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因纽特人居住地旅行考察日记(1)


1.缘起

我在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讲授了多年《体质人类学》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人类怎样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大陆,以及人类是怎样适应诸如北极地带、赤道地带和高原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我经常讲到住在北极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体型比较矮壮,他们以富含脂肪的海豹为食物,住在用冰雪建造的圆顶雪屋(igloo)里。讲授这些课程内容的时候,可说是纸上谈兵,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去过北极地带。

2001年上半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人类学系的Allan Smart和Josephine Smart教授夫妇来我系讲学,他们想邀请我系一位教师到加拿大来做短期访问,系主任推荐了我。同年下半年,Josephine Smart教授来我系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我跟她落实我访问加拿大的事情。我当时提到,到加拿大后如果有机会,想看一看这里的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Josephine Smart教授说,卡尔加里大学里有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学生。她同时补充说,现在我们不叫他们爱斯基摩人。我说,我知道,应该叫因纽特人(Inuit)。她说,北极太远了,要很多路费。他们自己都没有去过。关于北极土著居民的称呼,过去称他们为“爱斯基摩人”,这是邻近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不喜欢这个称呼。后来,根据人类学的规则,使用他们本民族“人”这个词来称呼他们,即Inuit。这个词的正确发音是“因努伊特”,但是,中国将它音译成“因纽特”,我只好按约定俗成的规则,在这里称他们为“因纽特人”。由于卡尔加里大学人类学系申请接受访问学者的计划没有批准。我赴加拿大访问的事就被耽搁下来了。

我在2002年春季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体育人类学方向的在职博士研究生。同年上半年,我争取到了美国岭南基金会资助到国外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岭南基金会资助的学者一般都到美国,由于我跟卡尔加里大学人类学系的Smart教授夫妇比较熟,我就要求到加拿大。2002年下半年由于我的课程比较多,我就决定在2003年2月到加拿大。我在2002年11月将办理签证和护照的材料交给了学校国际交流处。但是,当护照办好不久,由于SARS流行,加拿大大使馆放慢了签证审批速度,并且要我提交很多额外的材料,进行了两次胸透。一直到6月底,我才拿到签证。

我在7月初来到卡尔加里。由于我在申请岭南基金会资助的计划书中提出了我到加国进修的主要目的是进修研究“医学人类学”。我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讲的课程是《体质人类学》,我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是“医学人类学”,而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在职攻读“体育人类学”方向的博士学位。我在这次访问进修时,这几个不同分支学科都要兼顾到。因此,我来加国的任务就变得比较复杂。但是,不管如何,这几个人类学的不同分支学科都是相互有联系的。刚来不久,有一次Smart教授夫妇带我到唐人街去shopping时,我跟他们谈了我的进修计划,并且告诉他们,我对因纽特人特别感兴趣。

7月底,Josephine Smart教授帮我联系跟设在卡尔加里大学的北美北极研究所主任Karla J.Williamson女士见了面。Williamson女士本人是出生在格陵兰的因纽特人。她在一幅北极地图前向我介绍了北极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的基本情况。由于我想以因纽特人的传统体育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我向她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她向我提供了一些查找资料的线索。她还告诉我,这个周末,在卡尔加里Glenbow博物馆,有一位因纽特艺人表演传统的鼓舞(drum dancing),她女儿也在那里,她女儿会因纽特人的喉唱(throat singing)。她建议我去看一看。她还说,如果想看印第安人的表演,可以去问学生活动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临别时,我跟Williamson女士说,我想到因纽特人居住的地方看一看,但是,我的经费有限,我问她有什么建议。她说,如果想省钱,可以从卡尔加里坐灰狗长途巴士到Yellowknife,然后从Yellowknife乘飞机到Coppermine。在Coppermine可以看到因纽特人。

北极因纽特人居住地旅行考察日记(1)

拜访北美北极研究所主任Williamson女士

根据Williamson女士提供的线索,我在图书馆和北极研究所收藏的图书里,找到许多关于因纽特人传统体育方面的资料。因此,我就初步决定把因纽特人传统体育作为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并征求导师胡小明教授的意见。胡教授同意我的选题。周末,我来到了Glenbow博物馆,欣赏了因纽特艺人表演的鼓舞。我用数码相机把表演的过程进行了录象。因纽特艺人表演时,旁边有一位作为志愿者的姑娘,我估计是Williamson女士的女儿。表演结束后,我问这位姑娘是不是Williamson女士的女儿,她说是。我问她会不会喉唱,她笑着说,会一点。

我刚把博士论文的主题定下来,我的博士导师胡小明教授就建议我抓紧时间在天气不太冷时到因纽特人居住的地方去看一看。因为刚来不久,我对加拿大的情况不太熟悉,我当时有点犹豫不决。到了9月中旬,胡教授又来e-mail催促我到北极地区去看一看。这次我就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

2.旅行前的准备

当我认真考虑到北极去一趟的时候,我就开始做一些准备。首先,我到书店买了一本“North Canada”旅游指南,了解北极基本情况以及到北极旅行的注意事项。但是,当我把要到北极去的事情告诉家里人和这里的东道主Smart教授夫妇时,他们都不太赞成。家里人主要是担心我的安全以及是否能顶得住北极的寒冷。而Smart教授夫妇则考虑得更多一些。他们为了这件事专门跟我谈了一次话。他们说,如果到因纽特人居住区做人类学田野调查要经过正式申请。申请程序很复杂,起码要一年半载,肯定来不及。另外,他们还担心我的安全以及经费是否够用。我向他们解释,我这次去北极是作为旅游,不是正式的田野调查。后来,他们就不再反对了,只是要我多加小心。

我看完了旅游指南后,对北极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心理就比较踏实了些。之后,我就开始考虑旅行路线,经费,防寒,以及食宿等问题。由于经费有限,我的这次旅行费用要控制在2000-2500元加币以内。刚开始我想找一、两个朋友一起去,后来找不到,只好决定一人独自闯荡北极。

通过对交通、经费等各种情况进行通盘考虑后,我选了维多利亚岛南海岸,位于北纬69度07分,西经105度03分的北极小村镇坎布里季贝(Cambridge Bay),或直译为剑桥海湾作为我这次北极之旅的目的地。

9月底,我在卡尔加里大学的旅游办事处事先买好了10月23日从卡尔加里出发,经埃德蒙顿转机到坎布里季贝,27日从坎布里季贝经埃德蒙顿返回卡尔加里的飞机票。往返机票共1300多加元。

买好机票之后,我就开始准备到北极旅行的事情。首先,打电话到当地旅馆预定住房。当地的旅馆比较贵,住一个晚上要185加元。我还询问了伙食费用等情况。然后,买了一些比较厚的袜子和手套,买了一个指南针。在出发前一天,在大学的多媒体办公室租借了一部带三脚架的数码录象机,每天租金40加元。另外,还联系了一部送我到机场的车。

(陈华,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北极   加里   印第安   卡尔   旅行   爱斯基摩人   人类学   加拿大   经费   夫妇   女士   教授   人类   日记   体育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