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正文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槟榔

这是槟榔,一种在我国海南、台湾、湖南盛行已久的咀嚼食品。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可以使人兴奋提神,使得唾液分泌增加,感到浑身发热。熬夜时的一颗槟榔,提神效果好过黑咖啡。“槟榔加烟,法力无边”这句话也被网民们口口相传下来。在灯火通明的深夜,槟榔像一剂强心针,为每每一个在工作、学习、消遣的夜行动物注入强大的动力。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湖南槟榔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了两倍多。资本的野心不止于此,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影视作品,流媒体平台植入了槟榔的广告;不止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海南、贵州、河南等地的公共交通、公共场所、报刊亭开始出现槟榔的广告,铺天盖地一般涌入大街小巷。出门买瓶快乐水,上班上学,走亲访友,槟榔都会映入你的眼帘,一遍遍强化印象,最后你会好奇:槟榔是什么?真的好吃吗?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2020年的一项统计,某槟榔品牌覆盖的城市已经增加到596个,同比增长30%,全国销售终端网点覆盖超过137万个。槟榔正以成为“国民小吃”的势头,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购买。但商家永远不会告诉你一件事:

槟榔属于一类致癌物,且与口腔癌密切相关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关系有多密切?我们来用数据说话:一项发表于2013年的纳入了50篇研究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在台湾地区,单独嚼食槟榔者相对于未嚼食者,患口腔癌/口咽癌的RR值是10.98(p<0.001),这意味着嚼食槟榔者患口腔癌、口咽癌的风险是10.98倍。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槟榔加烟不仅会“法力无边”,还会增加患癌的风险。在印度人群中,单独嚼食槟榔的患癌风险是2.56倍,同时吸烟者的风险上升到了7.74倍(p<0.001)。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槟榔为什么会致癌?

槟榔经过口腔咀嚼后,会形成亚硝酸盐,这是一种明确的致癌物。槟榔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当咀嚼槟榔时,这些粗纤维会与口腔粘膜摩擦,导致口腔粘膜反复受损,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槟榔含有大量生物碱,可导致上皮细胞凋亡,且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除此之外,长期嚼食槟榔会导致粘膜下纤维化,这是一种有明确证据的癌前病变,由于槟榔的机械刺激,以及槟榔碱的化学刺激,口腔黏膜下正常的结缔组织被异常增生的纤维替代。患者的口腔有烧灼感,在食用刺激性食物时更为明显。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早期还会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有些还会有神经痛、口干等症状。同时,还会出现味觉减退,吃什么都没有味道。这就要靠更多的槟榔来获取刺激。到了后期,会出现开口困难的症状。吹口哨和吹蜡烛这种简单动作,甚至言语和吞咽,对患者来说都会十分困难。在槟榔嚼食者中,黏膜下纤维化并不少见,因此很多嚼槟榔比较久的人都不敢吃辣。

而黏膜下纤维化的下一步,就是口腔癌。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伤者实况

图中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患者,可以看到白色的纤维条索

大量的体外动物实验也证明,槟榔提取物会导致实验动物罹患癌症。

但这些,槟榔商家都不会告诉你

他们只会把癌症卖给你,还告诉你“有益健康”。养生槟榔,不伤口槟榔,枸杞槟榔...尽管2019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长期咀嚼槟榔有害口腔健康”,同年湖南省槟榔食品协会正式发布了《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当年卫视春晚的槟榔赞助,电视剧里的广告植入,街头巷尾的槟榔广告被全部撤下。但风头一过,槟榔又出现在了熟悉的街头巷尾,还摇身一变,披上了“人畜无害”的外衣。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克星


口腔癌有多可怕?

相比于肺癌,胰腺癌等癌王,口腔癌说不上多危险,致死率也不算多高,手术后五年生存率一般能在60%以上,但口腔癌的残酷在于:它长在脸上。

口腔癌根治术往往动辄需要切掉半边颌骨,有时候甚至需要做全颌骨切除。因为口腔癌具有一项特性:颌骨侵袭性,尤其是下颌骨。颌骨侵犯会大大加快疾病的进程,因此,需要进行颌骨切除。下颌骨切除术(mandibulectomy)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证实是改善口腔癌预后,延长寿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切除颌骨,意味着切掉一块脸,甚至是半边脸、全脸,这不仅会对患者的功能造成影响,对容貌、社交的影响更为触目惊心。

口腔癌手术的残酷程度,是其他癌种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恶魔之果”—槟榔与口腔癌

后果

结语

尽管我们现在有各种赝复体,可以用来修复术后的面部缺损,数字化指导的腓骨-颌骨重建,皮瓣移植也应用在临床中,但远期效果都不令人满意,皮瓣存活率低,颌骨重建仍然有明显的缺损痕迹。我们还无法做到让病人的脸完好如初。

但至少有一件事我们可以做到:从现在开始,停止咀嚼槟榔。我们深知,医学也许能够战胜疾病,但医学难以战胜利益。槟榔产业支撑着巨额的税收和大量的劳动岗位,和烟草一样,不可能完全被取缔。

只是,我们不想再让烟草和肺癌的悲剧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Guha N, Warnakulasuriya S, Vlaanderen J, Straif K. Betel quid chewing and the risk of oral and oropharyngeal cancers: a meta-analy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control. Int J Cancer. 2014 Sep 15;135(6):1433-43.

本文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法力无边   都会   口腔癌   致癌物   街头巷尾   黏膜   粘膜   海南   湖南   肺癌   提神   口腔   恶魔   患者   风险   广告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