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流浪地球》: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深夜书桌”


到我写这篇文章,电影《流浪地球》的票房已经破44亿了。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不仅在今年的春节档一骑绝尘,还已然成为整个中国电影史上,无法忽视的闪亮存在。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此前更负盛名的是他的《三体》,刘慈欣曾凭借这部电影获得被喻为科幻界诺贝尔的雨果奖。

有人甚至高度评价说,这个男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大家有没有发现,科幻作品真的很难出圈。

这是我从追星族那里学来的一个词:

没出圈的意思是圈内无人不知,圈外无人知晓,出圈就是突破了圈层,为大众所知。科幻迷自然对优秀的科幻作品如数家珍,可是作为一个非科幻迷,我目前能说出名字的科幻小说只有《三体》和《流浪地球》。

我是个科幻小说绝缘体,我向来以热爱阅读、阅读量大自居,可就是没读过科幻小说。我对科幻不感冒,因为我找不到阅读动机。

我想不明白普通人为什么要读科幻,不知道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我是一个以意义感指导生活的人,当我领会不到做某件事的意义,我就不会去做。

这一次,因为被电影的设定所吸引,我找来了原著。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想法太惊人,太浪漫,同时又感伤而悲壮。

这一次,我终于想明白普通人为什么要读科幻,普通人读科幻到底有什么用,读科幻对我最大的意义在哪里。

01

《流浪地球》原著最精彩的情节,

电影都没拍

读《流浪地球》: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了电影了,但电影只是借用原著的世界观设定,然后截取一个小片段进行再创作。原著有更恢宏浩渺的想象力,更漫长的时间线、更丰富的细节和情节。原著最精彩的部分,电影还没拍。

那原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原著和电影的总设定是一样的,人类要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问题来了,人类为什么要逃离太阳系?

因为科学家探测到太阳将在几百年内产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之后太阳将转变为一颗巨大但黯淡的红巨星,它极度膨胀,以至于地球将在太阳内部运行。不过事实上,在之前的氦闪爆发中,地球早就被汽化了。人类肯定就灭种了,不跑没活路。

那为什么人类要带着地球逃跑,而不是坐飞船逃跑呢?

原著里是有飞船派和地球派打架的,这不仅是成年人的分歧,甚至是小朋友间的争执,飞船派和地球派不止是两种观点,它们演化之后更像两种意识形态,两种不可调和的政见。

但最终占多数的地球派取得了领导权。

因为只有像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了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了母亲。

为什么说《流浪地球》是真正的中国科幻呢?原因就在这里,它的内核是东方的,只有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才会带着地球逃亡,崇尚冒险的西方海洋文明,更倾向于坐着飞船跑。

据说,《流浪地球》电影曾找好莱坞特效团队谈合作,对方对于带着地球逃亡设定完全无法理解。

第三个问题,逃亡的目的地是哪儿?是半人马星座的比邻星。

没错就是三体人的老家,我在知乎看到一个超搞笑的段子:

三体人和地球人半路上狭路相逢。

三体人:兄dei,你们去哪儿啊

地球人:太阳要炸了,我们带着地球去比邻星重建家园,你们呢

三体人:比邻星三星系统崩坏了,我们要去地球重建家园。

地球人:……

三体人:……

按照地球联合政府的逃亡方案,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

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

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掉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Ⅰ(加速)、流浪时代Ⅱ(减速)、新太阳时代。

《流浪地球》原著的情节就是沿着这个时间线发展的

在刹车时代,最糟糕的是大洪水和全球高温。

地球发动机加速带来潮汐,发动机的高温又融化了冰川,带来了大洪水,上海都被淹没了。地球发动机带来的高温,让户外气温达七八十摄氏度,要穿冷却服才能外出。

这样的气温常有暴雨,主人公的爷爷有一次被酷热折磨得实在受不了,看到下大雨喜出望外,赤膊冲出门去,外面雨点已被地球发动机超高温的等离子光柱烤热,把他身上烫脱了一层皮,后来因为感染死了。

逃逸时代,人们住进了地下城,底下500米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遍布各大陆。因为地面的环境已经变得非常可怕了,冷的时候,吐一口唾沫,还没掉到地上呢,就冻成小冰块儿了;热的时候,再吐一口唾沫,还没掉到地上,就变成蒸汽了。

但躲到地下城并不安全,地核中的岩浆经常渗入地下城,主人公的妈妈在一次灾难中失去了生命。

最精彩的故事在流浪时代,一部分人观测到太阳同四个世纪前相比并没有任何变化,因此认为太阳要氦闪是少部分人为了掌握权力编织出来的谎言。

阴谋论像野火一样传遍全球,于是群起反叛联合政府,战火遍布全球。最终站在联合政府这一方的只剩五千多人,他们为了大局,投降了。

他们的投降特别震撼:

"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

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在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他们被收走密封服上加热用的核能电池,然后被丢在大海的冰面上,零下百度的严寒慢慢夺去他们的生命。

岸上十几万人,看着他们被冻成冰雕,就在所有人欢呼雀跃的时候,最震撼的一幕发生了,太阳氦闪了。

地球继续流浪。

故事在主人公对新太阳时代的畅想中结束。

“我好像看到半人马座三颗金色的太阳在地平线上依次升起,万物沐浴在它温暖的光芒中。固态的空气融化了,变成了碧蓝的天。

两千多年前的种子从解冻的土层中复苏,大地绿了。我看到我的第一百代孙子孙女们在绿色的草原上欢笑,草原上有清澈的小溪,溪中有银色的小鱼……”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是:

