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文小宁|作者

朴素的树、虫子|编辑

shuraeva|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习惯性回避冲突”。


我的一对好朋友分手了。


女生很委屈:


平常相处,不管对方多么过分,她也不会主动表达不满;


不管对方说话多难听,她都只会一个人捂着被子掉眼泪。


而这次,她几乎是带着一身的伤,逃离囚笼,狼狈地结束这段关系。


没有一句解释。


“两个人在一起就要好好的,如果要吵架,还不如分手。”


以至于男生也很委屈,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就这样被分手,连解释和挽留的机会都没有。


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因为害怕吵架影响到关系,而选择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来回避冲突。


最后,忍无可忍,只能痛苦地结束关系。


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


学会如何直面冲突,一直是经营关系的重要一课。



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你以为的“忍气吞声”

是别人眼中的“冷暴力”


一时逃避一时爽,一直逃避一直爽。


是现代情侣的不二法则。


不可否认,有些时候回避冲突是有益的


比如半夜下班路上遇到的:

喝醉后发酒疯乱骂人的酒鬼;

公交车上猛踩你一脚却装作若无其事的人。

一句“算了算了不和ta计较”,可以保护我们的情绪资源,不被无关紧要的人或事消耗。


可如果,眼前这个向你发出语言攻击的人,是你朝夕相处的伴侣、亲密无间的朋友时。


就算你逃过了这次,下次也很有可能会崩溃败走。


你不可能在最亲密的人面前,伪装一辈子。


如果一次又一次地“习惯性回避冲突”,压抑自我真实的感受与需求:


明明不喜欢他评价自己的外貌,却不提出来;


明明会在他嫌弃你邋遢的时候生气沮丧,却不表达;


但,镜子里那个一语不发的你,脸上明明就会写满不快乐。


或许有人会说“没事的,我特别能忍,只要ta开心就好了。”


可很多时候,我们“不想惹事”的初衷,在对方眼里,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冷暴力。


当我们“好心”回避冲突时,很可能给对方带来这样的感受:


“我的情绪被ta忽略了。”

“ta不在乎我的感受。”

“ta并不想解决我俩之间的问题。”


这种看似讨好、不挑事儿的态度,其实是在破坏我们与对方爱的联结。



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你的不满即便不说,对方也能感觉出来


不吵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也不意味着冲突解决。


哪怕两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完美契合,也会存在矛盾冲突


而从不吵架,恰恰是意味着两个人缺乏沟通交流的动机:


“我对你有不满,但我连说都不想说了。”


但事实是,即使你不说,对方也能察觉到你的这种不满。


不管是在心里,还是在实际的交往中,这种不满都会让你把ta推远。


“我没有不开心啊。”

“我盘子里有你最爱吃的糖醋里脊,你居然一口都没吃。你这叫没有不开心吗?”

“谁生气了啊。”

“你说这句话的音调比平时高了八个度。”


嘴上说着“没事”,


可是,话变少了,不爱笑了,吃饭不香了,不愿意牵手了……


你的“不开心”其实对方都看在眼里。


还不如认认真真吵一架来的痛快直接。


感情不好才吵架,是对亲密关系最大的误解。


婚姻咨询领域的心理学家 Gottman 曾经做了一项长达6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对象是130对新婚夫妻。


他试图通过对日常互动模式的观察,去找到最能影响婚姻幸福感的因素,也就是幸福婚姻的密码。


结果非常令人意外:


婚姻幸福感最低的,并不是那些天天吵架的夫妻,而是那些从不吵架的夫妻。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一种最能预测离婚率的互动模式:


夫妻一方以责令的姿态开始讲话(harsh start-up),另一方则拒绝进行任何沟通交流。


也就是“一遇到冲突,就回避冲突”。


Gottman指出:真正危害到两个人关系的,并不是冲突本身,而是我们彼此对待冲突的态度。



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吵架吵赢,可以让冲突成为关系助推器


你可以把冲突解读为“我们的关系遇到了问题”;

