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存在度的概念

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假定,绝对稳定以至永存的存在度为1,绝对失稳以至失存的存在度为0,那么,现实的存在则必然一概处于这个存在度的从0到1的区间之内。由于依据上述之证明,存在度最大的存在效价只能<1,或者说只能趋近于1;而存在度最小的存在效价只能>0,或者说只能趋近于0;因而现实的存在度区间就应该被修正在(0,1)的合理范围之内。【也许,将存在度区间(即“有限衍存区间”)设定为(0,-1)才显得更精确。因为,假若把质量态宇宙发生前的能量态奇点视为零点,而这个零点又恰恰是属性发生的起点的话,那么,如后所述,该点也就必然成为存在度的最高点或存在效价的最大值,然则存在度的衰变只能呈现为负数。依据这个表述方式,我在本书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里所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注意:它实际上仅仅是一个示意图)就应当统统从第一象限移至第四象限,让其纵轴成为两个反比函数变量的负向指标,并让时间横轴与存在阈常量等位线相重叠。我之所以采用第一象限的正值陈述,乃是取其比较符合常理、比较简易、也比较清晰的优点。】(1)


存在的相对性就在这个有限的区间内成立,而存在的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对性的现象形态和观念形态。换言之,存在的有限性并不在于它有一系列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限度,而在于它有一个存在内涵的限度──即在什么“存在程度”上存在的“”的规定。【这就是康德第一组二律背反命题的题解所在。】(2)


第九章 存在度的概念


注释:


(1)存在效价的量化即是存在度。这个量的设定,确定了存在有限性的范围。因为存在度1是绝对稳定,而近似无属性的本原存在也不圆满,故其存在度的上限是趋近于1;而存在度0是绝对失稳,故分化程度最高、属性最多的、因代偿充足而彻底失稳以致于失存的存在度下限是趋近于0(正如上一章所言任何相对存在的存在效价都不可能丢光,哪怕方生方死的存在)。存在度在本书卷一、卷二、卷三的公式化图形化表达就是第三十四章、第七十章和第一百二十五章里所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理解全书的重点。


第九章 存在度的概念


(2)存在的相对性或有限性就在这个存在度的范围内(即从无限接近于1的奇点到无限接近于0这个有效范围内)表达。也就是说,因为后衍存在相对于前衍存在而存在,故本原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后续所有相对存在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正是存在相对性的表达。因为时空也是本原存在的后衍存在,所以,时空也是有限的存在;即本原存在有限的存在度决定了时空的有限。故,本书中的有限衍存区间是非时空的衍存区间,其中的“有限”指的是存在度的有限,时空本身也只是相对的属性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度的内涵表达为涵盖了时空属性在内的物存内涵,这是人类信史文明所记载的不断演变的时空观中,时空第一次和物存内涵相关联


康德第一组二律背反命题(即“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就此消解。具体而言,感知中的时空有限或无限,只是感知主体存在度或高或低的表达;而无论是感知主体,还是作为主体感知结果的时空都是有限的、相对的存在。当“世界”这个概念代表绝对存在时,只是一个抽象的无限的概念空洞,事实上,这个无限本身其实就是所有有限的、相对存在的总和或抽象,哪怕“无生有”的“无”其实也不是绝对的无,而是因为主体的“知”有限于对奇点存在的感知而已。故,奇点几乎“无属性”的“无”只是有待实现为“有属性”的“有”,就存在度或存在本性而言,奇点是最坚实的存在度最高的存在。所以,世界的有限、无限与时空无关,有限也是有限于奇点确定的存在度。所谓无限,只是逻辑抽象的空洞或误区,归根到底也只能是有限的总和和抽象,实际上还是有限,即我们感知中世界的逻辑模型永远是如爱因斯坦说的“有限无界”的逻辑模型,我们的认知边界(或主体有限的存在度)决定了逻辑模型的边界。同时,也正是世界或存在的有限决定了所有作为感知主体的具体存在者“知”的有限。也就是说,第一章的“人类感知中的存在”或作为世界的逻辑模型必然有限于主体认知的极限内涵,所谓无限只是有限扩展到一定程度无法以具体的数值计量而已,归根到底还是有限。所以,表面上的有限与无限仍然都是特定主体其逻辑有限性的表达。


举例:以原子来看,电子的整个世界就是质子(质子的整个世界就是电子,此时主客体尚可以换位);以扁形动物来看,它能感知的整个世界就是它的食物;到了人类,我们能感知的世界也不过是严重失位的我们为达成依存所呈现的我们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条件:因为我们依存条件的相对有限,证明我们还没有完全失存;及至我们能感知的趋于无限,我们则必然失存。所以,还没有失存的我们,能感知到的世界是有限的;而不能感知的世界或存在,仍然作为有限衍存区间内的本原存在在存在度趋近于1的限度内有限存在着。


