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

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

古代哲人的阴阳观,最早源于《易经》中的阴阳说,并在《易传》中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可以说:阴阳观是古代哲人的世界观,也是古代哲人对所知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古代哲人的阴阳观里,包含了“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等主要观念,其中:“阴阳对立观”,说的是:事物的内部,存在着“阴”和“阳”的两个对立面,事物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对立并矛盾的运动,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 “阴阳互根观”,说的是:阴阳两方面的对立,都是把对方当作自己存在的根源或前提,也就是说,没有了对方存在,也就没了己方的存在。

“阴阳消长观”,说的是:阴阳在每一事物中所体现出的矛盾与斗争的力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相互处在长期势均力敌的地位上,而往往是以一方为主,—方为次。但在发展中,这主要的一方也会变成次要的一方,使自己在矛盾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得到消失;而次要的一方,又会成长为主要的一方,即在矛盾中成长为具有支配地位的—方,从而使矛盾斗争的主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阴阳转化观”,这又是讲,阴和阳本身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互相转化就是指阴变阳,阳变阴,即指性质发生了变化。 说白了,以事物的对立为基础,再加上辨证法,就是古代哲人的阴阳观。

鬼谷子精通阴阳,并将阴阳观用来阐述游说学中的一些具体事物,其不但扩大了阴阳观的应用领域,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阴阳观的内容范畴。因而,正确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是悟懂《鬼谷子》的关键之一。在《鬼谷子》一书中,明确标注了阴阳属性及阴阳观的事物,主要体现在“捭与阖”的阴阳道理、“阳言与阴言”的阴阳道理、“谋划与成事”的阴阳道理、以及“公开与暗地”的阴阳道理等四个方面上。这里仅以《捭阖》篇为例,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

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

“捭与阖”的阴阳道理。

《捭阖》篇中,所言及的第一个《鬼谷子》的阴阳观,就是:“捭与阖”的阴阳道理。何谓“捭”?何谓“阖”?原本两者都不属于游说范畴,是鬼谷子创造性的将“捭”与“阖”移植到游说中,并解释“捭”是:“开也、言也、阳也;解释“阖”是:“闭也、默也、阴也。”由此可见,“捭”与“阖”是游说的一种最基本形态,即:“捭”就是开口、说话、具有“阳”的性质;“阖”就是闭口、听话、具有“阴”的性质。

在《捭阖》篇中,鬼谷子除了诠释“捭阖”的意思之外,还将“捭阖”分作三个层次作了不同的表述:

在第一个层次里,鬼谷子曰:“捭阖者,天地之道”。古代哲人把“天”诠释为“阳”,把“地”诠释为“阴”,那么“天地之道”也就是“阴阳之道”。由此可见,运用捭阖时,要遵循阴阳的道理。

在第二个层次里,鬼谷子曰:“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古代哲人将四季变化阐述为一种阴阳交替变化的过程。比如:春到夏,是初阳到盛阳的变化;秋到冬,是初阴到盛阴的变化,而万物就是在这种阴阳渐变的交替变化中,得以生长。由此可见,运用捭阖时,不但要有意识的交替变化,而且还要在交替变化中,把控整个交替演化的过程。

在第三个层次里,鬼谷子曰:“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也”。古代哲人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进而引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道理。由此可见,运用捭阖时,必须有意识的运用“刚柔相推”的方式,就能实现交替变化的目的。

而《捭阖》篇中,有关“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阴还终阴,阴极反阳。”的表述里,就蕴涵着游说中“捭与阖”的阴阳道理。

如果将这节原文与游说相联系,其意译为:“(开口行为或闭口行为,都要遵循相互交替变化的规律)。开口说话要谨言而慎行,闭口默听要止言而藏意;开口引导出对方的言论,随之就要闭口用心默听;如果要想开口说话引导,就要立即终止闭口行为;达到闭口默听的目的后,才能重新启始开口行为。”

这节有关《捭阖》原文的翻译,大多版本采用的是直译方式,所以没有从游说的角度去解读“捭与阖”的阴阳道理。而道藏本注释,却把这节解读为“君臣上下间”的关系,这大约是道藏本注释精通官场的缘故吧!

由上可见,《鬼谷子》中“捭与阖”的阴阳道理,不但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而且还具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和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的广泛规律。就如同“精与气”、“气与血”、“精与神”等的阴阳道理一样,说它们是对立的,是由于它们的阴阳属性相反,其实它们之间主要表现为互源、互化、互用和互吸的关系。

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

“阳言与阴言”的阴阳道理

《捭阖》篇中,所言及的第二个《鬼谷子》的阴阳观,就是“阳言与阴言”的阴阳道理。何谓“阳言”?何谓“阴言”?《捭阖》篇中,原文“故言长生.......喜欲为阳,曰始。”就是“阳言”;《捭阖》篇中,原文“故言死亡........诛罚为阴,曰终。”就是“阴言”。

从上可以得出,《捭阖》篇言及的“阳言”和“阴言”,指的就是游说中的话题内容。

“阳言与阴言”的阴阳道理,具体表现在阴阳的对立统一观上。因为没有“阳言”,就不存在“阴言”,两者是互为依存的。

但是,与“捭阖”的阴阳道理相比较,“阳言与阴言”的阴阳道理中,不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的规律。就如同“水与火”、“寒与热”的阴阳道理一样,二者之间的对立不具备调和性。说它们是统一的,主要是基于没有“水”就无所谓“火”,没有“寒”就无所谓“热”的一般的哲学涵义。所以,也就不可能用《捭阖》篇中,“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的表述,来解释“阳言与阴言”的阴阳道理。

值得提醒的是:假若游说者面对或“阳言”、或“阴言”的话题内容时,要将其视为一次机会,进而采用不同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当面对“阳言”的话题时,一定要用高尚的心态和无私的方式应对;当面对“阴言”的话题时,一定要用轻视的心态和谦卑的方式来应对。

《战国策·齐人有冯谖》说的就是:冯谖用“阳言”说服孟尝君的案例。《战国策·雍氏之役》说的就是:苏代用轻视的心态和谦卑的方式说服周君的案例。

解读《鬼谷子》的阴阳观

欢迎您关注鹏为古籍,鹏为文化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鬼谷子   阴阳   哲人   对立   原文   事物   层次   规律   道理   矛盾   心态   性质   古代   话题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