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肝脾胃同居中焦,生理病理都常连在一起。

肝容易气滞,容易生气,容易上火。

脾容易虚,容易被湿困。

胃每天接受各种寒热属性食物,容易受寒热影响,出现寒胃、热胃。

肝郁气滞容易横逆犯脾胃中焦,困脾则出现吸收不好,肝胃不和,则气机升降失调,胃失和降,出现消化不好。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之前我们聊过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的枳术丸;用于脾胃虚弱伴有食积的枳实消痞丸;用于肝气郁结导致气、血、痰、火、食、湿六郁的越鞠丸。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用于肝郁气滞并且胃中寒气凝结的方子,良附丸。

肝郁气滞就会出现胸闷,口苦,心满等表现。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胃中寒凝会出现胃中冷痛,一吃凉的,胃里面就不舒服的表现。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两种情况合在一起,单纯的暖胃或者单纯的疏肝理气都是不够的,要两个一起处理。

良附丸是由高良姜、香附组成的。

这个高良姜和我们平时吃的姜是不一样的,平时吃的叫生姜,晒干后叫干姜,而高良姜植株和生姜长得很像,只是个头比较小,药性也比较烈,散胃中寒气比较厉害。而生姜也是散寒,但比较和胃,而干姜主要是通过补阳气来散寒。个中区别可以细细斟酌一下。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讲越鞠丸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香附是行气止痛的药,是疏肝理气的。

所以高良姜和香附合起来有理气止痛、温中散寒的作用。有胃寒气滞表现的胃病可以考虑下。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总共就两味药,以哪味药为主,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如果明确知道,是情绪导致疾病的,那就理气的香附要多一点。

如果明确知道,是因为胃寒引起的疾病,那温中散寒的高良姜就要多一点。

如果起病原因不太清楚,那就看当下的症状表现。

如果胸闷、苦满比较明显,那说明肝气郁结比较明显,就把香附的量加大一点。

如果一吃凉的就肚子痛得厉害,拉肚子,那就是微寒得比较明显,就把高良姜的量加大一点。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也可以不局限在这个方子。

一个疾病很多时候是多因素造成的,就比如之前讲越鞠丸我们就知道了,最早的时候就只是肝气郁滞,然后疾病日久出现气郁、血郁、食郁、火郁、湿郁、痰郁夹杂在一起。

良附丸的适应病人也是,开始可能是肝气郁滞并有胃中寒凝,时间一久,六郁和胃寒夹杂,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病情更加复杂。

我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要进行简单的分解,只要有气滞表现,就可以加上一些香附,有胃寒表现就可以加上一些高良姜,至于还有其他表现,再加上其他的药物。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古代制作良附丸的时候,会用米汤、生姜汁、少许的盐混合香附粉、良姜粉来做药丸子。也有取米汤养胃,生姜汁助良姜散寒的意思。

文末送上方歌一首。

良附丸用醋香附,良姜酒洗加盐服,米饮姜汁同调下,心脘胁痛一齐除。

把文中出现的三个方子链接在下面,感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

越鞠丸:越鞠丸,各种“郁证”的良方;医生说:五味药治六郁

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丸,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的良方,医生通过多方对比进行分析

枳术丸: 枳术丸,历代医家加味组方;医生说:方子好用就好,不在药味多少

这是我对“良附丸”的一些理解,具体病情复杂多变,谨遵医嘱,科普文章,不易传播,期待大家点赞、转发、关注,如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良附丸,历代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医生说:两味药,治两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脾胃   加味   枳实   中焦   干姜   肝气   寒热   米汤   方子   生姜   胸闷   虚弱   历代   病情   常用   疾病   香附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