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上文中,原地旋转实验,是有意让前庭器官出错,导致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移位,暴露出大脑里虚拟空间的“影子”。那在大脑工作的正常状态下,有办法让真实物体与大脑虚拟物体相分离吗?这种装置是有的,可惜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发明,人们对它早就失去了新奇感,这就是铜镜。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不过,不是用来证实虚拟现实的,当时由于铜镜的稀有与怪异,秦始皇曾用铜镜来威慑群臣。然而,现今镜子的普及,对于照镜子这件事我们不再有一点疑惑,用它来证明大脑的虚拟空间已经没有震撼力了。除非是幼童或动物还会感到惊奇,他们会走到镜子背后一探究竟。

我们看到平面镜中的像,教科书是这样解释的:是由光的反射光线延长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这就引出3个问题:1、我们真的可以看到虚像吗;2、虚像的载体在哪里;3、反射光与入射光的性质有区别吗?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1、镜子当中的图像确实是虚像,因为镜子后面不存在看到的物体。2、虚像的载体不在镜子背后,也不在镜子表面,更不在镜子前面,剩下的只能是在大脑之中。3、镜子反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强度会减弱但性质没有变。那么,如果镜子当中的是虚像,镜子外的实景也一定是虚像了。

这样客观的事实也会被“习以为常”所吞没,很多人不承认镜子当中的是虚像,他们觉得镜子只是反射了实像而已。 至于为什么反射的像到了镜子里面,认为这就是反射现象,物体就在外面,没有进入到镜子里面。这种认知就是经常照镜子的感受,见怪不怪。

那么,平面镜究竟有什么特殊呢?它的特点是表面质地致密,又非常光滑,使得相邻的点对每一束光的反射都保持一致。平面镜除了按入射角对等的角度向外反射光线外,没有破坏原有漫射光线之间的关系,在镜面上只是把所有的漫射光线同等的转换了一个方向。

它除了会吸收一部分光线外,自身不发生漫反射,如果表面没有污迹的话,不会暴露自身的面貌。而其它的物体表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漫反射,于是就反映出自身的形象。因此,有很多魔术道具都用镜子来制造隐身效果。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镜子除了反射了一次光线(相位变反)以外,什么也没做。光线没有进入镜面,那为什么我们会看到镜子里面有虚像呢?这就是大脑出现的计算差错。

我们看到的所谓实像,其实也是大脑中形成的虚像。在正常情况下,大脑的计算是准确的,大脑中的虚像与实物的位置是高度重叠的;镜子经过一次反射,大脑却没跟随转换,还是按照常态进行计算,虚拟景物与真实物体的位置就此被分离了。

小水果店用整面墙的镜子,把隔壁的空间占为己有,却不构成违法。那是因为,扩大了一倍的卖场并没有实际占用隔壁的空间,只是多占用了每个顾客大脑中的一倍虚拟空间。

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大脑中所有景象都是虚像,这种虚拟的图像当然可以穿透任何的固体。因此,大脑中的虚拟景物穿越到镜子里面并没有一点障碍。

但千万不要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去穿越墙上的镜子,虽然大脑里的图像是虚拟的,可是镜子和墙都是真实地存在;尽管实物位置与大脑里的虚拟位置也可能有一点微小的偏差,但它们就在那里,穿越的后果可想而知。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平面镜是一个绝佳的把虚拟实景与真实景物位置套偏的实验装置。从而证明不管是镜子里的,还是镜子外的,其实都是大脑里还原的虚拟物理世界。大脑中的虚拟实景是以光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的外界真实。

尽管镜子是日常生活必备,每当对着镜子里的自己也许会有一番感慨,而对镜子本身基本不会泛出一点涟漪,因为这太平常了。然而在许多常识里还隐藏着深刻的原理,当下一只苹果掉下来时,我们是否能够揭示“万有引力”。

是的,在认知层面,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一切都隔着一层虚拟。不过,在认知的第一层面虽然隔着一层虚拟,但这个虚拟还是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外界形象,是“真实的虚拟”;而第二层面的虚拟——事理世界,就并非是完全的外界真实,而是“虚拟的真实”:一件衣服看上去合不合身,是外界的真实;好不好看,就不是外界的真实,要看这件衣服还是不是流行。尽管这是碳基有机体自我管理的最佳模型,但也因此闹出很多误会与争论。

利用摄像传感器,在智能设备中还原一个与真实世界一样的虚拟世界,是最简洁、最完整的了解外界的方法。高等动物都选择了这种进化方式,可见它的高效性。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揪心的是,看似简单的“人工双目视觉3D建模”至今未获成功。不是对视觉角度差的立体计算有多难,难的是机器没有自我,双目不能形成注意力。计算公式无法应对所有的像素进行立体计算。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目前,用光学摄像机进行3D建模成功的案例,就是用于球类赛事上的鹰眼技术。它们在球场周围布置了8-10部高速相机,进行分区建模。这其实是一种单目分区定位、3D拼对缝合技术。这项技术在2001年初问世,获得了英国皇家电视协会颁发的科技革新奖。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最近,中德合作项目,“四维看看”已经开始销售,其实也是单目分区定位、拼对缝合技术。所谓的,运用光学技术打造立体空间的数字化三维复刻,还是图像3D测量拼对缝合技术。尽管实现了轻量和廉价的目标,建模效率仍然十分低下。与“双目视觉立体建模”技术,距离还相差甚远。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大脑的双目3D建模,给我们的行动带来巨大方便。同时,还蕴藏了下一个阴谋:高度仿真的虚拟世界让我们有了“眼见为实”的笃信,如果大脑中另一个器官在我们看到的虚拟世界里动了点手脚,加一点感觉,我们同样会认为这是外界的事实,这就为下一步人体细胞管理人的机制(趋利避害)埋下伏笔。

人工智能芯中缺“心”(4)

在智能设备里单纯引入一个与外界的虚拟空间还不够,还要为这个物理世界里的方方面面加上性质。比如,家畜的可爱性和猛兽的可怕性。这套感觉机制通过学习,就能自动生成应景反映,对虚拟物理世界自动叠加上 不同感受。之后,机器就像人一样可以亲眼看到那些可爱和可怕的事物。使得原本纯物理性世界添加了事理性。事理是思辨的载体,认知计算缺少了事理,计算机深度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

未完待续

华红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平面镜   虚像   铜镜   人工智能   建模   双目   物体   反射   光线   外界   大脑   虚拟空间   镜子   真实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