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诗经》是周代的一部诗歌集。其中《豳风.七月》描写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日常生活。其中第五篇写道: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五月的时候,螽斯开始鸣叫;六月的时候,纺织娘开始鸣叫。七月的时候,蟋蟀在野地里鸣叫;八月的时候,蟋蟀在屋檐下鸣叫。到了九月,蟋蟀就跳进房门来;到了十月,蟋蟀藏在床下。

之后打扫垃圾,搬空屋里的东西,,熏老鼠。用泥涂抹门扇,封好朝北的窗子。马上就要过年关,一家人躲避严寒进入收拾好的房间。

这一篇诗中描写的情景,现代人恐怕很能想象和体会,因为现代住房多是水泥砖房或大楼,从前人们生活的情景,或许读诗时从字面能了解什么意思,但除非从前在农村生活过,否则很难体会到那种情景。

其实,若有人在三十年前的农村生活过,就能明白这诗所描写的情景。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乡下的村子,一般都被田地包围着,也有的村子周围被树林包围,或是被竹林、群山、河流等包围着。村里的房子,很多都是清代或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老式土木砖瓦房。

那时候的房子,用石头下地基,之后在四角、门户、墙中间等位置立粗大的木桩,再用青砖垒一圈矮墙。之后在青砖矮墙上用土坯砖垒墙,设窗框、门框等。

木柱的柱顶架设梁、檩、椽等不同的木构件,构成房顶架。再在椽上铺木板或芦席,涂掺麦糠或稻糠的湿泥。之后涂石灰泥,铺瓦,上脊。最后用土坯砖将墙填充完整,再在墙内外涂一层白石灰泥。

那种房子一般是二层的。一楼住人,室内有木梯通向二楼。二楼铺着木楼板,一般空间不太大,做为阁楼放杂物用。

窗棂为木条制成,形状多样,常见的是方格状,在里面糊纸。门是很厚的实木门。地下铺着方砖或长条青砖。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当时的院子多为小四合院。院子有大门,大门如同开在房子上一般,形成一个门洞。大门下有门槛,门槛两边有门礅,一般用青石雕刻成方形,上面有大门轴孔,在门框里面的形成大门础,门框外的部分可以雕花。

进入大门,左右两边是耳房,如果是大户人家,一般是看守人住的门房。再往里走,有一个二门,看起来像是一面墙上再开个门,安装门框、门扇,墙顶部有瓦檐。有的人家大门、二门之间的距离较长,二门前会建个影壁。

进入二门,左右两边两个厢房,再往前是正房。

这样的院子,最初应该是一家人住的。但那时候生孩子多,如果没有能力盖新房,就只能在孩子们成亲、分家后,正房、厢房、耳房都住上人。

这样一辈一辈住下来,加上婚丧娶嫁等种种原因,后来就形成了一个四合院里住着几家不同的人家的情形。

这样的房子有一个好处:冬天在屋里烧火、烧煤,一般不会一氧化碳中毒。因为房子的墙上涂着石灰,上面有二楼的楼板,再往上是房顶的木架结构。它不像水泥砖房那样,一旦封闭空气就不流通,而是土坯墙、木板、门缝,都有大小不同的缝隙,所以以前的老式房子里每天都烧煤做饭,但几乎没听说谁煤气中毒而死的,反而是水泥砖房里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

它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如,地上只是铺青砖,所以砖常常有些潮湿。老鼠会在地上打洞,甚至把砖给顶出来,或者把墙打透。墙缝里常常有蜈蚣、蝎子等小生物。有些人家的房子上面还会有蛇上去,或是在室内潮湿时有蛇从门缝爬进去。而窗户都不大,数量少,而且只有前墙有窗户,后墙、山墙一般不开窗户。所以室内采光不足。房间内一般都是大通间,很少分割成一个个的单间,如果房间不足,往往一家人都挤在一个大房间里,这边摆张床,那边摆张床。

夏天的时候,房间里太热,所以房间内也无法再生火。一般都会在院子里搭个棚做饭。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而野地里,《诗经》中所说的“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已经开始。

夜风习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草里已经可以听到螽斯和纺织娘的叫声。

到了农历七月,到野地里,晚上可以听到蟋蟀的叫声。

到了农历八月,晚上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可以听到墙角旮旯里有蟋蟀的叫声了。

到了农历九月,晚上吹了灯睡觉时,可以听到老鼠在屋里跑时碰到东西的声音。但另一个熟悉的声音必定会时不时地发出,就是蟋蟀的叫声。

当时的屋内,有烧木头的,有烧煤的,各地风俗不同。烧煤的房子里一般都会用砖垒一个火台,火膛里面直径大约20-30厘米,火膛底部有铁篦子,火台正面底部有捅火孔和大的出渣口。而火台口收缩到只有12厘米左右大小,由两块青砖各砍出一个半圆孔后拼成圆口。

碎煤掺煤灰一份,再兑上黄土六成到一份,加水,拌成煤泥。做完饭后,将火碳捅下去一部分,再将煤泥糊到火里,扎个直径1-2厘米的火孔。等煤泥烧干,火烧上来,可以将煤泥捣碎,使火完全烧上来,重新做饭。

蟋蟀生活的地方就是火台。因为有一定的热度,所以躲在火台的某个角落或缝隙里,就能安然度过冬天。所以,整个冬天,每天晚上吹灯后,躺下就能听到蟋蟀在叫,有时甚至能叫一夜。

也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下,蟋蟀能在冬天存活下来。而野外的蟋蟀,都冻死了。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至于诗中所说的“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农村也有。有时蟋蟀就躲在床边的某个角落,夜里吹灯后就开始鸣叫。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但周代的床都是很低的矮床。周代应该不会家家在屋里烧煤,所以以烧柴为多。而且做饭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有时并不在一处。床很低,所以蟋蟀会躲在床下,也许还能感受到人睡在上面时的一些温度。

但这种情景,现在的农村已很难见到了。

因为房子多数都是独家独院的大砖房,现在国家提倡环保,不让烧煤,而是烧天然气或用电器做饭,所以“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种情景并不多见。只是偶然间,在某个冬天的夜晚,能听到屋里不知哪个角落会有蟋蟀在轻轻叫着,仿佛在缅怀从周代《诗经》中所描写的、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的诗一般的场景。

当然,能有亲身体会固然好。如果不能有亲身体会,查阅大量资料,到农村走走,也可以体会到诗中的意境。

从诗经看生活:九月蟋蟀在户

所以,知道事情如何,这是一回事,而能体会到事情如何,那是另一回事。就像一个演员,能把台词念好,按台词的情绪和导演的要求表演出来固然好,但若只流于程式化的表演,虽然表演上没有问题,但总会让人觉得不到位。

但以前的演员,不但要表演好,每逢接到剧本和角色时,需要去体验生活,之后用身心去体会人物在剧中的身份、情感,然后再表演出来,就会令人信服。

其它事情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我们知道一件事后,不再去思考它为什么会那样。也许有人说,知道就行了,想那么多,累不累?能当饭吃吗?

这就像读书无用论一样。读书看起来无用,但最码,当别人看到夕阳西下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们可不用只说“真是太好看了”,也可以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嘛!

读诗,如果只是读文字、字句,或从字面去知道它所描写的意境,也只是知其然。如果能在字句以外感受到它所描写的意境,或许才是知其所以然吧。

知其然,在于字句;知其所以然,仿若亲见,心向往之,则愰若眼前矣。

----------

本文为江渚小阁原创,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蟋蟀   火膛   纺织娘   螽斯   土坯   周代   青砖   门框   字句   诗经   叫声   屋里   大门   情景   冬天   房子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