你也可以把它解读为“这是一次推动关系发展的契机”。


我知道,对于被人借了钱都不好意思催人还钱的你来说,吵架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


更别说,有条有理地、像打辩论一样地去捍卫自己的权利了。


但我们可以试着从最简单的做起,慢慢来。


第一步:听对方把话说完。


如果你之前一吵架就想逃离现场,或者解除线上好友关系,那么你最开始需要做的,只是冷静地听对方把话说完。


他或许会说一些攻击你的话、让你很沮丧。


但我们这个阶段的目的并不是战胜他、吵赢他,我们的目标是让自己在冲突发生时,还能够站在这里,不逃避。


第二步: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如果你觉得第一步已经游刃有余,接下来,你可以试着在他说完话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举个例子:


“当你在我面前,说别人比我好看的时候,我挺不开心的。”


而不是“你整天就知道pua,我要和你分手。”


前一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是,它聚焦到了具体问题上


这样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要如何针对性地改进;


而后一种表达方式,只会让对方一头雾水地去百科什么是pua,然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第三步:对ta表示一下关心(然后继续吵)


如果你害怕自己“积极参与吵架”的态度伤害到对方,你也可以吵到一半的时候对ta表示一下关心、支持(然后再继续吵架)


“看见你不开心,我连吃饭都不香了。你能和我说说原因吗?”


“你刚刚那么用力拍桌子,手疼吗?”


“我并不是真的想吵架,但如果关系遇到了问题,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努力去解决。”


总之,吵架不易,一定要吵得有成果才行。


让自己的情绪感受得到充分表达的同时,也尊重并试着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你觉得以上三点对你来说很困难,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先不去实战,对着镜子模拟。


你可以进行角色扮演,想象镜子中的那个人是ta,回忆ta平时吵架的时候爱说的话,然后再切换回自己,去尽量冷静理性地表达反驳ta。


有备无患。


如果说你已经做了一切努力,但是对方却一直对你的态度熟视无睹,那么你可能要重新评估:


这段关系,是否真的值得你花费精力去维护?



越生气越能憋:不是怕吵不过,但怕不被理解,冲突回避是什么?

写在最后


害怕冲突不是懦弱的表现,只是你之前的勇气没有获得好的回应。


文章开头那个,从不吵架、一直忍到分手的女孩告诉我,在她小时候,经常被爸妈严厉责骂。


每当她想辩解的时候,爸妈只会骂得更凶:“你居然还敢顶嘴!”


为了让暴风雨尽快结束,她学会了一声不吭地接受一切,哪怕心里再委屈,也只是默默哭泣,不做解释。


心理咨询师Erin Leonard认为,习惯性回避冲突,其实是我们面对“不安全”客体时,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机制。


这种不安全客体,往往是专制型父母,或控制欲极强的恋人。


他们会在冲突发生时,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


他们无法有效处理解决冲突,不倾听我们的想法感受,甚至让一次次小的争吵变得覆水难收,给人留下极大阴影。


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不在冲突中受更多的伤害,我们才选择了回避。


说这些并不是甩锅给父母,或是从前的朋友,只是想告诉大家:


回避冲突,是当时弱小的我们,面对强大力量时无可奈何的应对措施。它在那段时间保护过我们。


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强大到,有力量去自己解决冲突了。


我们要明白,如果想要获得健康、深厚的亲密关系,就必须摒弃掉从前那个被恐惧摄住的自己。


要知道,学会面对、解决冲突是勇敢和聪明的表现。


当然,如果你还是习惯逃,也不用担心,这并不是你没有能力的表现,只是因为你很幸运,你遇到的冲突还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人在被逼到绝境时,一定会迸发出一些反击的力量。


甚至让自己都瞠目结舌。


所以,无论你是继续逃,还是勇敢地解决冲突,都是值得骄傲和庆幸的。

文章来源:壹心理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冲突   客体   习惯性   幸福感   镜子   冷静   委屈   生气   害怕   情绪   态度   夫妻   婚姻   力量   结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