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的历史传说、风俗

新会陈皮的历史传说、风俗

新会作为广陈皮的地道中药材产区,其具备了丰富的种植新会柑的经验累积。新会专门种柑取其皮从18世纪有见记载。据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已经广泛种植,并成为了主要的物产之一。在1912年前后,经营新会陈皮的专卖店,光新会城本地已有30间,而兼营葵扇(新会三宝之一)的商号只有五六间。当时,新会陈皮已被运到三大都市——上海、重庆、广州,然后再转销到中国各地区。抗日战争前,新会年产陈皮量已达700吨,仍未能满足中国各地需要。

这样大批量的新会陈皮,经由各大商号向小贩收购后,再进行分销、批发和零售,而小贩则到新会各乡村作零散收购。每年冬至前后,商贩们就带上斤称以及片糖,按陈皮的年份及品质,与种植户们兑换柑皮,这就是“柑皮换糖”。等到1945抗战胜利之后,小贩们更是带上花生油下乡来换购柑皮,这就是“柑皮换油”。不过也有带铁盆、牙膏等日常用品的小贩,下乡来换购陈皮,这就是“柑皮换日常用品”。

新会陈皮的历史传说、风俗

历史上,按照市价,一般情况下一两柑皮,可兑换片糖五六两,如果遇到了特殊原因,导致柑皮涨价,则可兑换片糖一斤甚至更多。而一斤上等质量的柑皮在最高价时,可兑换到生油6斤。而柑皮与稻谷的兑换率,通常为一担头十一月底采收的红柑皮可换稻谷15—20担,在需求高峰时能够换稻谷110担,可见其市场需求,而非新会产的柑皮,每担仅在五元左右,而新会柑皮最差的每担也值十四五元,上等的每担能值百来元。据已有十几年陈皮经营经验的世纪茗家认为:新会陈皮市场十几年来波动较为明显,从世纪茗家全国营销数据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新会陈皮并加入了陈皮宣传的队伍中来,所以我们认为,新会陈皮市场仍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习俗

几百年来,新会当地柑农技艺世代传承,包括种植新会柑,晒制陈皮等的技巧,久而久之,新会陈皮成了广东著名的土特产,也造就了现在新会当地独特的陈皮产业和陈皮文化。

新会陈皮的历史传说、风俗

新会人长久以来都有储存柑皮的习惯和方法,每逢柑桔收获季节,都见“买柑晒皮”和小贩穿街过巷卖柑,但向来“只卖肉,不卖皮”(即无皮柑),形成“家家开柑皮,果皮挂灶眉”、“柑黄秋高爽,果皮满禾塘”和“秋收谷金黄,柑皮煨咸汤”的独有景象。

而柑皮的储存方法,新会人早已信手拈来,比如将柑皮挂在灶尾让灶烟熏,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虫蛀并让其失去活性,新会越陈越香,早已家喻户晓,很多人都将陈皮当做传家宝,世代相传,历史悠久。

在新会人眼里,将自己亲手晒制的陈皮送给亲朋好友,就是最好的礼物。

技艺传承,历史悠久

当地种植与储存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十年一届基、种果用机肥。拣果考眼力,二三刀开皮。反皮看门路,晒皮趁天气。贮皮需有道,伺理比心机”。

新会陈皮的历史传说、风俗

当地人对新会陈皮的要求颇高,不仅在将柑开皮时讲究刀工,而且存皮也要遵循传统方法。柑以扁种油身皮方为上品,刀以“对称二刀”、“正三刀”或“丁字二刀”方为正统,方式以“冬前好天气,失水软反皮。自然陈晒制,晾晒不迟疑”为内行。除此外,还要做足做好其他措施,适时防烧、防霉、防虫和防潮,老陈皮定装定仓,并适时返晒。传统一直流传着“麻绳串灶尾熏,麻袋装阁楼放”,“年年晒新皮,旧皮少伺理”等的存皮做法。

新会陈皮的历史传说、风俗

除此之外,新会柑的种植技巧也非常讲究,唯有使用圈枝苗或嫁接苗木、水田建园、利用老果树进行生产、多施基肥、水旱轮作等技术下才能生产出好的柑皮原料;而且讲究采收时节,不同采收期加工出来不同的货式,不同货式其用途也不同;并陈化环境及条件也十分重要,对新会陈皮储存后的品质情况影响重大。在新会,一直都是采用自然晒制和自然界贮存法加工新会陈皮,所以,新会陈皮质量对产区自然条件依赖非常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陈皮   葵扇   抗日战争   果皮   商号   稻谷   产区   日常用品   小贩   历史悠久   风俗   中国   讲究   自然   美食   方法   世纪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