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许路佳

在上一篇《昙花一现,初探历史迷雾中的文明之花》里,我简单地介绍了伊特鲁里亚人的文化背景,宗教观念与优雅艺术。今天,我将着重为大家讲述伊特鲁里亚人在黄金珠宝上的非凡造诣。


1. 早期黄金工艺简史


在讲伊特鲁里亚黄金工艺之前,我先和大家一起,简单梳理一下早期人类黄金工艺的历史,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伊特鲁里亚文明,在古代黄金艺术史的地位。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伊特鲁里亚人的黄金胸针细节放大图


人类社会冶炼、制造黄金器物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目前最新的考古发现,人类有意识地使用黄金,至少已有6500年的历史。在这6500年的人类历史里,欧亚大陆的各个文明通过贸易、战争、迁徙,把黄金崇拜与炼金工艺,传播到旧世界的每个角落。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黄金工艺在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化,我把复杂的历史过程,简化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3000年),我把它称为“初现高峰”。在距今6500年-5000年前的环黑海沿岸地带,出现了黄金工艺的”第一次高峰“。这里提到的“环黑海地带”是指在黑海南边的安纳托利亚、喀尔巴阡-巴尔干地区、黑海北岸、以及高加索山南北区域。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环黑海冶金地带的区域地图


在这个范围区域,考古学家出土了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黄金宝藏”。这些宝藏包括了黑海西岸的“瓦尔纳黄金”,以及高加索山北部地区的“迈科普文化” 。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瓦尔纳宝藏的出土黄金,公元前4500-前4200年


瓦尔纳宝藏,位于今天保加利亚境内的黑海西岸城市 — 瓦尔纳。在这里,出土了包括了黄金权杖、黄金衣饰、黄金手镯、项链等在内的超过3000件的黄金制品,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


瓦尔纳宝藏的黄金总重超过6公斤,纯度最高可达97.5%以上。在黄金工艺上,瓦尔纳黄金使用了热锤碟、模铸法等金属冶炼工艺,其中出现了疑似失蜡法的三维黄金制品。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瓦尔纳墓葬中出土黄金最多的43号墓,黄金器物达980件,墓主人为男性,去世时45岁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图片内黄金制品为瓦尔纳出土,图片内b图,疑似失蜡法工艺


比瓦尔纳晚了1000年左右的迈科普文明,分布于北高加索山前地带,西起库班河畔,东到里海沿岸的广泛区域。在这个区域,更是出土了超过7000件黄金制品和大约1000件银制品。这一时期。黄金工艺也是得到了大幅进步,迈科普“库尔干”式墓葬中出现的金银动物雕像, 清晰地体现出他们开始大量使用失蜡法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迈科普文化的金牛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迈科普文化的金、银壶,金壶13.4cm,银壶13.6cm


通过立体中空的工艺,迈科普的金匠们,成功地让黄金制品“站”起来了 。三维的立体造型代替了二维为主的平面锤碟,黄金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想要详细了解瓦尔纳黄金与迈科普文化的朋友,请参看之前公众号发布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黄金在哪里?》和《草原艺术之光 — 迈科普的金牛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迈科普文化的立体金珠,表面有典型的螺旋结纹,这一结构说明,迈科普文明对于立体黄金工艺的掌握,已经非常高超


在这一阶段,黄金工艺从一出现就表现了极其成熟的工艺。锤碟、錾刻、铸造、失蜡法都已经成熟地运用到金银制品上。为什么黄金饰品在这么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就呈现出极度发达的姿态呢?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红铜工艺的成熟。据目前冶金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人类社会使用铜的时间要早于黄金。早在距今9000-8000年前,考古学家在土耳其的特贝西和科瑞遗址,发现了可清晰考证的铜器,都是使用锤揲技术加工的天然铜。对于天然铜的处理能力,包括热锤碟、热解技术都使得先人们对于天然黄金的处理,驾轻就熟。


第二,社会阶层与劳动分工的极速加剧。在公元前5000年后,随着畜牧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拥有大量天然砂金资源的环黑海地区,人类聚落快速发展起来。聚落的发展,伴随着人口的膨胀、社会分层与专业分工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加剧了贸易的流动与技术的传播。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瓦尔纳的墓地,出现黄金制品高度集中在少数坟墓的现象,说明社会分工与社会阶层分化,已经非常显著


