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国学新周刊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安徽全椒决堤泄洪

先推荐一篇原创《省考试院专家:高考志愿这12个“大坑”,中一个,“毁一生”(第6版)》。填志愿的重要程度绝对不比高考低,甚至可能比高考更重要。

最近,洪水把六分之一的中国都淹了,安徽是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不知道有没有“之一”。看了安徽的一些视频,感觉真是惨,一些地方因为穷 → 成为蓄洪区 → 穷 → 惯性成为蓄洪区→穷……去上下游的省份谋生,还要受到歧视。

为了洪灾可控,安徽先是北部的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开始泄洪、蓄洪,东部挨着南京的滁州的滁河也实施了爆破炸堤泄洪蓄洪。其中王家坝在1953年之后,蓄洪15次,平均每4年,16万人就要放任自己辛苦建起的屋子、种满粮食的田地被洪水蹂躏一遍。

皖南、中、北东都有蓄洪区,截至2018年3月,安徽行蓄洪区总面积28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区内人口99万人,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国行蓄洪区总数的9%、6%。仅仅,淮河安徽段共有16处行蓄洪区。自王家坝开闸后,安徽先后启用了濛洼、南润段、上六坊堤、邱家湖、姜唐湖、下六坊堤、董峰湖和荆山湖等8个沿淮行蓄洪区。

安徽蓄洪是“上保河南、下保江苏”,忽略了自己400万人受灾,15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但很多人说这是道德绑架:安徽泄洪蓄洪淹自己的土地人民,那是你们自己的事,不关下游省的事;安徽不泄洪,只会淹自己,也淹不到下游省的。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7月23日,安徽阜阳濛洼蓄洪区进洪后水位上涨,许多树木下半部分都被淹没。

各网上、不少群里为此吵的不可开交,还有说安徽自己治洪不力、技术不过关、经济没支撑的,有说蓄洪区为什么要住人,为什么不搬迁的……在他们口中:

皖南,浙江的新安江(千岛湖)往下游泄洪为了人家安徽

皖东的全椒县炸坝往安徽自己家泄洪,还是为了安徽自己

皖北,王家坝炸坝往自家地里泄是为了保蚌埠,蚌埠闸开闸往下游泄洪为了自保……

这怎么听起来有点不对劲的双标呢?全椒县炸坝是为了安徽上游自己。王家坝炸坝是为了安徽下游自己。反正就是跟下游省份没有关系。

那么安徽泄洪蓄洪到底哪里受益了?上下游省份有没有受益?

1.皖南:新安江(千岛湖)的跨省问题

先说浙江的新安江泄洪,这个对上游皖南黄山影响非常有限,主要是为了保浙江自己;黄山歙县洪灾高考不了,也和浙江新安江没有及时泄洪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降雨太大。

但是有一点,安徽是对浙江做了很大贡献的,那就是安徽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保障了浙江新安江(千岛湖)的水质。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新安江(千岛湖)泄洪

新安江(千岛湖)泄洪的时候,水质是青色的,好的不得了,网友纷纷感叹浙江治理水平高。这个……其实是安徽的“牺牲”。

新安江跨越两省,上游在安徽黄山,2012年开始,安徽浙江有个“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一期安徽、浙江两省分别出资1亿元,水质达到考核标准(P值≤1),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反之则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二期皖浙两省各提高1亿元达到2亿元。中央给安徽2-3亿不等。

如果没有中央协调,浙江就给1个亿,安徽肯定是不愿意干的。治理污染要花钱,还要关停污染企业,自断财源。仅仅2015年一年,黄山就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90多家,优化升级工业项目510多个。

安徽的代价就是:以黄山市为代表的新安江上游区域以牺牲GDP、牺牲财政收入、牺牲资源使用权为代价开展保护治理工作,与下游浙江省诸多经济指标上存在十分大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了。

2.皖东:安徽滁州泄洪是否保了南京

滁河是跨省河,主要流经滁州,南京六合。之所以泄洪,专业人士肯定是已经评估出溃坝风险了,滁州到六合一带,都有风险。但是下游的风险肯定更大。滁州比下游更容易防住。

红色圈圈里弯弯曲曲的滁河在南京六合,河流弯曲后,流速下降,水位涨速快,更危险。

现在全椒主动溃坝,六合的风险就降低了。所以滁州是不是也为南京做了牺牲和贡献?

