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淬火变晶成矿(六)热液“淬火”矿脉对电磁波物性反映的特点

----兼论矿脉在MT-VCT剖面图上的物性反映

郑州地象科技有限公司 寇伟 寇通

六、热液“淬火”所成矿脉对电磁波物性反映的几个特点

物探结果分析时主要目标是要找异常,也就是要找与上下层或左右明显不同的介质或构造。在勘探实践中发现一些电法及其它物探方法没有异常物性反映或结果差别很大的现象,但在MT-VCT成像剖面图上却出现明显异常。例如:(1)在公路一边土山山上剖面第四系土层中间夹有一层约1米厚看似烧烤过的浅黑色土层,到山上探测时该层测值明显高出上下土层一倍以上;(2)在上下两种地层之间、或覆盖层之下会有一薄层明显高于两种地层测值、大于4的带状高值,可以此判断覆盖层深度或两种地层的分层深度;(3)电阻率很低的层状铁矿在MT-VCT成像剖面图上的测值与同类岩石的测值没有太大区别;(4)品位较高、导电性较好的金属矿脉在MT-VCT成像剖面图上的测值明显高于围岩,不会因其导电性好而成为低值;(5)在测值为4以下、硬度较高的花岗闪长岩之上出现一层看似硬度不大的硅化岩层,但其测值却高达6左右。

1、经过热液“淬火”成脉的介质对于电磁波能量的衰减明显较少,在地表测到的镜像值明显高于围岩的测值,物性高值异常突出。在MT-VCT成像测值体系中,一般的沉积岩测值区间在1.5--3之间,浅部中层的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测值区间也就在2.5--4之间,而经过不同程度的热液“淬火”成脉后,测值区间可提升至4--10之间。

2、除了热液性质和压力、与围岩反应空间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成脉情况好与差主要取决于“淬火”温度。热液温度高时,变晶结构均匀、集聚量大,晶体表面硬度高,电磁波能量衰减少、测值相对就高。就像玉石行内所说的熟料或生料,就是形容淬火变晶程度高与低一样。温度高、淬火好、熟得透的矿脉,测值普遍高于6(红色块);温度稍低、淬火反应差、偏生的矿脉,测值大约在4--6之间(紫色块)。

3、因热液与原围岩接触带面积大,受热温度相对最高、时间最长,淬火程度最大,所形成的矿脉结晶最好(成熟度最高),测值高达6以上的红色块叠加厚度大、连续性好;随着热液温度及地压逐渐降低,离接触面较远的围岩淬火反应减弱,成脉结晶渐差(成熟度降低),测值逐渐由6以上红色块、变为4--6之间的紫色块;那些成脉较浅、厚度较小的细脉或中脉,测值多显示为4--6之间的紫色块;而呈薄片状侵染型(卡林型)微细矿脉,因地表水沿脉片缝隙深入浅层围岩内较多,微细矿脉应有的稍高测值基本上被湿润围岩的低值所遮盖,测值都不高于4、甚至多显示为2以下的低值。

4、无论是含有什么金属元素的金属矿脉,其矿元素富集程度(成矿品位)与淬火变晶程度成正比,亦与MT-VCT测值高低成正比。在热液与围岩接触面上“淬火”程度高、热液中矿元素通过交代作用向接触带富集数量多,这样矿脉“熟”的透、含有金属元素多,品位高相对较高,测值多在6(红色块)以上;而离热液与围岩接触面稍远的位置,“淬火”程度较低、热液中矿元素向此部位富集程度不高,矿脉就会显得“生”一些,品位就低,测值相对也会稍低、多在4--6(紫色块)的范围内。

5、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浆岩占地壳体积约65%,其中由SiO₂含量可以判定其所属类型:酸性岩浆岩SiO2含量大于65%,中性岩浆岩SiO2含量为52--65%,基性岩浆岩SiO2含量为45--52%,超基性岩浆岩SiO2含量小于45%。岩浆岩中所含SiO2及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的含量多少,仅与成矿种类有关,与是否成矿无关。真正决定是否成矿的主要因素是要发生“淬火”变晶作用。一般岩浆岩的测值多在3--4之间(绿色块),只有经过“淬火”成矿脉的岩浆岩测值都会在4以上(紫色块和红色块),根据“淬火”温度和程度不同、测值的大小亦不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矿脉   成矿   物性   电磁波   岩浆岩   围岩   土层   剖面   地层   高于   含量   紫色   温度   程度   红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