部落首领与祭司阶层的出现,使得黄金这个“非凡的金属”有了用武之地。作为永恒不变的稀有金属,黄金自然成了天人沟通,神权象征的最好载体,而当时社会所拥有的最尖端冶炼技术,都毫不吝啬的运用到了黄金的身上。


接下来的2000年里,随着迈科普文化的继承者 — 颜那亚人,熟练掌握了驯化马匹与四轮车。冶金技术与黄金崇拜,被机动性很强的颜那亚人,沿着广阔的南俄罗斯草原,带到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东北方,从而孕育了整个东方大陆。从北向南,从西向东,一段波澜壮阔的青铜与金银器大历史(有关欧亚大草原与东方黄金工艺的演化与传播,下次我们单独开篇聊)徐徐展开。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颜那亚人面部复原图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颜那亚人(Yamnaya)的传播范围图


与此同时,传统冶金技术领先的地中海东岸区域(小亚细亚半岛、迦南区域)以及新月沃土的两河文化城邦、伊朗高原的埃兰文明,却在孕育着黄金珠宝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也是早期黄金历史的第二个阶段(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后),我把它称为“细工革命”。意思是黄金制品出现了精细化加工的趋势。


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前3000年前之后,早期城市与国家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大大提升了。这种永恒的稀有金属,被祭司与国王们,作为“与神沟通”以及“君权神授”的最好象征。一方面,早期的工艺如锤碟、錾刻、铸造都满足不了,城邦的统治者与大祭司们,对黄金作为“神器”的工艺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对黄金供应量的需求加剧,本身不出产黄金的地区,自然而然,要发展出更节约金料的黄金工艺。在这两种社会压力的交织下,黄金细工工艺孕育而生。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特洛伊古城的普里阿摩斯宝藏,普希金博物馆藏


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公元前3000-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乌尔王陵、土耳其阿纳托利亚半岛的特洛伊古城、叙利亚的巴纳特都出土了代表着黄金工艺飞跃的黄金细工制品。(乌尔王陵,特洛伊的考古发现,请参看心言堂公众号文章《美索不达米亚,黄金之初》与《"特洛伊"的黄金宝藏》)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苏美尔早期城市乌尔,乌尔王陵出土的黄金匕首,已经开始使用黄金造粒技术,只是比较生拙


黄金细工标志性的两项工艺是造粒技术与金银细丝。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把细小的金属球与金属细丝,焊接在贵金属表面,创造各种造型的装饰工艺。


这两项工艺的难点在于两点:第一,要能制造出极细的金属丝和极小的金珠第二,就是低温焊药的发明,能够对金丝或金珠进行牢固且美观的焊接,让焊接毫无痕迹。关于金银细工的工艺秘密,我在本文最后一段,还会详细介绍。


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黄金细工工艺顺着地中海东岸向南方的埃及世界,西北方的赫梯帝国,地中海东岸的沿海区域、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克里特岛以及希腊半岛南部的迈锡尼文化区域传播。


进入到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的一千年里,随着航海业的兴盛,地中海地区成为这个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


来自欧亚大陆各个角落的奇珍异宝、工艺技术,都在这一片海域充分交流,快速传播。黄金珠宝工艺,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位于地中海中心的希腊世界(希腊半岛以及北部山区、意大利半岛)迅速崛起,成为地中海世界在这一时期的“明星”。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公元前500年的希腊世界


在这期间,居住在迦南地区的腓尼基人,成为了地中海贸易的主力军,他们拥有高超的近地航海技术,他们几乎走遍了地中海从北非区域、西班牙半岛、到直布罗陀海峡的每一寸土地。欧亚大陆其他地域的珍贵货物、奇珍异宝和领先工艺技术,通过腓尼基人,被更广泛、更频繁地传播到地中海的希腊世界与意大利半岛。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腓尼基的城市以及贸易路线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戈佐岛古船是典型的早期腓尼基海船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伊特鲁里亚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伊特鲁里亚人是狂热的黄金爱好者,他们从贸易伙伴腓尼基人那里,学习到了黄金细工的高超技艺,并且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的创造力,把黄金细工工艺发挥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2. 伊特鲁里亚的黄金


伊特鲁里亚人的黄金细工工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首先,伊特鲁里亚人制作的金银造粒与金银细丝的直径可以小于0.1毫米,这几乎是人类黄金手工加工工艺的极限。


其次,造粒技术与金银细丝的工艺难点,是如何把如此细小的金属珠、线焊接到金属板上。伊特鲁里亚人不仅克服了这种焊接的困难,并且用金珠与金线创造出了立体的变化与浮雕的效果,这是至今为止黄金加工的一座最高峰。


