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农村的夜晚繁星点点,每家每户都闭了门,虽然街道里没有什么人,但这样的夜晚却并不安静。远处村边的坑里,青蛙不厌其烦的展示着自己的歌喉,院里蛐蛐也不甘寂寞地叫着,倔强向大家显示着自己的存在。院里一阵响动,却是家里猫在追逐那些硕大的肥老鼠,不一会儿就传来老鼠的吱吱叫声,叫声悲凉恐惧,却引不起任何人的同情。

  屋里亮着一盏昏暗的油灯,油灯下坐着年幼的我,就着灯光在看学校新发的语文课本。我自小喜欢看书,但却又找不到别的书看,只能一次次的看语文课本,发书几天,上面的课文我就已经完全会背了。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并且偷瞄看了看一边的奶奶,悄悄伸手把灯芯挑开,想要更多的光亮,但奶奶毫不客气地打了我的手,并且再次把油灯调暗。我望着跳动的火苗发呆,心里想着课本上写的电灯、电话电视机,有了电,真方便的情景何时才能享受到,我讨厌这盏只有豆子一般光亮的油灯,我想要更多的光亮,我想要看更多的书。

  油灯无语,也毫不理会我的埋怨,仍然散发着自己有限的光亮,油灯的亮光下,是万千农村孩子的脸,是万千母亲做针线活的手,是一件件被衲成的鞋底子,是生活,也是期盼。

  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孩子的童年光亮,散发亮光的工具叫煤油灯,但农村人更喜欢叫它另外的名字“洋油灯”。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一、计划经济,油灯的兴盛

  之所以叫洋油灯,是因为这东西是从国外传来的,另外烧的是油,当时也被农民叫成“洋油”,叫这类名字的很多,比如“洋钉”就是铁钉,“洋车子”就是自行车。

  煤油灯传入我国的时间挺早,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传入,当时的外国公司为了让民众使用,甚至免费提供燃油,当然不会永远免费提供,就是个促销的方式。煤油灯迅速得到了发展和使用。

  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和堕落,导致我国经历了一场劫难,新成立的国家是千疮百孔的,当时国家很困难,所以一切都需要凭票买。电是不够用的,蜡烛也是奢侈品,简单实用的煤油灯开始被广泛大量使用。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当时买煤油也是需要凭票购买的。等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农村每家每户的照明工具多是这种煤油灯,但跟我们现在想象的不同,现在从网上看到煤油灯的图片,就是那种中间肚大,上面口小,下面还有底座的煤油灯,觉得还挺好看的。

  在当时的农村,根本不会使用这样的煤油灯,农村人都是自己制造的,用一个大肚瓶子,也可以是墨水瓶,把油倒进去,找出一段老棉花搓成灯芯,我们这边叫“灯焾”,把这段棉花搓成的灯焾放进油中,上面最顶端耷拉在瓶子口,洋火划着后点燃,一盏灯就造出来的,黑嫂家当时就是用的这种,我记得是一个大药瓶子。

  这个时期,是煤油灯的兴盛期,家家户户都有,家家户户必用,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家具,是家里照明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我国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发展,煤油灯的巨无霸地位很快就受到了挑战,挑战者是蜡烛。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二、九十年代,油灯的衰落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初期,农村的用电设施逐渐完善,家家户户也通上了电。但是,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家家户户通上了电,但是在农村,并不是随时都有电的,而是间歇性有电。每个晚上是必定会停电的,大约会停电到九点,然后才来电。

  九点以前,就需要用别的照明工具,而这个时候,农村大量使用的仍然是煤油灯,但蜡烛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蜡烛的好处是用着方便,而且亮度较高,所以煤油灯的地位受到了巨大挑战。

  九十年代时,我仍然还在上小学,奶奶不再刻意的控制煤油灯的亮度,改成对蜡烛严格控制,我是喜欢点蜡烛的,但奶奶总是劝我或者哄我点煤油灯,她不阻拦我看书或学习,但这个照明,她老人家认为有个亮就行,小孩子嘛,眼睛好。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我倔强的想使用蜡烛,还盼着九点来电。

  想起来,那个时候,是煤油灯在农村最后的辉煌,随着人们收入的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在家里放一些蜡烛,没电时就点蜡烛,有电了用电灯,虽然家家户户的灯泡只有十五瓦,但是真亮啊,真的很亮!

  煤油灯开始从家里的桌子上消失,一些家境好的人家最早把煤油灯放到了院子角落里,并且再没有捡起来。而一些家境不好的就三者交互使用,比如黑嫂家里,经常性是煤油灯,间歇性是蜡烛,短暂性使用电灯。

  家境不好嘛,这应该也是当时多数农村人家的真实写照。

  煤油灯曾经的辉煌渐渐远去,它无力回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必然性的,煤油灯不可能一直成为照明工具,距离煤油灯消失的时间也越来越近。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三、蓦然回首,油灯的消失

  也不知道过了几年,我猛然发现家里好久没有用煤油灯了,煤油灯哪里去了?什么时候从桌子上消失了?记不得了,应该是奶奶收起来!九十年代中期,农村用电逐渐方便,当然这个方便是相对来说的,仍然还会停电,记忆中,全年只有过年时大概一个月是完全不停电的。

  虽然这个时期仍然还会停电,但人们在停电时的主要照明工具已经变成了蜡烛,煤油灯真正从农村的桌子上消失了,再没有坐着挑灯芯的人,也没有对着油灯火苗发呆的小女孩儿。

  所以,当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上晚自习时,有个孩子拿着一盏煤油灯去学校时,我们还是略感惊讶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大家只是惊讶,因为大家都带着蜡烛,而他却拿着一盏煤油灯。

  仅仅是惊讶,并没有嘲笑,因为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家也曾经有过,并且才不用没多久,有什么值得嘲笑的呢?

  后来,电开始全天都有。

  八点看电视剧时,再不用发动柴油机了。

  后来,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话机。

  电灯,电话,电视机,有了电,多方便。

  小学课本上写过的话实现了,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全天有电实现了。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陪伴农村孩子度过夜晚,又消失于发展的洪流

后来我离开家乡,几经辗转,吃过常人不吃的苦,受过常人不受的罪后,终又回到了家乡,家中老屋仍在,只是少了自小疼爱我的奶奶。

  那天,我把煤油灯从角落里翻出,擦拭后放在老式方桌上,静静望着它,仿佛看到了灯光下那个贪婪看书的小女孩儿,仿佛看到了那个时刻不让小女孩挑亮灯芯的奶奶。

  油灯无言,我泪流满面!

  煤油灯的兴盛和衰落再到消失,正是我国几十年奋发图强,大力发展的见证,过去的永远过去,沉淀在往事里成为一代人心中的记忆,这些记忆组成了人世间,组成了一副我国从无到有的发展画卷。

  现在的孩子别说用了,听也很少听到,他们的世界是手机和电脑,但他们并不知道,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前,像他们一样大的孩子是对着煤油灯读书的,并且还不能挑得太亮。

  煤油灯并不伟大,但却有着非凡意义。在困难的时候照亮千家万户,使很多孩子完成了自己的学习梦想,小小的一盏灯,记录了我国的发展,见证了时代的进步,留下了无尽的回忆,镌刻了刻骨铭心的思念。

  这是北方农村的轮回变迁,也是一个农村孩子对过去并不眷恋的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煤油灯   洋油   灯芯   惊讶   家家户户   油灯   洪流   兴盛   课本   光亮   蜡烛   奶奶   夜晚   家里   农村   我国   孩子   农村孩子   工具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