一栋高楼里,楼由许多格子组成,它只是其中之一,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商品房,它选择的将是市场可以抵达的最低成本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材料,以及差不多的空间分割方式。甚至,这栋楼的外形很少会被设计成曲线的,而是直线,因为一平米曲线的造价比一平米直线的造价要高。当你搬进属于自己的房子,你完成的是一种消费行为,这就是我们在城市里和房子发生的故事——它是个鬼故事,要花很多钱,而 Apple TV+ 在去年疫情期间发布的纪录片《Home》要讲的是一个“科幻故事”,因为它很费脑,需要造房子的人思考更多。

纪录片有 9 集,每集 30 分钟左右,讲述了 9 个人如何打造自己的家。这些家是特殊的,首先,它们是我们这群困在城市里的人很难实现的——仅仅靠钱是买不到的。其次,这些家拥有新理念,使用新材料,以新的方式被建造起来,它们对我们目前的居住环境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提供了自己的答案,它们就像我们在这座城市里遇到的那些最酷的人一样,值得被点开,最后,建造它们的人是一群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有的是在医院工作的上班族,有的是在职业道路上遇到瓶颈的前时尚设计师,有的是喜欢艺术、非常自我的年轻人......当你看到这些家的样子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家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场所,而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而当 Apple TV+ 将它们汇合在一起时,这些家让我们看到人类可以用什么新方式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园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还在对着被你送走的琴叶榕淘宝下单一株更应景的多肉植物吗?不如放弃吧,没有植物想要生长在一个小圆盘里,也没有植物想要住在高档公寓的第 25 层——一切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想要更贴近自然的生活,瑞典人 Anders Solvarm 有一个比在家里养死一盘绿植更好的方案——打造一间“自然屋”。

来我家吧

一个大的玻璃罩和一间大木屋,是构成这间自然屋的主要部分。玻璃罩在木屋上,自然屋拥有温室的功能。设置壁炉,燃烧柴火,不借助电力,用自然的方式产生能量,住在里面的人因此可以自由的调节房间里的能量。

之所以叫它自然屋,因为它向自然学习,完全模仿自然的样子。自然是什么样的?Anders 对它的解释不是森林里表面可见的一棵树、一朵花以及一头在里面自由奔跑的猪,而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生命系统,水、空气、阳光、植物和人之间的互动都发生在一栋房子里面。

来我家吧

举个例子,当 Anders 一家想吃葡萄的时候,他们只需要推开窗户,伸出双手就能摘下一串绿得像珠宝的葡萄,而在这些葡萄的旁边,还种着草莓、西红柿、茄子等其他植物,它们也会结出果实,这是一个与人共生的农作物系统。为这些植物提供养分的,是来自厕所里人为排泄出来的污水。这些污水会在家里的地下室,被一个优秀的自制排污系统净化,再被水泵加压送上来,流入植物下面的沟渠。农作物系统是和排污系统合作的。而整个房子的温室系统,也在努力让屋内的植物在一年里获得更长的夏天。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有过在北京二环环线上往下看那些正在建造的大楼的经历,你就会意识到,我们之所以会生活在钢筋混泥土做成的大楼里,最大的理由不过是,它们能以最快速度拔地而起。除此之外,它们不能呼吸,摸上去也不像枕头那样软,最令人讨厌的是,里面充满了直线、直角和数学公式。它们虽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那些机器,但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一种冷冰冰的机器感。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其他材料可以改变这种居住感吗?或许竹子可以成为你未来的选择。

来我家吧

前时尚设计师 Elora Hardy 在巴厘岛用当地的竹子建造了一间六层楼高的房子,将它取名为夏尔玛泉。这是一栋漂亮的大房子,主体结构只有一个超大的屋顶和一堆将屋子竖起来柱子,都是用竹子做的

