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小鱼


比亚迪最大的优势是啥?当然是三电自主。


所谓三电,就是指电池、电机、电控。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电控行业的逻辑。最近正好有个催化因素,就是碳中和大背景。


先说国内这行的问题:

  1. 蛋糕虽香,市场目前较为分散;
  2. 核心技术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比如,IGBT芯片。


未来的行业成长性上看,一般这种格局不太好的行业会出现大量的兼并整合,使得集中度提高。此外,卡脖子的核心器件有望国产替代。


接下来就看看,前面说的问题有多大,未来的成长性又又多强


一.行业蛋糕真香


从8月底开始,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密集发布,新能源车行业业绩抢眼。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可见,长期看新能车的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我们先来拆解下一辆整车的成本构成,整车中约50%成本来源于“三电”系统。除了电池,电机电控市场也受益于新能源车的发展搭上了“顺风车”。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


国家层面对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技术创新绿皮书中明确提出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产品功率密度发展路线,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进口替代。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产品发展路线规划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表格来源:《中国制造2025》,星空财富整理


二.电控,新能源车的大脑


电控系统就是电机系统的大脑,对车内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后,对汽车的启动、加减速、制动进行控制。


电控系统主要由逆变器(主要由 IGBT 模组组成)、控制器(包括控制电路板、驱动电路板、电流传感器)和壳体等组成。逆变器中的IGBT在电控系统中成本占比在40%-50%,是重要的成本来源之一。


电控系统技术未来的发展又会是怎样的?


1. 优化电控系统效率。国内的电控系统差距主要体现在逆变器中的功率器件技术。功率器件技术也不单单指模块,也包含芯片的研发技术、封装材料和封装工艺技术,还涉及到电控系统的集成技术。因为我国在这个细分领域起步较慢,导致国内电机控制器的功率密度水平和国外量产的产品比较存在有些差距。2015年国内功率器件的功率密度为国外龙头零部件厂商(如博世)的一半。但随着近些年国内对科技研发工作的重视,至2020年,国内器件的功率密度已与国外厂商已明显缩小,但仍有不足。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产品的功率密度为20kW/L,与国际领先产品的20-35kW/L仍有不足。本土企业对于优化电控系统效率有很大的空间。


2. 尽快实现电控系统集成化。为了逐步实现电驱动的低冗余、高性价比,电驱动系统从初步的结构集成向深度系统集成演变。由最初的二合一设计,演变成三合一设计、多合一、一体化技术。目前,驱动电机控制器与转向助力泵电机控制器、气泵电机控制器、车载DC/DC控制器、车载充电器等多合一电控系统产品已开始在电动乘用车与商用车中投入应用。2019年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控、电驱、减速器)的搭载数占到了整个新能源乘用车的29.5%,2020年增长比例超过50%,电驱动集成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我们展开新能源车电控系统的产业链图谱发现,主要有两类企业具备电控系统生产能力:



整车厂和本土、外资的第三方集成商的技术、市场对比如下表所示。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


电控系统供应商对比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表格来源:星空财富


往供给端看,可别小看了逆变器的IGBT模组。作为电控系统的核心电子元器件,其成本直接决定了电控系统的总成本下降空间。中国国内大部分企业仍不具备自主生产能力,目前市场仍由国际主流供应商(如英飞凌、东芝)主导,90%依赖进口。面对如此棘手的“卡脖子”问题,中国中车、比亚迪、东风近些年已加强了对IGBT的研发工作。IGBT中的核心部件是芯片,车载芯片的研发经历了硅基MOSFET、硅基IGBT和碳化硅IGBT,性能和成本一山更比一山高。目前中高端新能源车主要利用硅基IGBT实现电控系统的基本功能,而碳化硅IGBT因具有小型化更高效的优点被广泛研发。其中,汽车电子的领头羊博世已公布了开发、量产碳化硅IGBT的计划,预计2022年将碳化硅IGBT电驱动系统推向市场,对此我国自主企业也积极应对。预计到2023年,比亚迪有望在旗下的电动车中,实现碳化硅IGBT对硅基IGBT的全面替代,将整车性能再提升5%以上


往需求侧看,随着新能源车政策的持续拉动,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对电控系统产品的需求依旧旺盛。同时,国内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未明且竞争激烈,CR5(5个企业集中率)仅为33%,电控系统供应商们较整车厂具有较大的溢价空间。


结合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增长态势,以及我国推动IGBT电控系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的决心,电控系统的产业链布局将持续完善。据此,我们预测电控系统的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势头,“十四五”末将突破22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3%,电控市场大有可为。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图片来源:智研咨询,星空财富整理


三.牌桌上的玩家


说清楚了电控系统市场整体情况,来聚焦市场中的玩家们,看看他们的生存状态。


刚才提到了,行业玩家主要是整车厂和第三方集成商。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市场主要由中国本土品牌占据(注意这里说的是电控集成系统不是IGBT)。从下表来看,截至2020年底,电控市场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玩家较为分散,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格局尚未明晰,比亚迪旗下的弗迪动力占据电控市场领域的头把交椅,市场份额约22.4%(2019年12月,原隶属于比亚迪旗下第十四事业部及第十七事业部挂牌成立公司,即弗迪动力,注册资本1亿元,专注于电动车电控系统及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发)。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做个简单的测算,2020年市场前十名玩家一共生产装机42.8万套电控系统,一辆新能源车配备一套电控系统,2020年新能源车产量136.6万辆,所以电控系统的CR10 仅为31.3%,行业集中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整机厂选择内部研发生产电控系统,因下游新能源车市场集中度不高,导致内产电控系统有限;另一方面行业进入壁垒较低退出壁垒高,电控系统市场属于资本密集型市场,近些年其他行业的电控系统厂家纷纷进入新能源车市场。


综合以上两方面,市场的集中度目前处于较低状态。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图片来源:工信部、公司官网


如果说部分整车厂借助其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积累的经验曲线,实行后向一体化战略,研发生产旗下车型配套的电控系统,还能够理解,第三方集成商是如何切入这块“蛋糕”的呢?


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是已拥有多年逆变器、工业电机、设备制造等领域的制造研发和生产经验,借助近些年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火热实现业务转型,目前上海电驱动在第三方电控系统集成商中占据领先地位。


电控系统第三方集成商(排名不分先后)

电控,新能源车中未发育成熟的赛道,仍有机会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星空财富整理


展望未来,电控系统必将受益于新能源车加速渗透,同时叠加进口替代的政策导向,电控系统市场未来成长可期,预计未来四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3%。


这块蛋糕你要分吗?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新能源   碳化硅   近些年   赛道   控制器   密度   功率   电机   星空   成熟   来源   机会   国内   时尚   汽车   行业   系统   市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