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拾起了多年前的那段回忆

每当我坐在小板凳上边看电视边吃饭的时候,我就想到一张图片,那就是央视李瑞英在新疆采访时,蹲在地上时眼睛对着镜头的图片。



李瑞英《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在互联网上有文字版和视频版,以前,网上还有几张那次采访的李瑞英作为记者的图片,包括她蹲在地上望着镜头的图片,但是,这些都不见了,只有视频片段和文字。


作为关心她的人,我觉得她的那几张图片很好看,记者的风采并不表现在年轻漂亮而是成熟、理性和稳重,即使这些性格倾向并不吸引年轻的只看容颜的观众,但记者本职工作是真实的报道、把事情和问题袒露出来并隐藏自我。记者不是娱乐明星,理想的记者可以说是“铁肩担道义”,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些图片都已被删去。


记者远赴万里去采访,对于一个成熟的组织来说,是一个首要的事情,记者用“铁肩担道义”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心态来报道某事,并用来解决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不管是所谓“媒体公器”还是为某个主义服务的报道,都要使自己的作品赢得最大量的受众,我甚至想过,即使在今天,所谓媒体公器似乎反而能更好的给组织带来盈利,当然,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关于组织怎样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例如《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我在看这个视频片段的时候,想到的是他们(制片人、导演、摄影师、场记等)做的是情景项目,情景项目要用到情景开发,对于生成式情景开发来说,首先要明白的是团队成员在项目中有哪些权力?他们各自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即使你是一位名主播和名记,在情景项目开发中,都得一遍遍听导演的安排,重来一遍、再来一遍,即使你心有不堪,也会明白自己在项目中拥有哪些权力和不拥有哪些权力,当然,职场保护是必需的。在《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中,我想,参与者都有时间要求与进度,用一个术语来说,还要有合适的“促动师”,例如导演、场记、布景等,他们能促动某个项目的执行并在项目中建立一种开放和实际的文化氛围。


今天,我作为受众躺在床上再次看《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觉得这个项目是成功的,即使过去了十多年,当时的央视李瑞英还很年轻,但已经具备了一位成熟采访记者的素质和修养,我就想,这样的记者的采访方式能不能吸引现在架空内容且只看基本架构和记者的容颜的年轻观众?我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位年轻人,并试图采取年轻人冲动和反射的方式来观看这段视频,但是并不成功,这不是这段视频有什么问题,而是总觉得有一位熟悉的小姑娘在我的大脑里影响着我与这位视频中记者的天人交流,最后,我放弃了。不过,这只是个案,我想,类似的架空内容但是有内容的深度采访报道能够吸引住年轻受众。


在《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这个新闻报道中,李瑞英或许在导演“再来一遍”或导演“思想暴力”的引导下以最佳的业务方式呈现最佳的内容以保持与客户的相关性并吸引住《新闻联播》的受众,是否也如我一样,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思想保持着“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开篇“凯迪在打球”就如节目组外面的受众看到节目里的记者平静而专业的报道,但小说结尾是:他们在苦熬。在她做完节目后,想些什么呢?还在想着工作?进行原始数据分析?在那些看似混乱的视频资料和解说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概括性想法从而有成就感。当然,远在外地的她,在一切安静下来后,会想着自己的久未谋面的儿子以及未来的恋爱中的儿子的恋人吧。


2011年,李瑞英身先士卒走近基层、转变文风,蹲点去新疆做调查,和当地工人一起吃住,亲自深入三十多米深的矿井之下,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创作了《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在《新闻联播》播出。《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成功了。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寻求这段视频来观看并学习相关的文字版的内容。当我坐在小板凳上端着碗边看电视边吃饭的时候,我就觉得我仿佛变成了《库尔班:我的命运跟着坎儿井转》里的记者,可惜的是,那张李瑞英蹲在地上的图片已经找不到了,就如一位梦中的假小子回归到了家庭。


今天我又拾起了多年前的那段回忆

坎儿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坎儿井   场记   新闻联播   受众   情景   导演   采访   命运   记者   节目   组织   项目   内容   图片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