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中,这部典籍最受历代皇帝欢迎

《十三经》中,这部典籍最受历代皇帝欢迎

在《十三经》中,有一部经典的字数最少,内容最浅,古代的儿童识字以后便要读它。不过,对于这部文简义浅的经典,历代帝王和文人却推崇备至。在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社会秩序起了很大作用,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十三经》中,这部典籍最受历代皇帝欢迎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称作“经”,与《易经》、《诗经》、《书经》的情况有别。后者的“经”字,是由于汉代人奉儒家著作为经典而加上去的;《孝经》的“经”,则是道理、原则的意思,大概在《孝经》成书时已有这个名称。这部古书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孔子,有人说是曾子(孔子的学生曾参),又有人说是他们的门人、后学,更有人怀疑这部典籍是汉代儒生所作,与孔子无关。但是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明确引用了《孝经》的书名和内容,可见《孝经》确是一部先秦典籍,并非汉儒伪造的古书。书中称曾参为“子”,也反映了这部古书很可能是由曾子的后学整理先师言论而成的。在汉代,《孝经》出现了今文、古文两种本子,其中古文本是从孔子故宅的屋壁中发现的,孔壁中还藏有《尚书》、《论语》、《礼记》等,这些典籍都是用战国时代的“蝌蚪文”写成的;而今文本经过刘向整理后,则成为了后代的流行本。

《十三经》中,这部典籍最受历代皇帝欢迎

顾名思义,《孝经》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行孝道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今文孝经》共分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总述孝的宗旨和根本,是全书的总纲;第二至六章顺序是〈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分别论说由天子到一般平民百姓等五种社会阶级应有的孝行;第七至九章分别是〈三才章〉、〈孝治章〉、〈圣治章〉,阐述孝道对政治的意义和作用,提出统治者可利用孝道,使天下得到治理;第十章〈纪孝行章〉、第十一章〈五刑章〉,论说应如何行孝,以及何谓不孝;第十二至十四章分别为〈广要道章〉、〈广至德章〉、〈广扬名章〉,进一步阐述第一章“先王有至德要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两句话中的涵义;第十五至十八章分别为〈谏诤章〉、〈感应章〉、〈事君章〉、〈丧亲章〉,主要论述行孝道的具体方法。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十三经》中,这部典籍最受历代皇帝欢迎

《孝经》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秦焚书之后,《古文孝经》的流传扼要说来:“汉初所传《孝经》,本来是河间人颜芝所藏,由其子颜贞献出。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等家所传,经文皆同,即《汉书·艺文志》所载《孝经》一篇十八章。后来鲁恭王坏孔子宅,在壁中发现《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书,凡数十篇,孔安国悉得其书。汉昭帝时,鲁国三老献《古文孝经》,卫宏校之,即《汉书》艺文志所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十八章本一般称为今文本,二十二章本就称为古文本。

(图片来源为鹏为文化出版古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孝经   典籍   孝行   儒家   今文   论语   孔子   后学   孝道   古书   成书   汉代   古文   历代   皇帝   社会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