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过去,我想到了大姐夫家的田地

多年过去,我想到了大姐夫家的田地

防洪堤维护和治理

几年前,洞庭湖发洪水,市政府组织抗洪抢险,干部群众没日没夜守在大堤上,直到洪水过去。不过,靠近洞庭湖边上的我的大姐夫家的几亩田地,却被水淹了。


大姐夫通过流转得来洞庭湖边上的田地,种稻谷,因为大姐夫腰痛,采取撒播的方式,大姐夫家的稻谷仍然种得很好,只是,每年洞庭湖发洪水,都要淹掉洞庭湖边上的这几亩田地,造成收成减少,好在大姐夫还有另外几亩不靠近湖边的田地,因此,日子仍能维持下去。


早就听琪琪说,十几年前,洞庭湖发大水,不仅把大姐夫的田地淹没,大水还漫灌到他家的房子,大姐夫全家只能携家带口到不靠近洞庭湖的岳父家居住,直到大水过去。如今,虽然洞庭湖已有了湿地,还有沿湖大堤,不过,发洪水的时候,总是要淹没掉大姐夫家的这几亩田地。


大姐夫也没办法,人家只租给他家靠近洞庭湖边上的几亩田地,至于好土质的田地,人家宁愿撂荒也不愿租给他,嫌太便宜,大姐夫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靠这十几亩田地种稻谷来养家糊口,不过,洞庭湖虽然在古代就被认为里面有“虫子”,不适宜作为饮用水饮用,但是人们自古至今仍然生活在洞庭湖边,繁衍生息,打鱼种稻,日子就这么一代代熬过来。洞庭湖给人又爱又恨,就大姐夫家来说,大姐夫除了种谷,平时还去湖边捞虾、捞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来源。前些时候,在大姐对她父亲一顿“大喝”之下,岳父终于答应让大姐夫来学打斋,我在农村的时候,大姐夫也打过几次斋,捞过几百元钱,不过,听岳父说,大姐夫的打斋艺能仍是不纯熟,需要继续学习。


大姐让大姐夫打斋的想法很美,大姐夫腰痛,到老了,种不了地了,那怎么办?只能去打斋,能熬通宵就成。岳父迟迟不让大姐夫打斋而宁愿让别人做他的弟子据说是因为有人拜师时给他送了酒。然而,大姐夫虽然没有送酒,平常的鱼和虾以及青菜还是经常送给岳父吃的,岳父老了,不记事了。


其实,洞庭湖自古至今给了居住旁边的人家巨大的收益和便利,即使古人,一位单位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作者就说,水是人类生存之本,古代先民往往会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定居。古人的居址虽然要近水源,但亦不能离水源太近,稍微间隔一段距离的话,即便不采取任何手段,也可实现防洪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只能防御规模不算太大的洪水,对于那些来势凶猛的大型洪涝灾害而言,只凭借这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大姐夫的家就是离水源不近不远,平常时期,和洞庭湖相安无事,大姐夫种地、捞鱼捞虾,现在也学着去打斋,但是如果洞庭湖有了来势凶猛的大型洪涝灾害,大姐夫的田和家就会被水漫灌从而影响他家的生存起居。


早在很多年前,洞庭湖就修建了防洪大堤并且建设了保护性湿地,大堤可以防洪、保持生态环境,湿地是城市的“绿肺”,这些地方我都去过,不过,也许有的地方细节不是注意得很好,造成了大姐夫家的田地被淹,几乎年年被淹。那位单位是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作者写到:在距离西金城遗址仅10公里的焦作市温县徐堡城址的古城墙也发现有被洪水冲毁的现象。研究显示,温县徐堡城址的西城墙是由主干夯土城墙与内外两侧护坡组合而成。这种“主墙+内外护坡”结构的城墙稳固性很强,有利于城邑防御洪水,缺点是不利于军事防御。


好像现在的防洪堤基本上也是这样干的,两侧护坡+主墙(大堤),这样有利于城邑防御洪水,至于大姐夫家附近的军事防御特征,由于这里的大多数人家以生活日用和基本生产为主,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政治及军事功能普遍较弱,当事者可以无需考虑。


今天早上,看朋友圈,朋友转来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主播说全会 今天我来说”主播说到:发展优先,项目为王,要如饥似渴地拉项目,以招商引资的高昂热情进行项目建设、运营和收尾工作。


视频完全主题就是“项目”两字,没有别的,拉项目、做项目、项目建设、项目发展、招商引资拉项目、全心全意做项目,全心全意服务于项目。在如今南京疫情和河南灾情的连续滚动播出中(我看央视),我竟然看到了这样激动人心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气魄和豪情,真是不错!可能,在管控疫情和抗洪救灾以及冬奥会的热点之外,人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在做、可做和正在做。例如昨天的《新闻联播》,除了疫情和抗洪救灾,人们在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和事情,世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和丰富多彩的,即使在严峻的世界形势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城邑   温县   田地   洞庭湖   姐夫   漫灌   护坡   大堤   岳父   湿地   疫情   水源   洪水   边上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