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考核成医生成长“生死劫”,临床看病是低端简单劳动?

论文考核成医生成长“生死劫”,临床看病是低端简单劳动?

撰文丨郑山海(医生)


关于医生写论文的事。这些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中断过,赞成的声音有,反对的声音似乎更大,但不管争议的结果如何,论文对于医生的影响却在与日俱增,正在从一个让医生的生涯锦上添花的项目,转变成了决定医生命运的“生死劫”。或者说,正在从普通医生的奢侈品转变为不能回避的必需品。



一篇来自《半月谈》的采访,真实还原了这样的事实,仔细读来很令人触目惊心——今年39岁的陈医生,从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已经将近8年,现在是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外科的住院总,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但白天有干不完的工作,晚上还会有急诊手术,最多曾经遭遇了60小时无眠无休的沉重考验,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勤奋的医生。如今却面临着被这家医院淘汰的窘境问题——因为他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


论文考核成医生成长“生死劫”,临床看病是低端简单劳动?

▲半月谈《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是这家医院太过矫情吗?显然不是,因为遭遇过类似陈医生这样经历的医生并不在少数,辛辛苦苦忙临床,不如科研来得强。这不是少数几家的做法,大多数的医院都是如此,日常中辛苦而具体的临床工作,在很多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就是一种低端的简单劳动的价值。只要没有新技术和科研课题的点缀,想要进步,几乎是门也没有。


医生该不该搞课题呢?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现在的医学远不是终极科学,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相比,现行的医疗手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确实太多了,没有科研哪来的创新,没有创新哪来提高。所以,科研对于医院是断不可少的!


但是,科研再重要,也是在为将来打基础。对于医院来讲,更为重要的任务还是要首先解决好目前患者的问题。急诊急救是不必说的,必须分分钟钟解决问题,即便是慢性病,那也需要医生及早做出决策,帮助患者解决眼下的问题。


所以,医生的最主要的定位,依然是尽快给患者看病。这是医生的责任之本,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能好好给人看病的医生就是好医生。看病之外的技能是要好上加好,是锦上添花。


当然,这不是说科研对于医学不重要,如果每名医生都只顾及到现实的医疗技术,医学的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医学可能因此失去未来。


因此,对于好医生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临床和科研在很多时候确实相辅相成,有时候相互冲突。真正投身临床具体工作的医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暇顾及研究。可如果过度强调临床工作的意义,大家都忙于临床,谁来关注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反过来,如果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科研方面,具体的临床工作谁来实施,而且,不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科研的方向怎么把控。脱开临床谈科研,是不是舍本求末呢?



临床是基础,科研是翅膀。医学发展离不开二者紧密配合,需要二者兼顾,不可以厚此薄彼。很多医院在管理中也是这么提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常常出现向研究方面跑偏的情况。


为什么会跑偏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现实技术的提高,有着先天“高人一等”的气场,加之研究成果是以论文的形式白纸黑字出现在纸面上,有着更加客观的依据,更加有利于被评价。而临床工作能力,是一种非常不容易客观打分的存在。如此,本来应该是临床和科研并举的评价体系,慢慢地就越来越向科研方面倾斜了。


以前,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医院内部,医生们在评职称时,不同专业之间的医生们,在对比专业能力时,很有一种乒乓球运动员和羽毛球运动员打擂台的感觉,其结果只能是彼此的临床工作都放到一边,把科研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拿出来,一时间谁也不能说不公平。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科研之于评价的意义就越来越显著,慢慢地几乎完全挤压了临床能力的实际话语权。


这些年,随着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跨区域看病也越来越多。如此,对不同区域之间的医院水平进行排名也成为一种需要和时尚。怎么评价直观又大致能说明问题呢,一个是医院的体量,还有一个就是科研能力,科研能力越强的医院,越有生命力,这种逻辑本身也是不错的。


但这样的排行榜一出,对于医院而言,确实也是极大的压力。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他们自己不懂得如何选医院,排行榜的信息就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同时,这些排名也可能成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发展排名的重要参考。不管哪一面,都是影响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此不断提高对医生在科研方面的要求,也就成为很多医院必然的选择。



只是,术业有专攻,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同时具有临床和科研思维的超级能力。摸清了脉络,在有些医生眼里,很多很平常的工作都能与科研挂上钩,在另一些医生眼里,科研需要长期的临床积累厚积薄发。这样,一视同仁的科研要求,对于那些一时找不准科研脉络的人,确实容易造成极大的伤害。


其实,即便是科研,也需要大量的临床工作的积累,医学不排斥快速出彩的科研项目,但更多能够长期造福人类的成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当前对于科研能力的过度挖掘,对于科研本身,可能也会形成伤害。


事实上,医院发展确实离不开科研。但就如一家综合医院必须具备内外妇儿所有的专业,而不需要每一名医生都掌握所有的专业知识一样。需要医教研均衡发展的医院也不一定需要每一名医生同时具有几方面的能力,一名医生可以多能当然好,但是也应该给予单纯倚重临床或科研的医生发展的空间。奥运会的很多项目,既有全能冠军,也有单项冠军,给不同的人员不同的发展方向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医院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完整,特别是要更好地融入患者的就医感受。同时在医院的评价中,根据不同的医院属性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比如教学医院和非教学一样就应该进行区分,前者要多一些科研的权重,后者则可以考虑减少甚至取消对科研的要求。


科思投稿邮箱:admin@cuspeaprize.org.cn 欢迎赐稿

福岛核污水:一场不该科学背锅的不科学事件

张永振:“土得掉渣”的中国科学家和他的病毒探险之旅

亚裔仇视、司法控罪……中美关系变迁华人科学家和留学生何去何从

硕士招生破百万,硕博招生指标还是太少?别用计划思维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术业   医生   锦上添花   脉络   急诊   低端   患者   确实   科研   评价   能力   排行榜   医学   医疗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