来我家吧

这间房子,没有墙壁的概念,也不设窗户,人每天早上起来就能和四周的树、天空中洒下来的阳光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室内设计呈现出来的各种状态,让你看见它的第一眼就会惊呼,“那是大自然才会有的曲线”——无法被标准化的线条,比如夏尔玛泉的门不会是方形的,而是圆的、泪滴状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它无需去对抗重力,可以像一位擅长自洽的人类站在他拥有一堆麻烦的世界里,非常轻松的散步,而这一切都拜竹子这种材料本身的个性所赐——它是柔软的,但并不妨碍它在遭遇四吨力的冲击下,表现得比钢筋还要强劲,与水泥同等的耐压能力。

来我家吧

人们对竹子的认识很少,目前,它还没有被大多数国家写进建筑材料的清单里。也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竹子是一种草,而不是树。这是一种神奇的草,它长得很快,三个来月就能窜到一颗椰子树的高度。三年之后,从底部向上的第二截砍下去,它便能成为一种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使用硼砂这种天然的盐来做防虫处理之后,再将它弄成片状、棍状等,最终被放进当地的工匠的手里,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进行手工编织和打造,最终变为室内装饰品或者一栋建筑。

来我家吧

为什么要使用竹子来建造一栋房子?Elora 的理由是环保。15 年前,有一部帮助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纪录片横空出世,纪录片的名字叫做《难以忽视的真相》,它尝试提醒你,大气变暖这件事很严重,资源有限,人类能与这个地球相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我们脚下的这个大球每天在旋转的同时,也在进行倒计时。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建筑材料,相对于木材需要几十年才能成型,混凝土里的化石燃料需要上千年的地质运动,而它只需要三年,并且取之不尽,还能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为什么人类还住在一种用不环保材料建造的很贵的房子里呢?夏尔玛泉在提醒我们,人类的居住文化有新的可能。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年轻人在城市里能买或者租到房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这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能看到这个问题最好的地方是香港。当北京的《住宅设计规范》把最小的居住面积规定为 24 平米,过去十年,香港房地产市场已经推出纳米房,面积只有 12 平到 18 平,这是一辆车停在地下的面积。与此同时,你熟知的自如寓,这是一种面向城市单身年轻人提供的租房方案,它最开始售卖的方案是 15 平米的空间,接着又推出了只有 8 平米的 Meeta 方案。面对越来越小的居住空间,年轻人该怎么办?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变形屋提供了一份可行的解决方案。

来我家吧

这间变形屋先接受了无法改变的空间面积,接着换了一种思维去思考房子的内部,决定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来定义空间,而不是按照传统观念里的几室几厅的概念。

来我家吧

房子的初始状态是一个狭长的空间,为了保证这个总体空间面积不被破坏,墙壁和地板、天花板长一个样。家具是多功能的,凳子和桌子都是折叠的,凳子拼起来可以变成桌子,这样的好处是节省空间。墙壁被特制成可移动的,在它的帮助下,你可以分隔空间,最终在其它可灵活变换的家具的配合下变换出餐厅、厨房、客房,即使你邀请 4-6 位朋友来家里看电影也没问题,甚至当你想在家里举办的派对上拥有一间私密的电话亭,它也能利用浴室马上变出来。

对张智强来说,这个狭长的空间有十来种变形的方式,都是根据他自己心情、需求来随意变换,房子就像哆啦 A 梦的口袋一样神奇。

来我家吧

但不要忘了,这是一个 32㎡ 自宅公寓,相对于我们已知的纳米屋大了不少。日本建筑师东孝光 1966 年在东京涩谷市的家,有 6 层楼,三角形,但其实它只有 12 平米。这个房子面对空间小这种局限提供了另一种值得我们参考的理念,它说,“其实你在城市里,很多需求是可以被周边满足。只要居住在城市里,家里就不需要具备所有的功能,可以去城市中补足。如果家里没办法放太多书,就去旁边的图书馆,如果家里的冰箱很小,那就每天都出门买菜,反而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东西。”一个家不会被大小定义,好的生活也不是由空间大小定义。变形屋是拥有智慧的家。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聆听之屋(左)和档案屋(右)

