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武家两男丁:一为大郎武植,一为二郎武松,皆是《水浒传》中的人物。据《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描述,他们家原来在清河县,只因武二常喝醉了打架吃官司,所以就躲了。清河县有个财主,家里有个使女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姿色。那财主缠她,她不肯依从,并告诉了女主人。财主就怀恨在于,倒贴些嫁妆,白白地给了武大。武大得了潘氏后,受不了当地浮浪子弟的骚扰,就搬到了阳谷县租房住。正好武二要回家路过阳谷县,在景阳冈打了虎,在阳谷县做了都头,之后在街上和武大相遇。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水浒传》对潘氏的描写是“为头的爱偷汉子”。

现在有不少人纷纷出来为潘氏说话,说什么潘氏有反抗精神,潘氏因不从财主而被嫁给武大实在是屈得慌,要不是西门庆和王婆使坏,潘氏也不会干坏事云云。

《水浒传》上白纸黑字写着,“为头的爱偷汉子”。他咋不用这些词汇描写林冲家的娘子?或者,潘氏为何见了武二以后,会不顾当时的伦理,要和武二吃酒调情?那只能说,你比《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还有能耐。

古代的事,必须放到古代的环境去看,而不能单以现代的认知和道德标准去衡量当时的人和事——尽管这只是一部小说。

后来,潘氏收帘子时,失手将叉竿打了阳谷县一个卖药材为生的破落户财主西门庆,灾难开始来临。

之后的事人们都清楚了。西门庆求王婆从中牵线,结果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之后就是武大挨打,被杀,武二出差回来后进行调查,杀潘氏,杀西门庆,自己伏法被发配。

武大在这中间并没有什么错。他本来生得黑矮,对于成亲什么的原没指望。但因为清河县财主家里的事,平白将潘氏给了他,于是祸事就上身了。

武大为了避免麻烦,特地从清河县搬到了阳谷县。但是,福兮,祸之所伏,祸事并不因为他换个地方就会消失。

因为主要原因在潘氏。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如果潘氏是个本分守己的人,在那样的年代,尽管心里不乐意,但至少应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嫁了要饭的也好,老年人也好,都由不得自己,只需要安生过日子就行了。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现代是不同的。如果有奸情是要浸猪笼、沉塘的。

八十多年前,很多妇女都没有名字,嫁夫随夫姓,写名字时只能写“张王氏”之类的,更何况《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所在的时代。

但《水浒传》交代得很清楚:潘错“为头的爱偷汉子”,这一点是祸之根源。

如果真像有些人为潘氏辩解的那样,潘氏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那至少应该守妇道,守当时的道德和律法。否则为何见了武二也能起歪心,以致不顾人伦?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俗语道,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又道,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给西门庆。因为林冲家娘子被高俅的干儿子(原为高俅的叔伯兄弟)高坎调戏的时候,是宁死不从的。这又怎么解释?

如果潘氏本性如此,但遇事时心里有个是非观念,事情也不会像后来发展和那样弄得两家都家败人亡。

所以又涉及到第二个问题:避嫌。

三国时代的曹植作有《君子行》,其诗云:

君子防未然

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

李下不正冠

嫂叔不亲授

长幼不比肩

劳谦得其柄

和光甚独难

周公下白屋

吐哺不及餐

一沐三握发

后世称圣贤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后来根据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衍生出一个成语:瓜田李下。

作为君子,应当凡事避嫌。尽管自己做事坦荡,但不要因自己的行为引起别人的误解,从而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就像在瓜地的时候,鞋子掉了,不要去提,以免让人看到后误以为是在偷瓜;在李子树下戴的冠歪了的时候,也不要举起手去整理,以免让人看到后误以为要偷摘李子。

诗中还写道:嫂子和小叔子之间不亲手递交东西;行走,坐下,晚辈和长辈不要并肩。

潘氏恰好把这些都忽略了。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水浒传》第二十回中,在王婆的牵线下,西门庆和潘氏在王婆家喝茶。西门庆让王婆去办酒席,潘氏说“不消生受得”,口里说,却不动身离开。王婆要出去,潘氏也不起身。“也是因缘,却都有意了。”

先前,潘氏见武二时,就完全不顾人伦,更不用说避嫌。而见了西门庆,更是不避嫌。按曹杆所写的,“嫂叔不亲授”,连家人之间都需要避嫌,更何况是西门庆?

所以,其本性如此,又不愿受道德的约束,又不避嫌,最后只能出事。

再看现代人,又有多少人在类似的危险境地游走?

有的是与人交往时,男女之间没有分寸,不避嫌疑,结果要么是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要么是本来无事,却因让人产生嫌疑而生出无数的麻烦,甚至惹出人命来。

每当遇到这种事情,即使有别人提醒,当事人也因着骄傲,不愿服下来,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没错,是别人多事。

武大郎为什么被害死

虽然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不要忘了,“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受道德的约束,受法律的约束,受良知的约束,能知错就改,对于提意见的人,怀着感谢的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还会再麻烦缠身吗?

所以,要保守自己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如果能“静坐常思自己过”,别人提意见时能“闻过则喜”,祸事必会慢慢远离,而福必至矣。

----------

本文由江渚小阁原创,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阳谷县   清河县   水浒传   祸事   人伦   财主   野狗   李子   篱笆   娘子   汉子   嫌疑   君子   道德   麻烦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