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永远忘不掉忘不掉那节紧急避险课,忘不掉那位泣不成声的老师,她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虽然我没有亲历唐山大地震, 但那位老师的痛苦让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经历过另一次大地震。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1975年2月4日海城大地震,3周岁,一家人住在工人休息室改造的宿舍里。隔壁的李叔叔两口子在吵架,正在床上玩耍的我突然被父亲一把抓起,夹在腋下,头上扣了一个炒菜的马勺……弟弟则被母亲用同样夹着,只是他脑袋上顶着一个小棉被,一家人迅速躲到了父亲在车间里用厚木板临时搭建的避难所……

那一年的春节我们没有家,全家人挤在父亲的师傅家,据说那栋楼非常坚固。那场地震,我失去了爷爷,我都没来得及在脑海里留下老人的印象……

如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了44周年,然而那场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却深刻地影响了440公里(直线距离)之外的我的生活。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住宅楼有了防震措施,国家制定了建筑抗震规范。1977年,我家搬入了父亲单位分配的楼房。这是唐山地震之后盖起来的一批新楼之一,我们管它们叫做百日楼,就是差不多在100天左右建好的。不要以为100天盖起来的楼质量一定不行,这批楼房的质量相当好。由于考虑到地震的破坏力,这些楼不仅地基打得特别扎实,而且用料特别好。

40年过去了,墙上仍然连一颗钉子都钉不进去。同时在结构上还增加了一个特别的“圈梁”,在每层楼的楼板位置都有一圈钢筋混凝土的保护,这个结构可以确保,只要不是所有的墙全部倒塌,上面的楼板就不会掉下来。甚至,只要还保留一面墙,也能存在一个有利于生存的三角空间。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当然了,百日楼是早期的抗震建筑,如今新建的住宅楼都是框架结构,严格符合2001年的国家标准。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并没有建筑物抗震规范,1964年之前采用的是苏联的规范;1964年~1974年,我国开始起草相关的地震区抗震设计草案,但这些草案都没有颁布执行;1974年~1978年,在总结国内外多次强烈地震的基础上,颁发了我国第一本试行抗震规范《工业与明勇建筑抗震规范(试行)YJ1174》;

1978年~1989年,颁布了《工业与明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随着我国抗震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1990年颁布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规定以第三代地震区划图上给出的地震烈度为基本烈度,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都按基本烈度设防,设防烈度的范围为6~9。2001年7月,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并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之所以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其实也是由于在人员密集的城市中,大量的早期建筑没有抗震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避难所。如果不注意的话,这个设施很容易被大家忽略,因为平时这些地方就是附近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只是在入口处挂一块不太显眼的牌子,彰显着这个区域的另一个特殊作用。其实2000年以后,很多城市都规划了中心应急避难所、固定避难所和紧急避难所3类。以社区级别紧急避难所为例,一般至少要有1000平方米,市民步行5到10分钟能够到达。

当然了,目前城市里的避难所仍然存在问题,比如数量不够、分布不合理、设施配套标准不统一等等,但这些年以来,我们已经迈过了从无到有的那道门槛,接下来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这些设施的问题了。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居民防震意识增强。80年代,大家的要求很低,有房住就行,其他的都不是重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心里埋藏的那颗地震后的种子开始萌发。我所在的这个东北老工业城市(鞍山)就出现了一批强调抗震功能的商品房,当时都卖得特别好。如今去一些朋友家做客,他们还会跟我强调自己这个楼的抗震能力。

今天的住宅楼已经都在执行2001年的国家标准,每个售楼员在销售过程中也都会强调这个问题。如果售楼员没有介绍,消费者也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可见居民对建筑的防震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防震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也有体现。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会参加全国性的职称考试的监考工作,我注意到一位同事,每次在监考医疗和建筑类考试都要比别的考试监考更严格。出于好奇心,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因为这两项考试都关乎人的生命,不严格把关,让一些滥竽充数的混进队伍,容易出大事。看看,这就是地震对大家工作态度的积极影响。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地震预警系统现身。7月12日清晨,发生在唐山市古冶区的5.1级地震迅速在朋友圈内爆屏,尽管震级不大,但由于所处的位置特殊,再加上44年前那场举国震惊的唐山大地震,一下就把它推到了热搜榜首页。尽管我不是唐山人,但也是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朋友圈里发生了地震?在哪?几级?的这个消息。当时真是为唐山的小伙伴们捏了一把汗。

尽管地震预警还不是地震预报,但哪怕只提前几秒预警,也会大大缩短的反应过程,迅速做出符合当前状况的最优避险决策。尤其在大震发生时,因为震中周边大片区域都属于受破坏严重的高烈度地区,盲区外的地震预警就能对挽救生命、减少损失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汶川地震时如果有地震预警,总体可减少的死亡人数理论上达到2-3万人。

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在系统响应时间、盲区半径、震级偏差等多种技术指标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过与其技术水准相对的是,其应用潜力还未被充分发挥出来。

7月28日唐山地震44周年,我在440公里之外,亲历改变

结束语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4年了,虽然地震的痛苦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但是让人欣喜的是,我们国家应对地震灾害的手段和措施在不断增强,相比几十年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保障。我们应对地震的设施和手段随处可见,前面我只是介绍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还有很多遗漏的地方,希望各位小伙伴能给予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唐山   震级   烈度   震中   楼板   盲区   避难所   住宅楼   设计规范   大地震   居民   父亲   设施   周年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