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惯性可能是最简单的物理概念了,刹车的时候身体会向行进方向倾倒,推铅球的时候质量越大越吃力、用力摇晃湿漉漉的头发就会甩出水珠、射出去的箭会继续飞行……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性现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从有文字的文明到真正理解它,几乎用了五千年。为什么会这样呢?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一、蛮荒时代——惯性参与了世界的创造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与这个世界共存的,那么一定是规律。还是拿惯性来举例,不论是宇宙的形成还是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它们能以现在这个样子出现都与惯性有关。太阳系是一团超新星爆炸后产生的星云,星云中的微粒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向中心塌缩,那些很轻的粒子在引力的作用下开始产生热核反应,发出炙热的光,这就是我们的太阳。

在整个星云塌缩过程中,颗粒之间会发生相互碰撞,而那些惯性(质量)比较大的物体,在碰撞中获得的动能很小,而小颗粒(惯性小)却可以在碰撞中获得很高的动能。其结果就是,大颗粒由于动能低,最后在引力的作用下慢慢聚集起来,而小颗粒由于动能高,在碰撞中会远离大颗粒,最后被太阳捉住。聚集起来的大颗粒就形成了今天的行星、小行星带、和其它小天体。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地球诞生之后发生过很多重大事件,但无疑生命的诞生以及最后产生人类,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当第一只南方古猿来到地面,这意味着地球上一个全新的开始。你可能会想,出现生命怎么会与惯性有关系呢?

实验已经证明,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在宇宙射线和雷电的作用下,无机物分子可以产生复杂的有机物分子,包括糖、核酸等等。随着有机物分子中原子数的增加,分子的惯性(质量)在增加。它们随着雨水慢慢地聚集在大海里。与海洋变咸的道理一样,小分子的水会不断蒸发出去,大分子的有机物会不断积累,最后原始地球的海洋就变成了一锅“有机物的浓汤”,原始生命就是诞生在这样的环境里。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二、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惯性点亮了文明

文明之火是如何点亮的,现在学术界有很多的说法,都很有道理,但是都缺乏坚实的证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惯性给文明提供了动力。我们来看一下,惯性是怎么做到的。

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生命的起源方式塑造了生物身体最基本的机能模式——生物要维系正常的生理机能,就必须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它们可以通过与海水的渗透压交换来达成这个目的。一般来说,除了那些有很多河流流入,蒸发又很快的内陆湖泊,距离海洋越远的陆地上,水中的盐分就会越少,这就导致了陆地动物获取盐分很难。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观察陆地上的所有动物,从小到蚂蚁这样的昆虫,大到牛、羊、长颈鹿、狮子、老虎……也包括人类,都对盐有着执着的追求。获取盐的方式,无疑可以控制人类的生活范围。而对于拥有智慧的人类来说,很早就学会了从石头中提取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提取盐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从最初(井盐)熬制含盐的泥土,还学会了从盐湖、海水中提取盐的方法。

而盐之所以会在从咸水的蒸发中析出,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食盐中的氯和钠在与水中游离的氢和氢氧根结合的时候,其惯性(质量)都会比水分子大,这样在相互的碰撞中,获得更高速度的总是水分子,所以随着蒸发,溶液中的盐会越来越多,最后析出。

传说舜为了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吃上盐,派自己的儿子去巫咸部做酋长,学习制盐术。由于巫咸部落的人在制盐的时候伴随着咒语、祭祀和舞蹈等等,所以舜部落的人们就把巫咸部的制盐术称为巫术。这就是汉语中巫师的由来。而中华的文明就是从巫术中诞生,后来的诸子百家,都是巫师的传人。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三、惯性默默为人类服务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惯性一直在微观领域发挥作用,人类不知道不能算“眼瞎”,事实上并非如此。其实当人类的祖先还在从一个枝头荡到另外一个枝头,以及在地面上跳跃逃跑,惯性都在发挥作用。你当然也可以说,这时候灵智未开,不懂得惯性这不能算。

但是,当人类投掷出第一块石头、第一支标枪呢,射出第一支箭呢?人类对于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的原理——惯性,仍旧是毫无察觉。如果到此你仍然会狡辩,说这个时间都还早,人类还没足够聪明。那么好吧,我们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公元1148年,南宋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以竹管为枪管的“突火枪”。有了这个东西,都不要研究一下,弹丸的射程与弹丸重量之间的关系吗?尽管这个时候的计时工具还是特别落后,只有水漏和沙漏,但是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都已经确定下来,已经具备定量研究的基础。

不要觉得这时候的中国人很笨,事实上当时的中国人是地球上最先进的文明,其它文明还不如当时的中国人。陈规发明了地球上第一把“火药枪”之后,大约400年,人类的认识迎来了飞跃。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提到的科学家——伽利略。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四、当把实验与定量分析结合——惯性浮出水面

在历史上伽利略是最早对动力学作了定量研究的人。1589—1591年,他对物体的自由下落运动作了细致的观察,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了统治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观点(重物比轻物下落快),指出如忽略空气阻力,重量不同的物体在下落时同时落地,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无关。

伽利略对运动基本概念,包括重心、速度、加速度等都作了详尽研究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表达式。尤其是加速度概念的提出,在力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有了加速度的概念,力学中的动力学部分才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在伽利略之前,只有静力学部分有定量的描述 。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伽利略还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作过实验和观察。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他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他曾非正式地提出惯性定律和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的规律,提出运动相对性原理(现称伽利略相对性)。

相对性原理是为答复对哥白尼体系的责难而提出的,但原理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第一次提出惯性参考系(惯性系)的概念,被爱因斯坦称为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先导。这些为牛顿正式提出运动第一、第二定律奠定了基础。伽利略还提出过合力定律,抛射体运动规律。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在经典力学的建立上伽利略可以说是牛顿的先驱,牛顿结合了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以及1687年发小的《自然定律》中明确提出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律奠定了此后300年间的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紧随其后的是以牛顿定律为核心的人类生产方式的第一次转变。

至此,惯性这个被掩盖了几千年的物质规律终于释放出它的光芒。直到今天,我们的航海、航空、卫星、导弹等等现代化装备的导航都依赖惯性规律。

惯性的哀伤,我一直都在,奈何人类太笨

结束语

从惯性规律被发现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科学之所以诞生得比较晚,不是因为规律之前不存在,而是因为规律都是隐藏在复杂的表面现象之下,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技术手段,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的支持才能被发现;我们还可以发现,科学并不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文明花费了几千年才具备了科学思维,如果没有教育,没有学习,我们会很容易失去科学这个强大的武器。

惯性一直都在,规律一直都在,尽管科学已经如此发达,其实我们只不过是了解了这个世界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广阔的未知宇宙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你,会是下一个揭开秘密的那个人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伽利略   惯性   人类   相对性   有机物   动能   加速度   定律   物体   哀伤   颗粒   规律   原理   地球   概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