3.皖北:安徽境内淮河泄洪对河南、江苏是否有贡献

淮河这个情况是最复杂的,有自然地形原因,有历史原因,还有经济原因。

淮河的地理因素:

们先看一张淮河中游(安徽)的图: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这个图上淮河的高度看起来很夸张,是为了显示效果,其实只有落差只有十几米。

淮河是个很奇怪的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像个锅一样,但很不幸,安徽在锅底。

淮河水从上游河南进入中游安徽后,落差从174米骤降至16米,地势陡然转平。由于历史上黄河夺淮,现在淮河下游江苏境内被黄河泥沙淤积,下游的洪泽湖地势还略高于淮河,只是略高一点点,水还是向东流,但太平坦了,下泄不畅,易形成内涝。

为什么江苏不作为泄洪区?江苏省地势平坦,地理上不满足蓄洪条件,经洪泽湖后大部分水流汇入长江(小部分直接入海)。长江流域为扇形,在缓解洪涝能力上远不如淮河(羽毛形),会造成更大灾害。

淮河治理的人为因素:

本来淮河在河南也是闹洪灾的,比如由于没能及时泄洪,1975年8月的758洪水导致河南两个水库垮塌,其下游村庄一夜间荡然无存,京广铁路上百公里崩溃。

但是接着河南干了个什么事呢?把水尽快放到安徽去。

具体而言,就是截弯取直和退堤。就是本来弯弯曲曲的河,挖成直的,退堤也就是拓宽河道,把水面扩大,通过的流量更大。这样水流是不是更快了?

这么一来河南是爽了,但是安徽就更惨了。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当时,安徽和河南讨论得很激烈,安徽反对打开河道。因为大洪河支流拓宽后,原来只能过1800立方米/秒,现在可以达到4000立方米/秒,扩大一倍多,流量几乎相当于半个淮河干流,对安徽的压力非常大。

安徽顾全大局,比如部分考虑到京广铁路的重要性,最终安徽妥协了,同意河南大洪河的截弯取直和退堤,同时,安徽实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临淮岗地处六安市霍邱县和阜阳市颍上县交界,被称为淮河上的“三峡”,但并非水库,而是洪水控制工程。

但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并不能控制多少,河南的水过来那么快、那么多,又能控制多少呢?满了还是要迫不得已要放水到安徽来。

所以,最终,河南还是改变了自然洪水,“人造”洪水压力转移到安徽。

知道了河南的做法,再看安徽东部滁州和南京的关系,是不是很类似?

如果安徽学习河南,截弯取直退堤筑堤,也把洪水压力转移到下游南京,南京估计压力山大吧?

为什么安徽不把洪水压力转移到江苏呢?也有地理、人为、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

淮河治理的历史因素: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至少早至清明两朝开始,为保住财赋运道,广袤的淮北地区事实上已成为泄洪区。

明代中后期以来,江南已是朝廷财赋重地,来自长江中下游的盐税与田赋,通过大坝以东的京杭运河,陆续运往京师。如果大坝开闸泄洪,势必会影响到运河河运,帝国漕粮、税银将有倾覆之忧。

