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家长的六大心理

3月1日,随着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开始实施,学生也陆续开学,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的话题又被家长们广泛讨论起来,家长在这个问题上的心理是什么样呢?

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家长的六大心理

一、跟风从众心理,别人家都报了,我们家也不能落后。现在的大环境下,完全没有上过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为零。看着周围的孩子报了辅导班,自己的孩子不报的话,学习成绩就会被落下,为了不让孩子掉队,家长会选择也给孩子报上。但是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爱好,前篇一律的从众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因材施教才是更好的。

二、时间不浪费心理,课余时间玩也是玩了,还不如多学点知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回到家就知道玩,与其把时间都浪费在玩上,还不如去上个辅导班,或多或少也能学点知识,巩固一下。但是玩和学习并不是对立的,玩给了孩子该有的童真和童年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心智,激发孩子的乐趣,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玩,一种学习途径。

三、变相推责心理,给你报了辅导班,再学习不好就是你的事。一些家长认为,给孩子报了辅导班,该花的钱也花了,该请的老师也请了,如果学习还是上不去,那也没有办法,以后没有好前程,父母已经尽力了。但是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老师和辅导班,需要学生的兴趣、老师的引导教育、家长的监督辅助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猜疑心理,老师上课不讲重点,留着课外讲。部分家长担忧,有的老师上课不好好讲,把重点内容留着,引导学生去他的或者同事朋友的辅导班上听课,如果孩子不去的话,学习就要受影响。针对这种公办学校教师甚至学校与培训机构勾结,诱导学生课外培训的行为。教育部早已严令禁止,无论任何形式,公办学校及教师都不得有参与民办培训机构的行为。一旦参与,教师必须脱离公办身份,学校应被严肃处理。

五、理想寄托心理,以前家里没条件,如今不能亏了孩子。很多家长小时候梦想学钢琴、学跳舞等,但是因为家里没有条件,没有实现理想,现在孩子有了条件,就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是独立的,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家长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孩子喜欢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理想。孩子身上压着重重的担子,学习变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只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六、侥幸心理,考取证书有助升学,特长能加分,不妨碰碰运气。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某些知名机构的竞赛证书,可以在升学中起到重要作用,万一碰巧让孩子考到了某个重要的证书,那就在升学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对此教育部已提出“十个严禁”底线要求,拥有校外培训机构竞赛成绩已不再是升学的“敲门砖”。

该不该给孩子报补习班,家长的六大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家长   心理   教育部   补习班   辅导班   课外   寄托   证书   条件   理想   老师   教师   孩子   时间   学校   时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