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人类的很多行为我们其实都不能称作是理性。因为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因为我们就是真理。

生活中常能看见这种现象:

1、当我们旅游去一些小吃街品尝小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知不觉的选择人聚集多的摊位选择我们要吃的。

2、在网上购物时,我们往往会在没有明确对比产品的性价比和商品的评价的详细内容,就匆匆忙忙的选择浏览一些销量大的产品并点击购买。

3、我们的车在路边抛锚,我们站在路边不停的挥手请求帮助时,如果第一辆经过的车呼啸而过,后面的车往往也会呼啸而过,而不是停下来帮助我们。

4、我们在坐公交的时候,如果上来了一位老太太,大家都没有为她让座,那么在接下来的几站中,只要有老人上车,老人被让座的行为发生的概率将更低。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前两种情况发生时,不涉及道德问题,自然我们不会过问太多而且大多数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而后两种情况发生后,我们就不会像前两种情况发生时那么心平气和了,多数人在遇到后两种情况,多半采取愤怒的质问方式以对待:这年代!人怎么都这样!等等诸如此类。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一群人围绕着一个老人,硬生生的都在旁观而没有一个人做出我们认为应该做的行为。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说,“扶不扶”的问题已经不像之前的这类问题那么单纯了。但是在问题还处于单纯阶段的时候,我认为这几个例子中的我们,其实都是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规律:惯性认同!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生物,我们在判断何为正确时,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德。每当我们看到别人正在做,我们绝大多数时都会倾向的认为这是一种恰当的行为。

因为符合社会规范行事,总比跟它对着干犯的错误要少。这种模式,绝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是一种正确模式,很多人在做的事,也的确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惯性认同的这一特点,既是它的强项,也是它的弱项。

一般来说,我们在自己对周边情况不是特别确定时,我们往往会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我们因为不知道小吃街内什么好吃,所以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并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寻找证据。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不得不说,这种行为为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也让我们渐渐养成了这种近乎本能的行为。

就像在“扶不扶”的问题上,以后所有摔倒需要被帮助的人几乎都在成为这种本能行为的受害者,而大众却始终认为我们的行为都是蓄意谋之的,这确实有点冤大头的感觉。

如果单就“扶不扶”问题本身,通过仔细分析研究之后,我们就能发现,其实导致老人得不到帮助的原因,不是因为人少,而是因为人太多。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得到证实,往往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旁观者伸出援助的可能性是最低的!这是因为,在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的时候,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

“这个老人应该不需要我去扶吧,周围这么多人,应该会有其他人上去帮忙的。”所以,这又变得再次有趣了,试想,如果老人摔倒后周围只有一个人,那老人被扶起的概率将大幅升高。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如果“扶不扶”的问题有这么简单,肯定大部分人都不会认可。

的确,因为单就“扶不扶”问题引起全社会思考,其实是有另一个主要事件引起的,具体事件内容不太清楚了,但大致意思是某位大学男生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之后将其扶起送医院之后,这位被扶老人和老人家属日后谎称自己摔倒是大学男生导致的并要求大学男生进行赔偿。

如果这件事就此打住,没有在媒体上进行传播,我相信“扶不扶”问题不会对像现在这样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造成如此大不良影响。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很多人,至今可能都不会相信这件事情背后和媒体的报道有什么关联,但是这确确实实是有关联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媒体本身就带有放大效应,这种放大效应大多数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是很少会去注意到的。

为什么这件事会说有放大效应呢,试想一下,如果但是事件是这样的,大学生帮摔倒的老人扶起来了之后老人及家属对大学生没有进行讹诈,那这件事就将就此打住,根本就不具有被报道的价值。

因为这类事件在中国发生的概率实在是太大了,不新鲜。但是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怪异行为就肯定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所以说,新闻媒体报道选择事件报道时本身就会带有偏见,这个无法避免。此外,我们对于我们看到的会比较重视,那些没有看到的我们自动会选择默认没有,这是我们大脑的正常机制。

这件事,就是这样,被报道的这件事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而没有被报道的事件我们自然无从了解也无从认知,也自然会倾向认为那些没有被报道的事件就是不存在的。

举例来说,如果在面对大学生救助老人后,老人还会讹诈大学生的情况发生的概率为1%,而80%的情况老人不会讹诈大学生,19%其他情况等等。

但是经过媒体一报道,在我们的视野里只有这1%发生概率的事件,没有80%发生概率的事件,所以我们就默认这个1%的事件就是100%,这就是媒体放大效应和偏见的产生。

而且,除此之外,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电视新闻播放自杀类新闻后会导致当日自杀发生的概率和死亡人数。这不是笑谈,这是真真实实的情况,而且也被普遍认可。

我们觉得这不可思议,但是这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惯性认同,一种病态的惯性认同,他们通过模仿其他人在遇到这类情况时选择的行为来进行自我行动。

所以说,对暴力以及积极负面影响力的事件大加报道,会让更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而对于“扶不扶”问题现象的产生,其实就比较好理解了,媒体对这类现象大力报道,紧接着,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选择愤怒的言论,但是这些愤怒的言论首先得到表达后,后面的人就自动的运用“惯性认同”原理,对此进行套用和模仿,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可以说,“扶不扶”这个问题让我们的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到了历史低点。

那如何来降低这种病态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影响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自己和周围人之所以会选择惯性认同性行为,是因为自己和周边的人对事情的不确定。对,就是不确定性,要避免这种事件,就得努力让这种不确定性得到消除。比如那件摔倒讹诈事件出现后,如何解决?就应该积极努力摆事实,公开并透明信息。

所以,漠不关心为哪般?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并不掌握事实和真理,我们有的更多是偏见和愤怒。写此文,其实就是想提醒大家,有时候不是我们想的那样,我们要解决一件事,不应只是愤怒,我们还应了解一件事,然后运用事情背后的原理来解决它。


惯性认同:漠不关心是为哪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惯性   漠不关心   不确定性   偏见   概率   小吃   效应   愤怒   老人   正确   现象   发生   事件   情况   大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