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莫言唱赞歌、开脱?那是你分不清道理

刚刚搜索到邓稼先的照片,突然就流泪。又想到这几天一直有些人在为莫言高唱赞歌,在为他开脱。在他们的眼中,莫言就是“民族脊梁”的化身。好像只要是批评社会的就一定是英雄。是不是英雄,得看动机。仅仅为泄愤,在我心中就算不得真英雄。

我刚刚看见一位网友发的一则微头条,里面说道:

“明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荣耀,却被那些无知,认识浅薄的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我为这些人,感到可悲,可耻。莫言是公认的世界级作家,可在国人的眼中……一下子,我感觉,无药可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再次回到了封建社会中,眼里容不得沙子,心里容不下事实,沉在那个小小的世界,对外界失去了兴趣。”

还在为莫言唱赞歌、开脱?那是你分不清道理

截图

这段话大概就是“挺莫”派的真实心声了。第一,他们认为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人就是中华英雄。第二,他们认为批评莫言的人,就是可悲、可耻。第三,他们非常认同莫言,认为莫言笔下都是“事实”。所以无论莫言怎么在外国人面前信口开河,都是“讲真话”,是铁骨铮铮的“脊梁”。

但我要说的是,莫言之所以有争议,核心不在于莫言这个人的作品有没有“说真话”,也不在于莫言的作品有没有通过过分的变态夸张来歪曲我们的国家,而在于很多人对莫言的人品感到不屑,甚至是愤怒。

包括我在内,其实无所谓莫言在作品里面写了什么。写了什么内容,是他个人的事情。这是他的创作自由。作家本就有创作自由。即使他在文章中造谣,那也不是我厌恶这个人的主要因素。而在于他的人品。

为什么我厌恶莫言的人品?因为他没有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家。

还在为莫言唱赞歌、开脱?那是你分不清道理

莫言

有几句非常通俗易懂的道理,“狗不嫌家贫”,“兄弟阋于墙”,“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再贫困,那也是自己的家,是不能抛弃的。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关键时候要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万万不可让外人看我们的笑话。

家里有了不好的事情,要在外人面前遮掩,而不是拿个高音喇叭到处宣传,还洋洋得意。

如果莫言真的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家,他就不会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居然大谈所谓的挨打。

一个人,他一辈子要说很多很多的话。

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身份,适合说什么样的话,都是考验一个人品性的。并不是说,你想说什么东西,张口就来,而不用丝毫思考别人的感受和国家利益。

比如,一名思想教育课的教师被校长邀请上演讲台,本是应该讲述学业和理想,结果他当着师生们大谈昨晚的闺房之乐。

这合适吗?

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身份,讲什么样的话合适,这是很重要的。

无论莫言是什么身份,无论莫言获得了什么奖,他既然已经站在了外国的颁奖台上,他的身份就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中国人。

还在为莫言唱赞歌、开脱?那是你分不清道理

看到这照片,突然泪水模糊了眼眶

莫言作为一名中国人,明明还有余生几十年的时间去倾倒他的“苦水”:他可以在文学讲座上继续倒苦水。他可以在新的小说、散文、诗歌中继续倒苦水。他甚至可以作协的会议上继续倒他私人的苦水。这些都没有问题。但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这一个如此被全世界民众聚焦关切,肯定永久载入人类史册——一个外国人云集,不怀好意的外邦记者虎视眈眈的重要场合,我们的莫言大作家就这样从头到尾的大倒苦水。他把自己的家乡说的如此.....惨不忍睹。

好,姑且退一万步,先承认莫言说的话有理,他小时候是穷过,他家人是偷东西挨过打,但有必要在如此重要的,特别是涉及外国的特殊场合如此滔滔不绝说出来吗?而且一说就是接近万字。没有一字提及国家的进步,自始至终让人感觉国家怎么对不起他们一家,好像我们这里还是“活地狱”,人们能活下来真是烧了高香。

不分任何场合,不顾及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就絮絮叨叨的在外国人面前倒苦水。就算你之前真的苦过,你这样一弄,我还就真的不同情你了。家丑不外扬是最简单、最淳朴的道理。除非你不把这里看成自己的家。既然你莫言心中从未尊重自己的国,也不会把这里看成是自己的家,我们为什么要同情你?