明政府就执行弃淮保运政策。将多余的黄河水与泥沙倾泄到皖北苏北地区。于是有了凤阳花鼓戏唱的“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比如清朝时候,乾隆七年七月,淮河又闹洪灾,安徽泗州乡民数十人请求开启洪泽湖分洪区——高邮湖的昭关坝,地方官劝退后,第二天,乡民暗中开挖湖堤放水,而下游的江苏“乡民”赶来阻止,双方发生械斗。“各有数人受伤”。乾隆帝知晓此事后发布的上谕颇有意思,他指出,“湖西(安徽)刁民但顾自己禾苗,不顾下流田庐之淹浸,希图盗开……大干法纪”,明显偏向江苏下游百姓。

皇帝拒绝开放洪泽湖大堤,选择维护的就是江苏一方的利益。这一利益,便是对朝廷财赋输送至关重要的运河水道。

为维护运道,洪泽湖畔的堤坝只能加筑,不能降低,更不能开闸。乾隆帝又派重兵把守高家堰,防止安徽民众毁堤,而后来的六次南巡,视察高家堰是保留项目。乾隆帝搬出了“昭关坝永闭不开”系“历来定例”的说辞,说明这是历朝共识,以堵住反对者的嘴。

又是安徽?还是安徽?安徽到底怎么了?

各省防洪条件几乎可以视作相同的1931年洪水,其结果是包括江苏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几乎全部沦陷。当然,这种类比是不恰当的,但是个人觉得作为参考是木问题的。

假设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决意筑大坝少泄洪,将更多的压力转移给下游,下游的省份是否真的能解决洪水问题呢?至少1931年把上游四个省当泄洪区的时候,下游也一样决堤。

安徽蓄洪的确也能降低自己的压力,但是不能否认也降低了下游的压力,要说安徽蓄洪仅仅为了保自己,和下游完全没关系,是道德绑架,这是说不过去的。可以打个比方:

一个手榴弹落到甲乙两个士兵边上,如果没人扑上去,甲乙两人一起重伤,但是甲扑上去用身体挡住了手榴弹,炸成重伤,乙毫发未损。这时候,乙说:甲你活该,你也是为了你自己,你不上去,你也是重伤,不要道德绑架我。这还有人性么?

到底安徽泄洪蓄洪对下游有没有帮助,还有两个事值得一提,有一次下游水位太高,指挥部提前几天下命令让上游开闸使河水向上游倒灌。还有就是,据水利部准河委员会的信息,20日开启4个蓄洪区, 但各支流水闸下降减小流量之后,江苏的洪泽湖水位仍在持续上涨,如果安徽不蓄洪,降低下游江苏压力,会怎么?

所以,如果没有人为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仅仅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话:

河南的洪灾要比现在严重,江苏的洪灾要比现在严重,安徽的洪灾压力则减轻不少。

但是:

安徽牺牲了自己经济,保障了浙江千岛湖的水质

河南把洪水引向安徽,安徽顾全大局,认了

苏北堵住安徽的洪水,安徽顾全大局,认了

为了保南京,安徽顾全大局,自己先泄洪蓄洪淹没自己,认了

有专家说:“安徽拦不住河南,但江苏能拦住安徽,安徽被堵在中间,受灾最重。”安徽是真的拦不住河南吗?江苏真的能拦住安徽吗?

如果都不遵循流域的自然规律,安徽只需:

把王家坝闸修高加固提升等级(到一定时候形成顶托河南上游水也下不来)

王家坝以下河道扩宽,堤坝提高标准加固加高

在洪泽湖口修建超大功率强排站,按五百年一遇干洪水标准干,向江苏排水

滁河学习河南的截弯取直退堤筑堤,把洪水压力转移到下游南京……

这样可以吗?这样是解决流域治理的办法吗?

安徽不需要感谢,安徽需要的是联手公治,安徽需要的是上游遵循河道自然规律,下游扩宽入海通道。

安徽穷人善良,但不要把穷人当成傻子,把这种善良当成是活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洪泽湖   安徽   新安江   皖南   淮河   千岛湖   滁州   洪灾   河南   南京   江苏   浙江   洪水   下游   压力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