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师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意就是军事编制单位,而且是编制较大的军事组织单位。因此在甲骨文中,“师”明确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由此引申指代军队。“师”在商周时代,已经属于最大的军队编制,人数众多,故“师”又引申为众人。一个师有兵车800到1000乘。一般有上千辆兵车,在当时已经是绝对的一流大国。作为天下共主的帝王,也不过是“万乘之尊”。因此当时一个师,按照一辆兵车至少3人,再加上辅助的兵力,那么一个师至少有2500到3000人。这是作为师的意义,在东方古国的最基本兵力。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打仗比较有严密的编制体制。一哄而上那是打群架而不是打仗。打仗的人数越多,编制必须更严格。参与打仗的人数过多,分布面越广,那么单纯靠口令是无法指挥的。


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因为在战场上根本听不清。于是就发明了靠旗帜识别不同的编制。然后靠擂鼓而进;鸣金而退等放大声量的器械来指挥攻防。因此军队必须由各级从小到大的单位严密组成,布署作战时以整个编制单位进行动,故师,很早就是为军队基本战役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就说:“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这里面已经有旅、师、军等较大的现代战役单元的词汇出现。当然还没有明确后来的班、排、连、营和团等较小的编制单位。但伍就等于后来的班;两就等于后来的排;卒就相当于后来的连,当然中间还缺乏营和团。毕竟在春秋以前,战争规模总体上还比较小。一个师这2500到3000人马,只比现在的团规模大些,大体相当于当今半个旅的人数规模。而后来的师的编制是不断扩大的。


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虽然在春秋之前,就已经有后来的旅、师、军的文字和实际编制。但是见于当代的,从最小的班到最大的军这类军队编制,还是大致引进西方军制的产物。只不过重新借用了古代的词汇而已。比如清末开始训练得最早的一支近代化陆军。就被命名为“北洋六镇”。而其中的每个镇,其实就相当于后来的一个陆军师。而当时的陆军旅还叫做协,每个协就是一个陆军旅。在英语中,师为 pision,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从编制体制和作战任务上和中文中的师差不多。因此直接翻译为师。


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从一战到二战,各大国的基本编制逐步趋向于相同和近似。师都成为大国陆军最小的战役单元。一般认为如果发动一场地面战役,那么最少需要投入一个师到几个师。因此师的编制,则被默认为各大国陆军中可以独当一面的最小编制。因此各国的师的人数,从1万人到2万人不等。甚至有些只有七八千人的师,一般叫做架子师。意思是刚刚编成,还没有齐装满员。


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马?

或者装备和人员都不够。只用来在纸面上充数,忽悠战略对手。因此叫做架子师。而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较强的师,则至少有1.5万到2万人。历史上还有一种师叫做整编师。其实就是故意压缩称号的压缩军。也就是以实际上一个军的兵力。人为压缩成1个师的番号。这种师一般至少9个团。满员情况下有3.3万人以上。比如在孟良崮上被歼灭的某整编师,就被毙俘了2.5万人。另外还有3个新兵团和一个炮营没进入战场。如果全部整编师都到位,则在3万人以上。当然超级大国的101突击师、82空降师等,也是现代的大编制师,满员人数也在3万人以上,可以快速反应、投入战场,独当一面。而一般的现代师,满员则在2万人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周礼   北洋   司徒   人马   兵车   兵力   严密   架子   文中   战役   大国   最小   军队   人数   规模   单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