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件伊特鲁里亚人制作的黄金器物,一开眼界。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黄金碟形胸针,公元前730年左右, ©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上图这件黄金胸章,完成于公元前730年左右。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以五头狮子与石榴花装饰为主的黄金装饰板,寓意是审判与转生的神力(这个艺术象征我们上一篇有讲过)。使用的主要工艺为锤冲凸纹与雕镂工艺。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胸针局部放大图(上部)

最重要的是中间部分,是在两根银棒之外,包括了一层黄金细丝编织出来“外衣”。细丝非常细腻,整件焊接起来,如同一件精致的丝织品一般柔软。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胸针局部放大图(中部)

最下部分是石榴造型,表面除了冲纹出诸多动物的平面造型,还焊接上鸟、鹿、狮子等动物立体造型,使得这块装饰板呈现丰富的立体造型。这件出土自丘西的黄金胸针完美展示了伊特鲁里亚人的金银细丝功力。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胸针局部放大图(下部)


相比于金银细丝,伊特鲁里亚人的造粒技术更是独步寰宇。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件黄金造粒的珠宝。


首先是这件阿克琉斯(荷马史诗的英雄人物)头像的黄金吊坠,这枚吊坠是几千年珠宝历史中的黄金工艺代表作。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阿喀琉斯链坠,公元前480年,卢浮宫藏,“坎帕纳系列” ©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项链部分是精细编制的金银细丝工艺(Filigrane),面部细节用雕镂法(Repoussé)从金属反面用工具敲出图案,用来表现胡须,头发与眉毛的是黄金造粒工艺(Granulation),小金粒密密麻麻,层次起伏且分明。这个头像总长不超过4厘米,伊特鲁利亚人在这件珠宝上,把金粒的直径做到 0.1毫米,肉眼难测,堪称神技。


其次,请看这件目前珍藏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的黄金造粒作品。这件黄金胸针长20厘米,来自一个叫做 Tomba del Littore 的古墓,其发掘地点是在托斯卡纳,一个叫做 Vetulonia 的小城。墓主人是一个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的伊特鲁里亚人。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公元前630-前625年,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藏


在这件黄金胸针上,伊特鲁里亚的金匠大量使用了微小的黄金细珠,在金制的平面或曲面上,焊接出具有浮雕感造型的猎豹与装饰花纹,工艺之细致,冠绝古今。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黄金胸针局部放大图


Tomba del Littore 古墓除了上图介绍的胸针之外,还出土了大量的精贵黄金制品,其中包括其他两只20cm长,一枚15cm长,一枚8.5cm的黄金胸针(Brooch)和一支超过30cm长的黄金球型头别针(Pin)。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Tomba del Littore 出土的其他黄胸针,公元前630-前625年,佛罗伦萨考古博物馆藏


在这些黄金胸针的表面与球型头的表面,都大量使用了细小金珠,营造出浮雕感的动物与装饰造型。伊特鲁里亚的金匠们把金银细工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把艺术的美感与极度复杂的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圆形顶胸针的局部放大图


为了全面展示伊特鲁里亚人的黄金工艺,我再向大家展示几件非凡的黄金制品。


这是一件公元前450年左右的兽牙形护身符,伊特鲁里亚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东方化风格珠宝,黄金细丝与造粒工艺都在这件护身符上完美展现出来。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兽牙形护身符,公元前480年-前440年 © 国际珠宝历史与传承研究院


这是一件公元前530-前480年左右的黄金耳饰,我们可以看到黄金镶嵌了深蓝色玻璃(公元前由于宝石资源匮乏,玻璃作为高精尖工艺,往往作为宝石的替代品,并且价值不菲),黄金细丝与以及微如粉尘的金珠,丰富并点缀了整件耳饰,使之体现出极度奢华的荣耀感。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公元前530-前480年,大英博物馆藏



3. 伊特鲁里亚的黄金工艺秘密


看了这么多伊特鲁里亚的黄金制品,朋友们一定会关心这么复杂的工艺,古代工匠是如何实现的?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著名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就已经在名著《自然史》提到过金属焊接工艺,其中关键一词“Chrysocolla”即粘金剂(Chryso金 ,colla 粘贴)点明了古代黄金造粒的秘方,在矿物学里“Chrysocolla”是硅孔雀石的名称。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里,黄金细工焊接的独特配方与工艺流程已经被后人们遗忘。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盖乌斯·普林尼·塞孔都斯, 公元23-79年,又称老普林尼,古代罗马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以其所著《自然史》一书著称