艺术家对家的定义,比我们想象中都要大,是一整个社区,或许还可以说的再大一点,关乎黑人和有色人群的命运。何况他是 Theaster Gates ,艺术界如日中天的一位活动家,你或许在今年上海 Prada 的荣宅个展“多宝阁”里认识过他。对 Theaster 来说,家和一间房子没有什么关系,和几十栋房子有关系。

来我家吧

这些房子就在芝加哥南区,拥有芝加哥最高的失业率、贫困率和投资缩减率以及最高的暴力犯罪率、全市谋杀案最多的地方,这里房价很低,意味着没什么市场,买回来就是赔钱货,但 Theaster 打算把它们变成值钱的东西。

来我家吧

变成值钱的房子,并不是把它们打扮的漂漂亮亮。Theaster 装修房子只不过是用铲子把地板、墙皮给铲了,把里面不能用的东西掏出来一些,尽量让它恢复最开始的模样,然后往里面装过期的《乌木》杂志、上万张来自大学捐赠的玻璃幻灯片、破产的瓦克斯博士唱片公司的库存以及大量关于黑人文化的书,接着在里面举办各种与黑人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看电影,讨论会等,最终这些房子变成了有文化的地方,Theaster 给他们取新名字,例如档案屋、聆听之屋、黑色电影屋等,人们有了新的理由重新走进了这些曾经被抛弃的房子内部。

来我家吧

被市场抛弃的房子就是“垃圾”吗?Theaster 向人们证明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这样的故事不仅可以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塑料瓶身上,也能发生在庞大的建筑身上。起死回生的故事,不需要一颗神秘的药丸,艺术也能办到。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为什么我们用的建筑材料一定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用我们脚底下的土行不行?为什么我们的建筑非得用庞大的机器来建造,用手行不行,面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房子的回答是,“行”。这个房子就是位于南印度 Auroville 的墙屋。

它的故事有点像我们前一段时间经历的 Farm to Table 的饮食运动,它强调建筑的在地化,它在讲,你要是能吃到云南产的牛油果,就别买墨西哥牛油果了吧。理由?我们需要最适合我们的东西,而不是最贵的或者最好的。

来我家吧

在印度的城市,人们喜欢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房屋,但在乡下,那里的人还保留着一项流传了三千八百年的技术,这也是一项廉价的技术。一到雨季来临,乡下的工匠会收集洼地中的黏土,用手工的方法将它们制作成砖,这与城市里强调的工业化制砖完全不一样。工匠们制作的每一块砖都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当你仔细端详它,还能发现人留下来的手印,这样的砖不再是一件商品,它身上藏着人类的文化密码,甚至是可以作为个体传承下去的。

来我家吧

当 Anupama Kundoo 看到这一幕,她想把人类的双手重新推回建筑界——建筑舞台上不应该只有一台巨大的机器。没多久,她就在当地实验了这个想法,建材全部来自 Aurovile 周边 20 公里,屋顶是用陶罐做,使用当地工匠、当地的工艺,结合自己从建筑学校学习到的现代设计,最终建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墙屋。故事讲到这,还没有结束,Anupama 还把这间房子带到了威尼斯双年展上。威尼斯双年展是建筑界的大事,也是建筑师们都想要去的地方。在双年展上,Anupama 展出了一栋 1 比 1 的真房子,从印度把工匠和当地材料做的砖、陶罐都请了过来。展览上,Anupama 特意请工匠用双手来开那瓶庆祝项目成功的香槟。在活动结束的合照里,工匠的笑容让人看到重新被建筑界注视的那双人类的手,竟然是一群人中笑得最灿烂的那一个。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为什么我们的房子不能使用得再久一点?在中国,即使居住在一栋很高很时髦的大楼里,它生命周期也不过 70-80 年,现实情况可能更残酷,因为建造品质的不稳定,你最终住在里面的时间可能只有 30 年。但你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总是能听到另一种声音,当下只要是新消费的品牌,人人都喊着要做“百年老店”,怎么没人想要造可以住上百年的房子,这或许能解释煤烟屋有价值的地方。