对于精读者更应该清楚此组二律背反谈的是时空是否有限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后面的根由牵涉《物演通论》最根本的时空观,以及时空与存在者一体关系。


在本书递弱代偿的存在论模型下,因为存在都是相对的,所以都是有限的存在,这个有限通过存在度的概念做了矢量化的表达,说明后衍质量态存在都是对奇点能量态存在的分有,即随着奇点能量态存在转化为质量态存在,存在本性步步递弱,存在属性层层丰化,而属性都是对本性的代偿,包括时空也是一种属性存在,随着存在本性的递弱而舒展,直观表现在万物的广延属性上,即万物的结构随衍存而繁化,但更深层的本质表现为衍存进程中质量物态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趋于萎缩。故时空注定也是有限的代偿性存在,弥补有限的存在度之失。存在度的有限就同步表达了时空的有限。


也就是说,递弱代偿存在论模型下的时空概念与既往的时空概念都不同,时空的舒展是后衍存在存在度越来越低(即衍存质量、时间递减)的物性体现,而既往时空概念与物质演化中的物存内涵或物性无关,更多的是随着人类认知升级而不断拓展的外延生存平台,无论是康德把时空视为先验直观形式下的绝对时空,还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下的相对时空观都是如此。虽然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第一次使得能量、质量与时空有了关系,即表明了时空不是绝对的,而是137亿年前能量向质量转化的一瞬间,时空才随着这个物质内涵(注:“物质内涵”或“物存内涵”中的“物质”或“物存”均包含前宇宙能量态和宇宙质量存态)的变化而诞生,并随着物存内涵的继续变化而扩展。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学说里已经暗含了物存内涵的概念和外在时空外延的交叉互联关系;但爱因斯坦的理论未能在这方面继续展开。当然,时空观的改变本身也说明了康德对于时空主观性、先验性的正确判断,但时空不仅仅是康德所说的“先验直观形式”,而是先验逻辑形式——这里的逻辑指广义逻辑,即包括直观的感性逻辑和知性逻辑,也包括非直观的理性逻辑或狭义逻辑——如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是需要通过理性逻辑的缜密推理才能得出,仅靠先验直观是不行的。


在宇宙大爆炸能量转化为质量的过程中有了时空,即作为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的奇点存在在分化求存中代偿出了时空和万物,万物的广延属性直接就是时空的属性表达,万物失稳失位的物存内涵直接就是时空的本质表达;也就是说,物质的演化就是时空的演化,时空的演化就是存在性(后存在的自性,或物自性,或物性)的展开。特别说明一下,物质的演化就是物性的演化,只是基于物质本身就是我们感知中物的属性总和,故用“物质”只是基于大众的使用习惯,用“物性”是更精准的表达,但难以让初读者理解。故会根据前后论述的重点分别使用。


也就是说,存在度趋近于1的奇点存在作为本原存在或始基存在,是零维的非时空存在,尚未代偿出时空或广延属性;自然时空和万物随着存在性的一元展开而一维或一系演化成所有存在或整个物演之流。自然维度的时空(作为“在”或自然存在的时空)运动即物演运动,即《物演通论》四十二章提到的“物质的非定位运动”,即存在度不间断的衰变运动,即自在的运动。所以,我们感知中的主观时空只是物质失稳失位程度的表达,正如存在度是物质失稳失位程度的表达。五十四章更是明确空间是奇点存在爆炸分化后的失位产物,时间是同步失稳的产物,我们感知中的运动不过是存在者依存需要的“观念的非运动定位”,即主体的求存活动。虽然自然维度的客观时空无法本真感知,但感知主体中的观念维度的时空(作为“知”的时空,即作为“先验逻辑形式”或“逻辑模型”的时空)却是被自然时空的演化进程决定的,在统一的物演进程下,与自然维度的时空预定和谐。或者说,观念时空在是感知主体横向上的主观时空,但却被纵向上的自然时空的演运或物质衍存进程所规定。故,人类日益膨胀的观念时空以及在宇宙中日益渺小的地位,就是自然维度时空不断舒展的间接体现。但观念时空作为有限的“知”的代偿或感应属性代偿一定是相对的有限存在,由此也暗示了我们追问中自然维度时空的“在”的有限性。因为观念时空作为“知”(即精神存在)只是“在”(即特定自然时空下或衍存位相下的自然存在)的感应属性代偿,自然时空的元质规定性或物性决定了观念时空,即感知主体的“在”决定了“知”、存在度决定了代偿度。我们横向感知中的“知”虽非“真知”,但却达成纵向衍存中的“真在”,“知”与“在”在递弱代偿衍存律下和谐而统一。也就是说,自然维度的时空与感知主体的物存内涵或存在程度(即存在度)一体共存,并决定了感知主体对时空的先验感知方式(包括先验感觉形式和先验逻辑形式)和最终感知结果。故,无论作为自然维度的时空还是观念维度的时空都只能是有限的;作为康德所说的无限的时空只能是因为后衍存在的存在度无限下倾,代偿出了理性逻辑而理性逻辑函量的巨大扩容几乎呈现为不受时空限制的虚载运动形态所致,但这正是感知主体存在度极致弱化的彰显。所谓时空无限,在观念维度的时空中只是有限无界的逻辑模型,在自然维度的时空中,时空越舒展,越仿佛无限,越说明衍存者的失位失稳程度严重,是衍存者存在度或物存内涵趋近于0的表达。而且,有限的存在者无法追问无限的存在,把存在和时空无限化是对相对存在者对自身的误会、对时空与物性关联的无知,这种误会和无知只会导致追问者的迷茫和二律背反的矛盾发生。


