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在经典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会随着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即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主观的看法并不会影响世界存在的真实性!这个就是我们对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即实在论

然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才发现,这个在我们看来是世界最基本法则的实在论!在微观层面,却发生了彻底的颠覆。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1927年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合影


量子世界有多诡异?

观察者效应是微观世界一个很神奇的效应,他说的是,在我们没有观测微观粒子之前,微观粒子是具有很多的属性,比如它可以同时具有a的属性和b的属性,这个称为叠加态!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叠加态在我们经典世界中是无法想象的存在,因为在我们的经典世界,物质都是具有单一的属性,我们不可能看到同时具有两种属性的物质,就像薛定谔的猫那样,要么它是生,要么它是死,在宏观世界,它是不可能同时即存在生又存在死。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薛定谔的猫 一个把量子效应放到宏观世界的思想实验

所以我们很好奇,为何微观世界可以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我们就想去观察!可令人惊奇的是,一旦我们去观察粒子的属性,粒子的叠加态就会消失,不去观察,它就存在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只要测量量子的属性 它就会塌缩为我们经典世界的单一属性

好像我们的观察与不观察,可以改变粒子存在的事实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那或许这时我们就有个疑问,既然我们无法观测到粒子的这种叠加态,我们又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的!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对光是波还是粒子的探索

探索微观世界的奇异性,我们还要从一个实验说起!即双缝干涉实验。

双缝干涉实验是人类探索微观粒子波粒二像性的一个重要实验。它的最早出现是在1801年人们对光的探索!

在19世纪之前呢,人们对光的本质曾有两种看法,即一种是认为光像水波一样是一种波,这其中是以胡克和惠更斯为代表!而另一种观点是认为。光像子弹一样,是一粒粒微粒,支持这种观点的则是以牛顿为代表!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惠更斯在1690年就光是一种波,发表了首篇光学著作,即《光论》!而为了反驳这种观点,在1704年,牛顿则发表一篇名为《光学》的著作!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两本著作虽然观点不同,但在理论上,它们对光的大部分现象都做了很好的解释,像光的散射、折射,反射这些,所以关于光到底是波还是微粒,人们并不清楚,可基于当时牛顿的影响力,微粒说还是更胜一筹,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

在19世纪初,1801年一位名叫托马斯杨的医生,做了一个十分著名的实验,即,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出现让我们首次观看到了光的波动性,它把光是一种波推向了历史的高潮,这让几百年来人类对光的纠缠得到了一个科学的验证。但同时,这个实验的出现,也标志着我们传统观念崩塌的开始,潘多拉的魔盒也正悄然出现!

光在经过双缝之后,会像水波那样,互相干涉,形成干涉条纹,这是杨氏干涉实验告诉我们的事实,那光既然是波,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波呢?

在1864年,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理论横空出世,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光应该是一种电磁波!在1888年时,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验证了这一点。至此,人们终于确信,光就是一种波,而且还是一种电磁波。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在赫兹验证光是电磁波的同时,他还发现了一个古怪的效应,即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的出现,让诡异的波粒二象性浮出了水面!

1905年,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从这篇论文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他的这个解释,也充满了怀疑,所以他写出了试探性的观点!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爱因斯坦的解释中,我们不得不舍弃光的波动说,必须要以光是一粒粒的粒子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产生。但光的波动说已经是科学验证的结果,像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赫兹验证的电磁波,这些都是波动说的完美佐证。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可现在,我们却要舍弃这种观点,要用微粒才能解释,那光到底是什么呢?

光电效应的解释,又把光从波动说拉向了微粒说,这样的结果,让本已明了的我们又陷入了困境,我们对光到底是种波还是微粒,已经模糊不清。

好像种种的结果都在暗示,光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么简单,波和微粒的性质好像它都具有,有时它的特性必须要用波来解释,有时则必须用微粒来解释,这个便是人类对光即存在波属性又存在粒子属性的首次思考!

在1923年,基于对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启迪,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将此现象推广到了电子的身上,他认为既然光波可以具有粒子的属性,那么像电子这样的粒子,应该也具有波的属性,于是微粒存在波动的概念便被提出!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德布罗意


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926年的一个夏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戴维森在实验中发现电子衍射的现象,衍射现象这是波所具有的特性,所以发现电子衍射现象这就为德布罗意的假说提供了证据。电子的确也具有波的属性!

基于这些发现,在1927年,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则提出了互补原理。

根据互补原理,虽然我们在实验中不能同时得到波和粒子的属性,它们看起来不相容!但在描述这些粒子的完整属性时,我们是不能用单独的概念去描述,我们必须要把波动性与粒子性都囊括在内

至此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便被我们人类揭开!

还有呢

像薛定谔方程的提出,波恩的概率解释以及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些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微观粒子世界与我们经典世界的不同!

尤其是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出现,当我们不去观测电子的行为时,它就会表现为波的属性,可一旦观测,它就会表现为粒子的属性。尽管匪夷所思,但它却是真实发生!

量子世界到底多诡异?回顾百年探索历程,了解颠覆认知的发现


观测与不观测,为何会改变粒子的属性,我们不得而知!有的是认为,观测导致了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塌缩,有的则是认为,观测的干扰,导致了退相干。还有甚至是认为,这是平行宇宙的缩影,像1957年艾福雷德提出的多世界诠释。

总之呢,微观世界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尽管现在我们了解的,还只是它其中的小一部分,但这却足矣令我们吃惊!

好了,那本期就到这里了,我是腾宝,还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与支持,我们下期再见,谢谢大家!

【点击主页,可查看更多精彩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爱因斯坦   光电效应   微观粒子   微观世界   波动性   微粒   世界   电磁波   物理学家   量子   粒子   认知   诡异   属性   历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