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

“道”作为“至小无内至大无外”的存在本原虚而极微,形成万物,空而极广,容纳万物,永恒而不死;就好比最奥妙的雌性生殖器能代代相生,无限孕育生生世世的生命。这好比能派生天地的根源呀,无穷无尽若有似无的让人感觉不到,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着不尽的作用。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六章

总论

第五章以风箱为比喻说明道的运动,本章接着继续比喻说明:“谷神”不是某个人格神,而是一种比喻,把道喻为象“谷”那样虚空的存在,而其功用却是神奇的,所以,“谷神”只是道的比喻说法;玄牝也是比喻,比喻“道”孕育出天地万物如同生殖器孕育出一代代的生命。所以,道“至小无内”,仿佛只是虚空,却永恒不灭,神奇如生殖器孕育形成了天地万物,以虚空般无可感知的力量打开天地万物等所有实存之门。它“至大无外”,无处不在,绵绵密密,若有似无,却发挥着永恒的功用,无穷无尽。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六章

(一)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的“玄牝”指女性生殖器,“谷”在帛书版和楚简版中都是“浴”,“浴”的本字当为“谷”。《尔雅·释水》曰:“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可见,“谷”(即“浴”)是比“溪”还要细小的水流甚至是山谷之中像雨点一样从高空飞溅的小水滴,形容极微。《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其“溪”和“谷”,都是指极微和虚空的意思。而后,“溪谷”常用来指女性生殖器,如儒家经典《大戴礼记》中有“丘陵为牡,溪谷为牝”的说法。因为,在远古不理解生育这件事的时候,性崇拜作为一种文化,把生殖器视为极为神圣和神秘的存在物。《道德经》第三十二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也是比喻道派生出天地,如一点一滴的水汇成溪流汇成大海。 也就是说,无论把“谷”(或“浴”)理解成虚空还是微小的水滴,乃至女性生殖器(取中空意),真实象表达的意思都是:极微的神圣的神秘的存在是存在的本源,构成天地万物,这个存在本源其实就是《物演通论》第五章提到的分化前的“始基存在”,在当代物理背景下可理解为奇点的能量态存在,实际上就是老子的“道”。因为“道”是形而上的存在,是沉淀在每个人意识最深处的无意识基底,在意识分化到最高理性逻辑阶段时则表达为简一律(如老子总结为一个概念“道”),所以老子只能用形而下的各种比喻反复言说试图让人理解。故,无论老子以虚空喻道,还是以水喻道,还是在本章中用谷神比喻、用生殖器比喻,都是对道的说明。本句的意思也自然很清楚了:道虚空、神奇、神秘而永恒,如巨大的能生出万物的生殖器。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六章

(二)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中的“玄牝之门”和第一章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样都是指“道”,只不过这里是比喻的说法,用生殖器能不断派生出新生命的生育之“妙”,比喻“道”能生天地万物的道之“妙”。故,“玄牝之门”(即“道”)是天地的根源。须知,当时人们说不清生育的原理和老子不能说清道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信息量不足的缘故。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六章

(三)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描述“道”的状态与功用。“绵绵若存”描述“道”的状态“均质无差别”(《物演通论》第一章表述未分化的“在”的状态),仿佛存在,若有似无;“用之不勤”描述“道”的作用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在宇宙间发挥着作用,虽然你可能不能直观感受到。“勤”同“堇”,指穷尽、尽头、穷竭的意思。《道德经》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的“堇”也是这个意思,指人如果能关闭外在的欲望,身心的健康才能长久。也就是说,本句是对“道”的直接描述,意为:“道”的存在至微至广,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绵绵密密,囊括所有却只是好像存在,难以获得真切的直观感受,但这正是“道”的特点和功用:以最不易让人觉察的方式,或“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方式(即“道”的无为方式),永恒的发挥着它的作用,没有尽头。


但这个所谓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道”并不是真实的客体存在或客观规律,因为老子的时代乃至以后的时代中国一直处于“唯物主义”阶段,没有意识到“形而上学的禁闭”(即我们无法突破自身的主观的感知规定性抵达客体或客观世界),没有进入西方哲学的认识论阶段(即我们通常说的“唯心主义”阶段),所以会把“道”作为一个无限的概念,视为永恒不变的存在本原。实际上,无论把“道”视为质料因上极微的“至小无内”的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还是把“道”视为二十五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实际上是逻辑整顿出的主观规律,因为人类的任何“知”都是武断,具体见《物演通论》六十五章证明感性的武断、六十七章证明理性的武断),“道”都是有限且变化的。因为人类的“知”始终是有限的,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一直无限可分,各种理念也不断变化,如人类的宇宙观(即“道”)从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发展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说。所以,“道”的具体内容、作用方式只是一个时间范畴,并非“用之不勤”而是越用有效时限越短(具体论述见《物演通论》卷二论述知的有效性部分)。


也就是说,老子“道”的模型只是当时小信息量下的一个粗陋的存在论模型,只是说明了存在的统一性,远没有进入逻辑反思的认识论阶段;“道”本身的内涵越少,广延越大,以致于成为无限的绝对的语境,如“上帝”作为绝对的人格空洞也没有实质的内涵,故广延也是无限,这种空洞的概念都无法解读和整顿现代的新增信息量。当然,身处老子那个时代,尤其是在以人伦忧患为指归且以具象思维为特点的中国文化下,老子能有这样的理论和论述,已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峰。


物演通论释《道德经》第六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道德经   通论   谷神   信息量   功用   生殖器   无穷无尽   虚空   比喻   万物   老子   阶段   作用   极微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