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一、这个客家人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功臣!

张其彬,广东河源客家人,中国导弹专家、卫星发射专家,中国两弹一星功臣。曾先后49次参加和组织指挥东风二号甲、东风三号首次发射试验,东风二号甲定型试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我国第一颗定点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挖潜增程试验等,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获嘉奖11次。在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中被誉为“七勇士”之一。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1935年,张其彬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县黄村镇(现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高中毕业时,刚好海军提前招兵,学校选送体检,他被选上了。1957年,入伍两年后,张其彬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由此,部队卫张其彬开启了一道读书报国之门。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张其彬在发射中心


1964年,张其彬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分配至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坐上基地的专列,于夜里秘密到达实验基地。当时酒泉航天基地刚刚建立,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全靠从外边运进,而国家又刚刚度过了3年饥馑,先前去的科研人员每天都是只能吃窝窝头。到基地后,张其彬负责临时发射基地的建设、试验技术协调、编制测试发射程序即操作规程。


按计划,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疏散。10月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7个人:政委高震亚、参谋长王世成、技术助理张其彬、技师董连捷和刘启泉,操作手徐虹、中队长颜振清。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张其彬工作的地下室上方外景

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能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两弹”结合发射试验成功后,他们被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10月27日8时59分,参谋长下达命令:一分钟准备,开始倒计时!上午9点按时发射。地下室里,七勇士各有分工,聚精会神地眼睛紧盯着仪器。一片静寂中,只听表在嘀嗒嘀嗒地响,心在怦怦怦地跳……五、四、三、二、一,——发射!一阵火焰喷射,导弹携原子弹呼啸着腾空而去,转瞬间消失在浩渺无垠的天幕。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2014年11月3日,河源市政协主办《大漠壮士 航天翘楚——河源籍中国导弹专家、卫星发射专家张其彬历史图片展》,张其彬及夫人田绍华与观展学生合影。



从1966年两弹结合实验至今,48年过去,张其彬参与了共和国49次不同类型的发射工作,其中包括1970年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1984年第一颗通讯卫星研制以及1985年战略导弹研制。


直至16年后的1982年,发妻田绍华才第一次从电视上得知,丈夫张其彬原来一直从事航天事业。2014年12月15日下午,张其彬,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79岁。


二、这位客家人被称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耄耋之年打造了智慧航天城!

从青年时代参与研发中国“两弹一星”,到中年时期发起并力推建设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再到如今耄耋之年推动建设智慧航天城,何质彬的一生都在实践中国人的“航天梦”。他说,自己已经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现在他正在为第三个梦努力。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何质彬,广东兴宁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知名航天专家,中国航天梦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践行者。曾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并荣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后发起并推动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被誉为“海南文昌航天之父”。


严守标准:“千万无一失”被赞“何可靠”


何质彬是广东兴宁人,他的“航天梦”萌芽于上高中时。“那时候很爱看飞机起起落落。我特别憧憬天空,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在天上驾驶飞机。”


高考时,成绩优异的何质彬,填报的所有专业都和飞行有关。后来,他被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录取,之后又被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学习。


1962年,大学毕业后的何质彬被挑选进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当时,中科院也承担原子弹的研发,他就此走上了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发道路,陆续参与了原子弹、导弹、卫星、飞船等研发工作。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1968年起,何质彬开始参与卫星研发。“火箭送卫星上天,都是一次使用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出问题,点火以后,就算你知道问题在哪里,也回天乏术。可想而知,保障这些系统的可靠性,有多么重要。”为此,当时中国空间研究院控制工程研究所成立了航天可靠性与质量保障工程小组,何质彬被抽调去担任该工程小组组长。他领衔的该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何质彬和同事们制定了最严格的技术标准,所有元器件都要满足这个标准,才能通过他们这一关。“周总理对航天事业提出了‘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我们做的标准比‘万无一失’还更严,可以称作‘百万无一失’‘千万无一失’。”


因为何质彬一丝不苟的把关,同事们再也不直呼其名,而是送了他一个雅号“何可靠”。因为贡献突出,何质彬先后荣立了一等功、二等功。


十年圆梦:四处奔走选新址助建火箭发射场


1988年,何质彬结束在巴西、秘鲁等国的航天合作工作回国,之后进入海南省科技厅工作。


1989年,日本科技厅带领六大财团考察海南,希望在亚龙湾建设亚洲最大航天港。虽然设想最终没通过,却让航天人何质彬燃起了在海南建设发射中心的梦想。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老一辈航天专家就指出,海南是我国最适合建设卫星发射中心的地方。


何质彬说,在海南建设发射中心,好处显而易见。首先,可以节省大量费用。地球同步卫星需要发射到赤道平面,海南纬度低,与中高纬度地区相比,发射距离更短,更节省发射燃料。另外,在海南发射的卫星进入轨道后所耗燃料最少,卫星寿命将延长2至3年。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更重要的是,在海南建设发射中心能持续发展我国航天事业。当时,我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提高运载能力必须增大火箭直径,但当时我国三个发射基地都地处偏远,运送火箭要靠专列。“火箭做大了,火车放不下,就算把火车做大,隧道又通不过——这就是瓶颈。但海南不存在这些问题,火箭可以通过海运。”


此后,何质彬开始为在海南建设卫星发射中心四处奔走。他绕着海南岛的海岸线走了一圈进行详细调查,为发射中心选址,又到北京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经过十多年努力,2007年9月,中国开始筹划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


此时,何质彬已退休多年。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光是海口飞北京的机票,何质彬都积攒了160多张。他说:“那时候有人说我‘发疯了’,我也确实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但一开始觉得不可能的事,最后还是办成了。”


老骥伏枥:力推智慧航天城培养航天接班人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文昌发射中心建设完成后,何质彬又开始做起了他的第三个梦,让普通人近距离接触航天,共享航天梦。现在,他正在力推建设广东智慧航天城。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航天科技发展,尤其是加深年轻一代对航天精神的认识。”何质彬说,虽然自己现在快八十岁了,但是想在有生之年,让老百姓都能获得到航天科技的成果分享。


这个想法在何质彬的心里酝酿了多年。尤其是在他去美国参观了太空公园后,建设智慧航天城的愿望便越来越强烈。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人们只能从电视屏幕上感受到中国航天领域的辉煌。


你知道吗?这两个客家人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何质彬便着手策划智慧航天城的建设。“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发展了航天旅游这一领域,但是他们的公园只有3个板块,太空科普、航天广场,还有一个是用太空航天模拟技术建造的太空旅游中心。”何质彬告诉记者,他策划的智慧航天城达到了9个板块,这不但将成为中国的首创,未来也可以引领世界。


如此一来,人们即使不能游览航天发射中心,但是可以到智慧航天城来体验火箭、卫星、飞船、登月舱、空间站等。这些都以实物比例进行仿制,并通过类似“遥感”的形式,使大家能置身其中。


何质彬口中的智慧航天城,主要是用航天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操作,模拟火箭发射、卫星升空、遨游太空、登陆月球、空间站工作生活等情景,再加上强大的虚拟技术打造而成的。


此外,何质彬还在马不停蹄地为培养下一代航天人努力。这位院士经常出现在大中小学,为孩子们开讲座。他还在广东筹备建设青少年微型卫星研究院。他表示,要提前发现一批有天赋的青少年,启迪智慧,培养创造精神,为航天事业培养接班人。




综合河源发布、河源网、广视岭南少年、大洋网、南方日报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两弹   文昌   航天   河源   客家人   海南   原子弹   广东   强国   导弹   中国   太空   火箭   智慧   美食   基地   工作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