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起源考证

马褂,并不能单独穿着,而是穿于长袍(长衫)之外,合称“长袍马褂”,本是清代军队服装,后流入民间,到了清中后期成了清代最常见服饰。民国时期,又成了民国法定国家礼服,建国后逐渐没落,现如今“长袍马褂”除了港台老一代人偶尔还穿着外,其他时候只能作为中式婚礼的新郎服装存在了。


依据清代一些实物和画作,比如《紫光阁功臣像》中武将所穿马褂,可以知道一开始的马褂是圆领对襟短袖的,极似清代之前的半臂或半袖。之后马褂的衣袖越来越长,到了民国时期完成变成了长袖,反倒比衣身长了(衣身长度仅到肚脐),在加上立领,就成了民国马褂的主要形制了。

马褂起源考证

清中期到民国马褂衣袖长度的演变/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清末其实马褂是最繁荣时期,种类繁多,不但男性穿,旗人女子也穿,不但有对襟马褂,还有大襟、琵琶襟、一字襟等马褂,不过这些内容就放在下一篇谈唐装和马褂关系的文章中再说了。


依照汗服er的宣传,马褂是满清剃发易服用屠刀强加给汉族的,但是依据史料的记载并非如此:

马褂较外褂为短,仅及脐。国初,惟营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为此服者,众以为奇,甚有为俚句嘲之者。雍正时,服者渐众。后则无人不服,游行街市,应接宾客,不烦更衣矣。


清 徐珂《清类稗钞·服饰类》

马褂原本是军队服装,一直到了康熙末年才流入民间,开始有富家子弟穿着,还被人当成奇装异服加以嘲笑,一直到了雍正时期才逐渐流行起来,这和“剃发易服”有毛的关系?


又依据汗服er的宣传,马褂是源自满人的服饰不算汉服,那么他们天天又拿圆领袍、曳撒、“齐胸襦裙”、袄裙之类同样源自外族的服装当“汉服”穿,这不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自打耳光吗?


而且依照一些史料的记载,马褂到底是不是满人原创的服装,还真不好说呢!


隋制有名貉袖者,袖短身短,圉人服之,盖即今之马褂,取马上便捷,家居之服亦以便捷为宜。仿其裁制,胸前加短,襟袖少窄,长过肘三四寸,下边缝联,名曰紧身。随寒暖为加外之衣,夹与棉与皮必俱备,为常服之最适。

清 曹庭栋《老老恒言》

康熙时期的曹庭栋将清代马褂的渊源上溯到隋代养马人所穿的貉袖。


凡扈从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疑即古半臂之制。《说文》:无袂衣谓之䙃。赵宦光以为即半臂,其小者谓之背子。此说非也,既曰半臂,则其袖必及臂之半,正如今之马褂;其无袖者,乃谓之背子耳。刘孝孙《事原》: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除,即今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则唐初已有其制。

清 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三


《唐书》:韦坚为租庸使,聚江淮运船于广运潭,令陕尉崔成甫着锦半臂、缺胯绿衫而裼之,唱得宝歌,请明皇临观。又曾三异《同话录》有"貉袖一条"云:近岁衣制有一种,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以帛为之,仍用夹里,名曰貉袖。起于御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着,以其便于控驭也。此又宋人短褂之制。然短袖之服,又不仅起于唐、宋。按《魏志·杨阜传》:阜尝见明帝着帽披缥绫半袖,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则短袖由来久矣。

清 赵翼《陔馀丛考》卷三十三

赵翼认为马褂的历史不仅始于唐宋时期,进而前推至汉魏时期的半袖。《三国志·魏志》成书于西晋时期,《说文》成书于东汉时期,二者所载的

“半袖”和“䙃”,均被视为马褂的远祖。

……半袖即半臂,是则汉魏以来已有此制矣……“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对襟衣。惟骑马许服,以便于乘马故也。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今之罩甲即对襟衣。案对襟衣便于骑马,今俗谓之马褂其之制状类一同,而其边有缘、中有题识,武士之服也……罩甲之制,正德闲创自武宗,今日士大夫有服者。

清 郝懿行《证俗文》


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对马褂的渊源做了考证,认为“半袖即半臂,是则汉魏以来已有此制矣”郝懿行将罩甲、对襟衣和马褂视为同一事物,并将马褂的历史前推至汉魏时期的半袖( 半臂)。既然明朝曾明令只有骑马者才能穿着对襟衣,则对襟衣必然具备便于马上骑射的特征。由此看来,将对襟衣等同于马褂是合乎情理的。至于创始于明武宗时期的罩甲,则与对襟衣一脉相承。故此,郝懿行称罩甲与对襟衣、马褂之间“状类一同”,只不过区别在于罩甲边缘有题识,便于行军打仗中区分士兵身份。


宋曾三异《因话录》云: “近岁衣制有一种如旋袄,长不过腰,两袖仅掩肘,名曰貉袖。闻起于御马院,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脱; 著短袖,以其便于控驭耳。今士大夫亦服之。”余按: 今世所行马褂,殆与此类。汪芙生《松烟小录》云: “揣曾氏说与今日行褂正相似。”《会典》“行褂长与坐齐,袖长及肘,用石青色。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三十二


到了清末,文廷式则明确将前代史籍中的“貉袖”、时俗所称“马褂”与当代典章中的“行褂”三者等同起来。


综上可知,诸多清代学者已将马褂的渊源追溯到汉魏时期的半臂,明洪武年间的对襟衣则是清代黄马褂的“近祖”。明武宗正德年间创制的罩甲,极有可能就是清代马褂的前身。说马褂起源于清代是值得商榷的,显然其源头并不是在清代。这一点从明清之际朝鲜人的见闻中也可得以印证:


女工所织,只有麻布。织锦刺绣,则唐人所为也。衣服则杂乱无章,虽至下 贱,亦有衣龙蟒之绣者。闻胡中衣服极贵,部落男女,殆无以掩体。近日则连有 抢掠,是以服著,颇得鲜好云。战场僵 尸,无不赤脱,其贵衣服可知

李民寏《建州见闻录》

文中“唐人”指明朝人。建州女真是女真各部中经济文化发展较为先进的部族,但在朝鲜人眼中其服饰文明却极其落后。当时抢掠所得的“鲜好”服饰,其来源不可能是经济文化水平更为落后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只能是明朝。可以说,满洲的服饰制度从“杂乱无章”走向“贵贱有别”,离不开来自明朝的汉族服饰传统。


马褂的远祖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但该服制在明初却受到官方压制。但随着时代推移,该禁令渐渐废弛。据李翊晚年所撰《戒庵老人漫笔》所载“近日士大夫有服者”推测, 在明末,明代的对襟衣、罩甲渐已走入民间。这一世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料想会对关外的满洲有所影响。

马褂起源考证

出土的明末穿对襟衣的陶俑

而作为明朝军事机构的满洲(建州卫),其军队及其后世的八旗军队服装继承明朝军服是理所应当的

马褂起源考证

△明万历《平番得胜图》局部

看看万历年间《平番得胜图》,注意看左边蓝衣黑帽的那一队穿的是啥,是不是很像马褂。还有中间的一列白甲士。八旗军的装容与之相比,是不是很相似?

马褂起源考证

明《出警入跸图》


马褂起源考证

明宣宗射猎图

看看《明宣宗射猎图》,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后金大汗带着蒙古和满洲侍卫在打猎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马褂   女真   满洲   雍正   懿行   后襟   明朝   对襟   汉魏   士大夫   长袍   清代   起源   时期   服饰   服装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