直到19世纪后半期,欧洲考古学科的兴起,才让人重新认识到古典时期黄金工艺的精巧与伟大。从那时开始,大量欧洲珠宝工匠与考古学家都投入到黄金细工工艺的研究中去。到了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与实验的介入,我们虽然不能百分百挑战这一工艺的巅峰之作,但是却可以对它的制作工艺一探究竟。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Vulci出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公元前5世纪


首先,如何造粒?古代世界常见的造粒方法是,将黄金切成,长与厚均为为0.2毫米左右的小块,涂抹上木炭粉包裹起来(木炭的作用是隔离空气,帮助融化后黄金形成圆形小球),放入坩埚,加热至1100度左右,受热的黄金逐渐挤压成型。


其次,如何无痕焊接?古代工匠们先把黄金敲打成0.2毫米左右的薄页状,然后拿出一种特殊调制的“胶体焊剂”,这种特殊焊剂,包括了含碳的动物肌腱或者鱼胶(碳的作用是在加热过程中与氧气结合,这样可以减少焊接处的氧气,确保焊接点比较干净),同时里面还加入了硫酸铜环合物,如孔雀石粉,把两者搅合成有粘黏性的“胶体焊剂”。


最后,将“胶体焊剂”均匀摊在金页上,然后把准备好的小金粒、细线放置金页上,拼成想要的图案。最后把含有图案的金页加热到850度左右,“胶体焊剂”里的铜元素与金珠、金页中的金元素形成金铜合金,使得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金页之间牢牢焊接在一起。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公元前400-前300年左右的黄金耳饰,黄金造粒的运用,在这件耳饰上可以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伊特鲁里亚人,把黄金当做与神沟通的工具,创造出了震撼古今的黄金器物,今天我们看来,如同神技。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抱着一颗虔诚的心,摒弃杂念,才有机会制作出传世之作。


黄金、白银、宝石本就是天然之物,与天地同寿,人类的寿命只是短短数十载,我们只是这些天然之宝短暂的守护者,并用自己这一生的动人故事丰富它的精神价值,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伊特鲁里亚,地中海边的黄金之国 上下五千年,黄金工艺的巅峰之作

伊特鲁里亚的精美耳饰


因此,当我们利用这些天然之宝,制作珠宝时,更应该抱着这样一种目标:下一代,下下代甚至500年后的人们看到我们制作的珠宝,都会由衷赞叹和欣赏。我觉得,这才是珠宝工匠应有的心态。


在伊特鲁里亚人消失后的两千多年里,黄金细工工艺,通过一次次的文明冲突与传播,来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被更多的文明、民族学习,使用、创新、传播,更多的黄金传奇故事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演。


接下来一篇,我将大家分享伊特鲁里亚为代表的黄金细工工艺,在古典时代,与近现代时期,是如何影响世界各大文明的,其中又发生过什么动人而有趣的传奇故事。请大家继续关注。


心言堂 许路佳


参考文献


1. 史永、贺贝著,《珠宝简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


2. 休·泰勒著,朱怡芳译,《7000年珠宝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


3. 克莱尔·菲利普斯著,别智韬,柴晓译,《珠宝圣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年


4. 普林尼著,李铁匠译,《自然史》,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


5. 弗雷德·S·克莱纳著,《加德纳艺术通史:15版》,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


6. 大卫·赖克著,《人类起源的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7. Leusch, Verena, Barbara Armbruster, Ernst Pernicka, and Vladimir SlavÄev. "On the Invention of Gold Metallurgy: The Gold Objects from the Varna I Cemetery (Bulgaria)--Technological Consequence and Inventive Creativity." Cambridge Archaeological Journal 25, no. 1 (2015): 353.


8. Hansen, Svend, and Im Dol. "Gold und Silber in der Maikop-Kultur." Grußworte| Welcome (2013): 17. (Hansen, Svend. “Gold and silver in the Maikop Culture”, In Metals of Power-Early Gold and Silver, 6th Archaeological conference of Central Germany, October 17-19, 2013 in Halle (Saale), pp.389-410, 2014)


9. 史永著,《金色纽带: 欧亚大陆铜、金冶金史视野下的古代叙利亚黄金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瓦尔   黑海   金珠   欧亚大陆   细工   地中海   黄金   工艺   细丝   胸针   公元前   巅峰   金银   珠宝   海边   制品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