我们感知中的时空(或观念维度的时空)作为“知”本就是我们存在度(或物存内涵)的彰显,如作为最后衍的人类因为存在度越来越低,即“在”的可存在程度越来越低,故其作为感应属性代偿的“知”(包括“能知”和“所知”)越来越快速增长和更迭,以致于短短三千年间,出现了宇宙观模型或时空模型的几次更迭(宇宙观即时空观),从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到《物演通论》中把时空视为物存内涵的表达,都是人类衍存位相或“知”的代偿位相不断后衍的结果。当然,我们的存在度(或物存内涵)本就是自然维度的时空物性的表达,所以,归根到底,物的时空演化或时空化的物性一维演运就是存在性(或物自性,或物性)的一元展开。


所以,感知中所谓的时空“无限”只是理性膨胀到一定阶段的误会,表达的其实也是感知者“在”的有限,因为“知”本身就是有限的相对存在。随着存在性的展开或存在度的递弱,虽然时空或物质广延属性逐渐从零维到多维的不断延展,但存在度是有限的,其自然时空的延展必然也是有限的,即便随着存在度递弱趋近于0或自然时空的维度扩容以致于最后衍人类理性感知中时空仿佛无限也罢。


总之,存在的有限性源于存在度的有限性,时空的有限性源于存在的有限性,这和既往的绝对时空概念无关。主体感知中时空外延上的无限拓展正是其自身存在度日益告竭的生存有限性(即趋于失存)之警示。所以,康德二律背反中的无限时空(实际上是观念时空)正是作为物性内涵表达之自然时空弱衍到极致(即存在度弱化到极致)的结果,本身就是作为物性的自然时空有限性(即存在度有限)的表达。当然,康德的时空是绝对时空,和《物演通论》中作为物性彰显的时空是不同的。所以,康德的二律背反之所以发生归根到底是把一元的时空与物性之共在割裂成分裂的二元之故。事实上,物或存在的有限性就是时空的有限性,古希腊对存在本原的追逐就是因为把有限的相对存在(无论是自然存在还是精神存在)视为无限的绝对存在,从而导致其不断迷失,这种迷失因为存在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至今未能廓清,故延续至今,也是康德第一组二律背反的渊薮。


第九章 存在度的概念


注:本章从上一章“存在效价”的概念过渡到“存在度”的概念,因为“存在效价”的具体量化指标即“存在度”;可以假设最前衍最高的存在度为一(存在为一),最后衍最低的存在度为零,万物的衍存区间由此划定并在其间展开对“存在度”的探讨。


附:本章重要概念:

一、存在度

(概念注释):存在效价的度量概念。它是一个自变量,总体上呈衰微趋势。

(第九章):我们不妨把这个既不能圆满也不能尽失的“存在效价”改称为“存在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存在之所以存在的问题予以量化。

(第十章)所谓的“存在度”,就是抽象化了的总体存在效价的分散表达或具体实现。


第九章 存在度的概念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

希望本注释对您学习《物演通论》有帮助!如需要,可同时参考“物演通论注释”、“物演通论看世界”、“物演通论读书会”三个公众号。思想的传播需要我的初心和坚持,也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欢迎转发并提供反馈。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康德   爱因斯坦   时空观   奇点   物性   通论   本原   维度   内涵   主体   属性   逻辑   物质   概念   时空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