刘慈欣不仅想象在人类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过程,地球上人类的生存环境会变成什么样,还想象人类的文化、人类的政治、人类的情感、人类的心理会变成什么样。

比如太阳不再是可亲的,人们把太阳和恐惧连在一起,人们害怕太阳,害怕到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历史课本中前太阳时代的人类历史对我们就像伊甸园中的神话一样。

比如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因为人类已经没有这份闲心。

比如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

比如,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离开妻子去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活,可以,两个月之后腻味了,又回来,也可以,妻子既没有高兴,也没有不高兴;

“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

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

三万多字的原著,电影只截取了几段,原著里最精彩的部分,电影都没拍。所以我非常期待续集。

02

我终于想明白

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

读《流浪地球》: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那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才是我这篇文章真正想探究的。

我一直寻找不到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为此认认真真地去翻阅了知乎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回答触动我。

有人可能会问,只有你觉得有用,有意义的东西,你才会去做吗?

抱歉,是的,我是个无可救药的实用主义者,诸如复旦大学崇尚自由而无用的那种知识精英做派,我可能这辈子都学不来。

那我们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呢?为什那么读了《流浪地球》之后,我又找到答案了呢。

先听我说个面试故事。

我一直对一个真实的面试故事耿耿于怀,因为我没办法理解为什么故事里的那个年轻人竟然因为不读科幻而面试失败了。因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就一直记在心里。

当时我正是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段时间大部分毕业生会严重地怀疑自己实力不足,迫切地想知道如何取悦面试官,所以对面试故事高度敏感。而且比起面试者写的面经,更愿意看面试官的面试回顾和分析。

正当我非常饥渴地捕捉这类信息的时候,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小有名气的投资人,在分析自己为什么拒绝一个看起来似乎挺优秀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对投资行业充满各种高大上的想象,但投资人抛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从这个年轻人的回答中,观察到这个人的个人积累和素养,和目标岗位的要求,差之甚远。

他问的并不是在哪里毕业,在哪里实习,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个人成就的常见面试问题,他抛出的问题都是打破常规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你平时喜不喜欢看科幻小说?能不能深谈和细谈一下。

这个年轻人不看科幻小说,而且也想不明白看不看科幻和进入投资行业,成为一个投资人有什么关系,然后他就面试失败了。

我也是时隔多年,直到今天才想明白这个问题。

看《流浪地球》原著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我见识了什么叫真正的想象力。

科幻小说讲的是没发生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进行的是合理的推测、想象和演化。

比如《流浪地球》的想象,最难的部分并不是想象太阳要炸了,人类带着地球跑路,最难的部分是如何在这个设地底下,想象出充满细节的,令人信服的场景和情节,想象出在设定底下,地球上会发生什么,人类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精神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投资人最核心的能力是寻找最有发展潜力商业项目的眼光。那么对未来,对有生之年没有经历过的事进行想象,以及对这些事情可能在全社会中的演变进行预判,这种能力不就是投资人所需要的吗?

比如网络进一步普及,智能手机普及,移动端崛起,在十几年前,如果让普通人来想象,他们的想象不过就是换个手机打电话而已。

可是让优秀的投资人来想象,那他就能看见这件事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全社会几乎所有行业的巨变,比如它会催生出像滴滴打车这样的公司,会产生共享单车这样的新生事物,根本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他们会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就想象它们的发生。

在那个资深投资人看来,投资人必须是对未来非常感兴趣的人,对未来特别感兴趣的人,怎么可能对书写和想象未来的科幻小说一无所知呢?如果投资人有必读书目的话,除了经济类的,书架上还应该有科幻文学。

虽然科幻小说的想象有更多虚构成分,投资人的想象要求的是前瞻和远见,但底层能力是一样的,那就是对未来的想象力,对未来的洞察力,对未来的理解能力,对未来的推导能力。

翻阅作者刘慈欣的百科,一件事佐证了我的判断: 2018年7月12日,IDG资本宣布正式聘请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担任IDG资本“首席畅想官”。IDG正是全世界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

看科幻只是看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么简单吗?

不是,看科幻时候,想象力边界的扩张,就像河伯看见了沧海,青蛙跳出了枯井。

看科幻是在和未来对话,是在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是在增进对未来的理解能力。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不止对于投资人,对于创业者,乃至于想在未来活得好的普通人,不都一样需要这些能力吗?

03

想象力是一种爹不疼娘不爱的能力

读《流浪地球》: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想象力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才华,一种多么高阶的能力呀,可是我们的整个社会好像都在低估想象力这种能力。

智商、情商、财商,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甚至自律……人呈现出来的很多素质,都会被理所当然地当成一种才华和能力,唯独这个想象力,常常被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能力,爹不疼娘不爱,很少有人拎出来强调,也很少有人重视它。

我非常感谢《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顺藤摸瓜读到了原著,让我见识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帮我打开了科幻阅读的这扇门。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真正意识到,想象力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才华,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能力。

最后把作者刘慈欣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读《流浪地球》:普通人读科幻有什么用?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回答



“阅读是拓展人生空间的一个主要途径,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门,通向我们没有涉足的新世界,在阅读中,我们经历了我们本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经历的事情,游历了那些我们的肉身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三星   科幻   比邻星   普通人   地球   投资人   原著   想象力   科幻小说   人类   能力   太阳   未来   时代   时尚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