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作者/星空下的牛腩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创业这么多年,也没干别的,总共就做了三件事: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大多数人只记得前两件事,这是因为SolarCity后来被特斯拉收购后退市。SolarCity的主营业务是光伏屋顶,而光伏屋顶在A股对应的题材,则是BIPV和BAPV。


简单来讲,BIPV、BAPV就是建筑+光伏。不过,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这两者当中,比较成熟的方案是BAPV,比如光伏屋顶就属于BAPV的范畴。不过,与建筑融合程度更高的BIPV,却是更有想象力的。此前的旧文(为了稳住股价,光伏龙头竟然带头整活?)曾对BIPV概念做过分析,其优势具体有以下3方面:

1. 光伏组件融入建材,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也延长了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2. 不需要额外的装置固定光伏设备,节约空间,而且还能满足建筑在采光、美学等方面的要求;

3. 安装更加便捷,不需要对建筑进行改装,同时也减少了后期维护的成本。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BIPV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今年3月,市场就曾经炒过一波。而BIPV最近又成了市场热点,其实也跟文件的催化有关。


6月底,有关部门印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计划在全国推进试点工作。《通知》指出,机关单位建筑屋顶总面积可安装光伏发电比例,不低于50%;学校、医院、村委会公共建筑屋顶,相应的比例不低于40%;工商业厂房不低于30%;农村基民屋顶不低于20%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虽然文件指明了方向,但如果商业模式没理顺,那照样带不动。比如中药板块就是这种情况。BIPV概念是否也会如此?这就得看用户能否从BIPV中得到实惠,毕竟赔本生意不会一直做下去。


以工商屋顶BIPV项目为例,根据光大证券的测算,综合考虑包括购置光伏组件、建筑配套、并网、设计费、管理费等各种成本可知,项目的初始投资成本约为6元/W。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一般来讲,项目建成后,光伏屋顶发电除了自用之外,也可以把剩余电量卖给电网。假设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比例分别为80%、20%,则在初始投资额为6元/W的情况下,项目在10年之内即可回本。而BIPV项目的设计寿命,往往超过25年,由此可见,BIPV项目对于用户来说,是有利可图的。而且,随着光伏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未来的成本回收周期,还会更短。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虽然建筑光伏还未成大气候,但这一领域既有文件支持,也有通畅的商业逻辑,至少后市的预期是乐观的。有研究认为,从2021年至2035年,预计建筑光伏每年的装机量,将从3.0GW增长到24.7GW,对应的新增市场规模有望在2027年接近800亿元。并且在未来5年内,建筑光伏装机量、及其对应的市场规模,都将以超过3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成为光伏装机总量中新的增长极。


在明确了行业蛋糕可以做大之后,接下来就是分蛋糕的问题了,也就是哪些公司是直接的利好对象。


选股的思路,可以有3个方向:


1. 光伏电池片、组件厂商,以建筑光伏为契机,将自身的业务范围延伸到产业链下游。这其实也是上下游一体化的策略;

2. 光伏玻璃、薄膜厂商,有望成为所有参与者中,题材爆发力最强的细分方向。建筑光伏,特别是拿光伏组件当建材的BIPV,在防水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要提升这些性能,其实需要辅材厂商发力;

3. 涉及光伏的建筑承包商。目前,建筑施工方面的问题,是BIPV需要突破的难点。光伏组件厂商肯定不熟悉建筑行业,因此,只有建筑行业的老兵,跨界到光伏施工领域,才是更优解。


光伏屋顶,能否撑起建筑业高估值?


其实,光伏电池片、组件厂商虽然在关联度上最直接,但在这方面的想象空间不算太大。毕竟光伏电池片、组件厂商本来就是搞光伏的,做BIPV用的电池片,显然也没有出圈,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审美疲劳的资金显然无法提起兴趣。


相比之下,玻璃、薄膜等辅材厂商,以及建筑承包商,尽管是间接的利好对象,但从交易层面讲,其实更有爆发力。BIPV是这些厂商切入光伏赛道的入场券(蹭热点)。光伏概念的估值,超过普通行业估值水平一大截。这些厂商如果能沾上光伏的光,那么就能讲出估值逻辑化茧成蝶的故事。若是如此,那么不用等业绩转好,股价很可能就先涨为敬了。


最近这段时间,盘面上先涨为敬的反倒是上证,而不是创业板。创业板毕竟前阵子涨了不少,而上证还在震荡,所以目前调整仓位,平衡配置,也是合情合理的。


没有只涨不跌的板块,也没有只跌不涨的板块。今年春节前,有人还沉醉在酱香科技的宏大叙事中,结果转眼之间,茅台的酒就醒了。新能源有可能就是下一个白酒,尤其是当业绩增长开始放缓时,这种风险将被放大。


中报季结束,不少投资者很疑惑,为什么中报业绩挺好,公告一出,股价却跌了?原因很简单,之前涨得太多了,透支了业绩。此时,估值逻辑就成了决定涨跌的因素。如果是持续性高景气的赛道,那么透支的空间比较大;如果是景气度下降的行业,那就得考虑离场了——很多人会觉得基本面研究只会买入不会卖出,而这就是从基本面研究中得到的卖点。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屋顶   特斯拉   承包商   热点   建筑业   股价   板块   组件   逻辑   业绩   电池   成本   概念   厂商   项目   建筑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