来我家吧

美国年轻人 Anthony Esteves 在 Gap Year 去了日本,让他觉得美的不是东京这座现代城市,而是传统的京都,那里有上百年的寺庙和老房子。最能引起他注意的是,一栋曾经被烧毁的老宅。当他看见那个宅子,离那场大火已经过去五十多年,屋主甚至都没有额外去修复它,而它像吃了长生不老药一般,不仅没衰老到摇摇欲坠,反而生长出一种特殊的韵味,满身都是时间的痕迹。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美,只要与时间扯上了关系,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美。Anthony 发现,它完全就像是自己喜欢上的那些艺术品一样,于是,它把那块黑色木板带回了美国最东北的缅因州。

来我家吧

Anthony 带回来的其实是一种叫做烧衫板的东西,这样的木板能活上 300 年之久,而隐藏在它身上的技术存在在人类历史 1300 多年,这么多年来,它没有什么变化。制作烧衫板的过程极简,不过四道工序:炭化,冲刷,清洗、上油,关键之处在于,让木板们形成密闭空间,营造高温和低氧的环境,以杀死木材体内的半纤维素——“木质材料坚固程度的破坏者”,最终给木柴披上一件对抗虫害的铠甲。

来我家吧

Anthony 就在家附近的空地上制造它们,“在使用烧板工艺加工时,几块木板之间形成通道,就像烟囱一样,会自然的将火焰引导到底部,像火箭一样喷出来。”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艺,Anthony 用完成的烧衫板当房体和房顶侧墙的主要材料,也把房子取名为 Soot House。

而煤烟屋的故事远不止如此,烧衫板只为它定下了一个“对生命怀有热情的人类是什么样”的基调,具体你可以在纪录片里探索更多。Anthony 拥有的房子,除了有点冷和孤独,几近完美,因为它身上有太多和时间相似的气质。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律师兼科幻作家 Edgeland Austin 和儿子喜欢探访城市,当他们来到一片绿地,发现眼前茂密的树木和草类以及旁边的一条河流,以为自己走进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地里,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是一片废弃的工业区,曾经被人类污染、后来被人类抛弃的地方,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它们正被一片荒草占领着。就是在这种状况下,Edgeland 决定买下一片地,把家安在这里。

来我家吧

房子的建造的理念,用了一种很尊重自然的建造方式。举个相反的例子,我们经常会在城里看到超高层建筑,它们永远一股“你看我快要上天了”的气势——人类已经拥有了建造 1000 米高的技术——世界上最高的树自然生长几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这背后其实反映着人在自然之上的高傲,Edgeland 的房子呈现出的是另一种姿态,它的姿态很低,低到土地里面去了。它说,我想把自己隐藏起来,变成自然的一部分

来我家吧

房子是建在原来的输油管道上,费了很大的劲把管道挖出来,然后按照古代人使用的建筑结构——坑屋来建造。设计风格上,从日本折纸艺术中借鉴了几何结构,总面积不过 120 平米,这对于一位德克萨斯州的居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对 Edgeland 来说,这样的面积大小足够自己一家三口在地球上的生活所需。从天上看,这个房子变成了那块土地上的一道正在愈合的伤疤,这是一个拥有庞大叙事能力的房子,堪比大地艺术。Edgeland 这个小小的人类,拥有一颗很大的心。抱着对自然的忏悔之心,Edgeland 甚至把屋顶也恢复成一块土地的样子,在上面种了许多当地的杂草。屋顶招惹很多昆虫,包括不适宜与人类会面的危险动物——蛇类,但这没什么,这就是埃德格兰住宅的心态——我们本来就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我们的房子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有没有可能做到零耗材料,零耗水,零耗能?建筑师 David Hertz 正在他的家——仙乐布宫实验这件事。在此之前,David 在建筑界的最出名的一栋住宅是把一架在加州沙漠已经退休的波音 747 ,带到洛杉矶的富豪区马里布,将飞机里的 450 万个部件重新循环利用,在那里将它们变成了一栋房子。这样建房子的方式,就像印第安人对待一头水牛,他们充分利用水牛身上的每一个部分。在买下仙乐布宫之前,David 已经拥有“不索取”的个人传统。

