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周玉舒 路遥文学馆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写道:“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那边就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亦如他短短的42年人生,没有一天是风平浪静的,也许从他执笔为文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抛进了命运的惊涛骇浪之中。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1949年12月2日,路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他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但伯父家也很穷,食不果腹、忍饥挨饿,成为路遥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即便经常饥肠辘辘,穷人家的孩子还是早早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拦羊、扒草、背粪……贫瘠困顿的生存状态,让那时的天空始终是灰蒙蒙的:“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1982年,不到32岁的路遥,以无比惊人的意志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这部小说讲述了农村青年高加林在高中毕业后的出路问题。高中学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已经算高学历,但当时的城乡差异和改革环境,使高加林这样一位知识青年的未来十分尴尬,他既融入不进城市又不甘心回到农村务农,这也是当时一批想要走出农村却面临重重阻拦的农村青年的人生困境,当然这也曾经是路遥的困境。路遥的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是这类强大的主体和蓬勃欲出的生命力。路遥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红与黑》中于连式的底层小人物,他们虽然生活得艰辛,却并不为苦难和痛苦所击倒,他们有西西福斯的执着,也有斯巴达克的勇气,他们的奋斗让平凡而普通的青年人看到前景和希望,这也许是路遥小说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作家的创作总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路遥是改革开放的先锋,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他敏锐地抓住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伟大转折的关键节点,对1975年——1985年的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分析和记录,为我们留下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把自己短暂的一生熔铸在国家命运及时代大潮之中。”尽管《人生》被当时的一些人视作路遥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但他并未就此止步。13万字的作品无法承载他远大的抱负和穷极人生终极意义的“天问”。同时,更因为他无法忘记曾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的一席恳谈。1985年秋天,路遥在陈家山煤矿的医院里,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创作。1988年5月25日,一直与病魔作战的路遥为《平凡的世界》画下了最后的一个句号。在整部书里,他写人性的悲剧,写社会的悲剧,写时代变迁下农村青年群体的奋斗与挣扎,其实写的也是渺小个体不甘被命运摆布与碾压的求索与抗争。书中人物的坚毅品格在不断战胜磨难的过程中,完成了他们精神上的涅槃与超越。其实,那也是一生困厄,却始终与苦难鏖战的路遥的真实写照,也是千千万万与此相同命运的人的写照。


1992年,路遥4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一刻。那天,西安下了很大的一场雪。天地茫茫,为其壮行。生前,他留下嘱托:“我死后,要把我埋葬在延安黄土山上。”遵其遗嘱,三年后,他的骨灰被安葬于母校延安大学文汇山上的“路遥墓园”。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这个时代,喧嚣的依然喧嚣,热闹的依然热闹,尘土飞扬,烟火阜盛,但那些陨落的星辰,依然在人类苍穹的坐标下,闪烁着寂寞的光亮。


征文优秀作品展‖一颗永不陨落的行星

作者简介:周玉舒,延安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新闻19级。

文字编辑/郭 蕊图文排版/李思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榆林市   斯巴达克   文汇   延安   伯父   行星   写照   改革开放   苦难   中国农村   作品展   平凡   命运   农村   优秀   青年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