虽然笔者没有文学才能,和莫言大作家比就是微尘和皓月,但如果我上了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或者其他任何一个与外国人、外国媒体打交道的颁奖台、演讲台、论坛,即使我心中有再大的委屈,即使我有再多的苦水,我也绝对不会像莫言这样,通篇小万字演讲,居然处处说的是个人的苦、个人的屈。我就是真要诉苦、诉冤,那也是私底下,也最多和国内的朋友讲讲。在外国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家,我万万做不到。

当然,考虑到作家和文艺创作的特殊性,倒是可以适当地说一点苦的经历,作为创作的背景给外国人听听。但一定要注意场合,一定要注意中国人的身份,一定要注意尺度。比如,如果我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面对满堂的外国人,我会说我小时候吃过苦,但是我会点到为止,再谈谈这些年家乡的进步。我要告诉外国人,艺术夸张不代表现实就是这样,过去也不永远停留在过去。

还在为莫言唱赞歌、开脱?那是你分不清道理

另外一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我还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用最大的力气,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这一千载难逢的特殊场合,好好介绍一下我们的国、我们的家的悠久灿烂的文化。我还要鼓励他们亲自到中国来看看。

我们对照一下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现场演讲。在接受诺贝尔奖牌的时候,由杨振宁代表致辞,他昂首挺胸地说道:

“我愿意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

再看看莫言......

我知道总有一些外国人戴着有色眼镜斜眼看我们,千方百计找我们的麻烦。在这极度敏感的时刻,我不能顺从他们的意愿,即使心中有“苦水”,回家再说!现在必须警惕他们。诺贝尔奖不仅仅是颁个什么奖这么简单,它本身就涉及国与国。特别是文学奖,其实一直就是与政治密切相关。在如此利害相关的场合,我更要维护自己家的利益。

但是莫言是怎么样做的?还需要我多说吗?

说实话,莫言大作家如此在外国人面前作践自己的国,外国人就会尊敬他吗?我看不见得吧。

你不把自己的祖国当成家,外人会尊敬你?做梦吧你!他们不过是拿你当成工具,你只是一枚被利用的棋子。

可笑的是,我们中的很多国人还看不清楚这点,还以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种荣耀”。你这不是头脑不清不楚吗?

一开始确实是荣耀。但当莫言站在那里滔滔不绝的向外国人诉苦个不停歇的时候,这份荣誉已经变味了。

创作《古拉格群岛》的索尔仁尼琴,他曾经被苏联驱逐出境,连国籍都被剥夺了。这个人苦不苦,冤不冤?后来他定居在美国很长一段时间,美国人携重金找到他,希望他写一部书全面批评苏联,结果遭遇了他的严词拒绝。索尔仁尼琴表示,他只是讨厌斯大林式的极权主义,但是对资本主义同样保持着批判态度。他不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价值。他称美国陷入了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索尔仁尼琴对尴尬的美国人说,虽然我被剥夺了苏联国籍,但我出生在那里,我是不会向自己的祖国开火的!

还在为莫言唱赞歌、开脱?那是你分不清道理

索尔仁尼琴

文学没有国界。但文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批评国家是为了呼唤新生,而不是为了唤起仇恨。

诉苦是为了让后人找到经验不走回头路,而不是为了在外国人面前拼命卖惨。

大作家莫言在特别特殊的时间、特别特殊的场合、绵绵不绝的说了小万字的特别苦话,这证明他丝毫不顾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丝毫不顾忌个人言行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完全建立起一种个人的自利价值观,把个人的小荣小辱凌驾于国家之上。再者说,你作为农村孩子,十几岁就参军,继而上军校,做报社编辑,你的人生本就超越了全国99%的同辈。你都这样诉大苦大冤,别人就都活不成了吗?

归根到底,正是莫言不把中国当成自己的家,才会如此这般在特殊场合做这样的事情。能做出这样的事情,他的人品能好吗?这样的人能值得我尊敬吗?

如果非要为莫言开脱,我想只有一种,就是:虽然当时莫言年纪很大了,但是其个人心智还停留在幼稚园时期,所以他不懂场合、不懂身份,不懂在外国人面前应该如何恰当的表达。

如果是这样,我会原谅他。


作者:怀疑探索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诺贝尔奖   诺贝尔   苏联   荣耀   大作家   苦水   在外   颁奖典礼   人品   中国   外国人   国人   场合   道理   面前   身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