来我家吧

仙乐布宫最开始的主人是好莱坞知名的道具师托尼·杜奎特,里面大多数的东西都来自托尼曾经服务的好莱坞电影“the king and” 、“anna and the king of siam”、“kismet”的片场。这些东西本来是要被当作垃圾扔掉的,但托尼把它们带回了这里,有的还制作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东西,比如摆在院子里的亚洲塔。从远处看,你完全无法想象,那是由卫星天线、电线轴 208 升的桶和灯罩三样东西打造的,而那个最重要的塔尖,用的只是货架的支撑杆。房间内,最受现任女主人喜欢的一件装饰品,是托尼用树脂把镜子的碎片粘在壁毯上做成的,它看起来很神秘。走进这个地方,如果屋子里的主人不跟你一个一个指出来,谁也不会知道这些秘密。这个房子也像 David 一样,知道如何回收利用。

来我家吧

David 买下这栋房子后,一直延续着仙乐布宫回收利用的传统,还尝试在屋顶设置太阳板,让房子自己生产能量。最难能可贵的,这个房子还可以自己造水。它使用一种空气造水的技术,工作的原理就像你在很热的天里把一瓶冰水拿出来放在一边,瓶子外边会出现小水珠。集水器的动力使用的也是清洁的太阳能或者生物燃料(木屑、椰子壳、干草,或坚果壳等),对自然无害。一般情况下,它在 24 小时可以生产 2000 升水,而每升的造价只需 1.4 毛钱,低于市场价。这些水可以供仙乐布宫的人饮用,也可以为温室内的植物所用。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想要有一个家,在得到之前,会遇到千奇百怪的困难。

来我家吧

如果你有幸能去到灾区的现场或者一些落后国家的内部,会看到我们在这个城市能轻易享受到的文明进步的结果——一个用钢筋混泥土制作的安全又坚固的房子,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群人视它为奢侈品——这种困难是我们不熟知的,而这样的人在地球上有 10 亿。他们也会醉入爱河,拥有伴侣,成立家庭,有小孩要养,会认真工作,但干的是一份站在路边的不稳定的售卖的活儿,身处的是一个即使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没可能买得起房子的贫困地区——这样的故事就发生在墨西哥东南地区的纳卡胡卡,那里海拔只有 10 米,积水随处可见,天上一下雨,在房子里面的人就身陷灾难之中,因为房子是用波纹板、木头和帆布碎片建造的,包括屋顶——它会漏水,它保护不了一对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恐惧的家。有没有一个可以快速被建造起来的低成本的房子去帮助这样的家庭?

来我家吧

非营利组织 New Story 和奥斯汀的 3D 打印公司 Icon 为当地找到的救世主是一台从洛杉矶搬运过来的 33 英尺长的 3D 打印机。

来我家吧

它长的像一只巨大的笔,工作的时候,从上至下一层一层的涂,输出的是一种特制的混凝土。这种混凝土被一块平板电脑操控着,会精确的知道自己要在哪一刻从液体变为固体,不受现场的气温的影响。而这样的工地上,只需要三个人,一位看着机器,一位盯着电脑,另一位现场协调。在经过 24 小时之后,一座 46 平米住宅的水泥墙壁就能在平板电脑的操作下完成,剩下来的就是安装门和窗户这些需要人来干的活。它的建造速度比我们传统的建造方式要快,造价也只有正常房子的一半,当房子失去使用价值,建造材料还能最终被回收再使用

来我家吧

这就是苹果 TV 里讲的 9 个房子的故事,这些房子的背后其实讲的是人类未来要如何建造自己的家园。希望你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了解到城市里不仅只有商品房这一种房子,它还有另一些可能。而我们选择的房子背后,其实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的各种的思考。

撰文:Luo

编辑:J

来我家吧来我家吧来我家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仙乐   工匠   竹子   纪录片   屋顶   我家   人类   房子   植物   东西   自然   方式   地方   材料   故事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