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改造大脑,你只需要读好100本书就够了

曾有四五年时间,我工作日每天要在地铁里度过近3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好在是地铁,我在通勤路上读完了目前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书目。因为自己喜欢读纸质书,所以有时碰到一些捧读纸质书的人,忍不住好奇地凑过去看看对方读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站在车门旁边在读《存在与时间》,瞬时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如果不是外国人而捧读外文版书籍,就更是惊为天人了。

——瞧,读纸质书就有这样瞬间提升逼格的奇效。

若干年后,当我读到《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里下面这些话时,不禁想起那个站在地铁上捧读海德格尔的女孩:

“书籍也算是一种交际工具。书籍无须阅读,只要拿在手上就是一种信号。真正的好书,只要拿在手上,就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神奇的魔力。”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注意观察别人怀里捧着的是什么书。因为书籍被公认为服装的一部分。你手里拿着的书,已经如实地暴露了你是怎样的人。”

作者告诉大家,要经常拿着一本书,即使你读不懂;一本书就是个天然话题,这样会创造很多机会和别人交流。这一点,单身狗要特别注意——说不定一本书就脱单了呢?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的脑科学家,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理学博士。他以“Qualia" (主观感觉)为关键词研究大脑与心的关系,曾经写过《创意脑》《大脑活用学习法》《大脑活用工作术》等著作。

茂木健一郎认为,用恰当的读书方法改造大脑,可以使我们更加从容睿智地面对生活。并且,读书可以带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读书能够改变大脑?

茂木健一郎认为,通过读书可以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颞叶是大脑中掌管人的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具有存储本人“经历”的功能,读书等于增加自己的经历。

更重要的是,阅读能够打磨“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人类的根基之一,是人类大脑产生的原因之一。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指出的,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语言是思想的工具;劳动和语言又给人类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脑髓的发达以强有力的推动。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人类都必须不断地使用语言。而只有通过读书来磨炼语言,才能使其散发光芒:包含在千锤百炼的文章里的无数言语,可以向我们讲述那些我们不曾了解的情感与未曾遇到的经历。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自己,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整个人类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作者说,为了保持母语能力,他时常会通过反复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等方式坚持锻炼大脑。他建议要读那些经历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书籍,它们通常在文章表达方面达到巅峰水准。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找到这些书?

如何选择你要读的书?

首先从各个领域中已有定论的经典中选。

茂木健一郎特别喜欢夏目漱石,认为他是日本文学界的文化素养之王,“在日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至今尚无人能超越他。”外国文学中的冠军人物,他首推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包括《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科学领域的作家中,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绝对是冠军人物,代表作是《自私的基因》;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也是一部无须多言的名著。当然,作者的推荐不必完全遵守,读者可以找寻自己的经典。

其次,判定一本好书的关键就在于“会不会想要谈论此书”。

如果你读完一本书之后,想跟别人推荐、谈论这本书,或者这本书可以提高你的谈话能力、增加聊天的话题、令你成为聊天的“中心”,那么这本书就是好书。如果不能产生跟别人分享或向别人讲述的意愿,这本书就不会是特别好的书了。

第三,要泛读。

因为我们不能预先知晓哪一本书会对自己发挥作用,所以要大量读书,不要仅局限于深奥的书籍,或是所谓可以提升个人素养的、一本正经的书。不管是受到大众反对的书也好,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书也好,漫画也好,都可以读上一读。绝不是一门心思阅读名家名篇就可以的,当然也不要读网络上的书或文章。

大量阅读,可以令大脑如腐叶土般进行发酵,在脑内形成优质的土壤,并在头脑里培育出新的知识,这是阅读者应当付诸实践的“学习”行为。

找出你生命的“教典”与“元典”

读书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从多到少、从泛到精,到最后,“人的一生中,始终令自己爱不释手,可以不断反复阅读的书籍是有限的。于我而言,大概也就一百本左右。”他把这些在自己心目中占据轴心地位的作品称为“教典”。这原本是教会用语,意为“教理”“不可动摇的支柱”。

《如何用阅读改变大脑》最后一章的建议是,精选十本书作为“可供一生使用的财富”。要反复阅读,把它刻在脑子里,作为自己的精神的一部分。这样的书,恐怕不会超过十本。——这样的书,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元典”了。

至于用什么标准选择,应该是因人而异:有人觉得信息丰富的书才是好书,也有人希望了解更多的新知识,还有人认为书是用来娱乐的,能使人快乐的书就是好书。

茂木健一郎以“用优秀的态度对待人生”为标准精选了十本书: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尼采的《悲剧的诞生》、理查德•费曼的《别闹了,费曼先生》、夏目漱石的《玻璃门内》、立花隆的《从太空归来》、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奥斯卡•王尔德的《狱中记》、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小林秀雄的《莫扎特所谓无常》、歌德的《浮士德》。

当然,我们也不必非要按照他推荐的这十种书来选择,因为书的效用是因人而异的。但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这十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书。比如作者就常常会这样设想:“假若漱石还活着,他会怎么说?他会怎么写?”

关于阅读,《如何用阅读改变大脑》还有很多的独特看法。除了前面提到的“书籍也算是一种交际工具”,茂木健一郎还主张,“曾经打算读的书”也属于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大脑适合“杂食”;“理解不了的书”“积读的书”都可以成为大脑的肥料;等等。

大文豪雨果说过,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其实,按照本书的说法,不必开卷,光是想开卷就已经有益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理查德   大脑   纸质   日本   因人而异   素养   好书   地铁   人类   能力   语言   书籍   时间   工具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