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河源,乃华夏岭南最早立邑之地,素有“百越首邑”之称,“南越文章,以尉为始”,受中原文化之影响,以积德为祖训,以读书为庭训,勤奋向上,贤彦达士辈出……

唐代韦昌明开循州客属进士之先河,北宋河源古氏家门“四代四进士,一母三贵子”,清代和平徐氏一门,“文武双全四进士”成就佳话,享誉四方,连平颜氏家族“一门三代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世家,人人钦敬。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河源市和平县下车“文武双全四进士”的荣光至今在徐氏族人中口口相传


74名进士每一位皆是客家耕读传家思想精髓魅力之结晶,每一名进士背后,都有一段勤学苦读感人至深的故事。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据河源文史资料第二十辑《河源进士》载,自隋、唐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的1300多年间,有74名客家儿郎入进士榜,荣登大雅之堂,含入籍河源并在此繁衍后裔的进士5人。

循州客属进士第一人:韦昌明


“南越王赵佗氏,昔令龙川时,建治于嶅湖之东,阴山带河,四面平旷,登山见景,惟此为中……”这首脍炙人口的《越王井作记》,就是有着“循州客属进士第一人”之称的韦昌明在1140年前特为家乡越王井而写的,至今读来朗朗上口,堪称美文。

据《龙川县志》载,韦昌明,祖居龙川附城板塘村,少时聪颖好学,善诗能文,唐长庆四年即824年进士。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由于时隔久远,多在外地为官,韦昌明留给家乡的遗作不多,除《越王井作记》外,还有一些诗词唱和之作。相传他晚年致仕回乡,在八十岁那一年,一北上福建游历的番禺举子李汇征受暴雨所阻求宿,听到敲门声,韦昌明拄着老人杖,脚着木屐开门迎客,口称“山野乡人韦昌明恭候大人光临”,年轻举子受宠若惊,见韦昌明如此谦虚好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谈史吟诗至深夜,传为佳话。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四代四进士,一母三贵子”


韦昌明之后160年内,我市再无进士进京受封。直到公元988年,一河源县回龙古岭人殿试登第,他就是“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

古成之性简静,以博览文史、清廉朴素而闻名,首创岭南文化,遍设岭南书院,备受人尊敬。其事迹,在河源县志、惠州府志、广东通志皆有记载,除河源市之外,广州增城、惠州、韶关新丰、梅州梅县、五华以及四川等地亦有纪念古成之的遗迹,并有诗作传于后世。对于我市来讲,他还是自韦昌明以来留下最多诗词文章之人。


古成之家教甚严,家风甚好,其子其孙,均为举子,尤其是曾孙古革、古堇、古巩为一母所生,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科同登进士榜,造就出“四代四进士,一母三贵子”的旷世佳话。


苏东坡谪居惠州期间,曾写过一首古风祭奠缅怀一个河源人:“越子古成之,……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此诗描述的古成之,可谓广东一个传奇人物。

古成之,河源老回龙古岭人,宋端拱元年(988年)进士,是宋初岭南第一个进士,也是河源自唐朝韦昌明以来留下最多诗词文章的人。

古成之是原河源县历史上唯一被收进《中国名人大辞典》一书的知名人物。

多地因进士而改名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紫金紫城、龙窝、瓦溪三镇交界之处有一山峰,原名文笔嶂,山中曾有一文笔塔,不幸毁于文革时期,曾是紫金“古八景”之一文笔插云,此事在永安县志亦有记载。如今此峰却叫官山嶂,其改名之因,与进士叶应有关。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叶应是紫城昇车村人,早先在山中苦读,一朝考中进士,后到广西一地做知府。与叶应一样,邻村璜坑秀才黄建考中举人后,也到广西做官。后人遂把文笔嶂改名官山嶂,以希望当地多出名仕,记录了人们的朴素美好愿望。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其实,因名人而改地名,在河源,不止紫金一处。和平下车曾一度也称乌虎镇。一般谈到和平文化之兴,当地有着“头林二乌三阳明”之说,首推林寨,二是乌虎镇即下车镇,三是阳明镇,乌虎镇能超过县城所在地阳明,排名仅次于林寨,与当地兴隆村徐氏一门“文武双全四进士”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传,明成化年间,徐乌虎武艺超群,擒敌有功,明皇帝授予“功播天阙”金匾,钦赐其籍地为“乌虎镇”。其后人徐定章崇尚先祖功绩,也练就一身好功夫,且力大无穷,一拳打出,犹如雷击,人称“铁雷公”,中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殿试三甲第五十六名武进士,被授予营门守府,成为和平县唯一的武进士。


进士碑坊依然巍峨如旧


这些进士,除了一些旧籍记载外,留给后人的旧迹遗物并不多。这其中,和平下车兴隆围古碑坊就是为数不多的进士旧迹之一。“进士坊”是进士身份与内涵的象征,不仅仅是兴隆围,也是整个下车镇最令人注目的建筑之一,广受邑人怀念。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当我们踏访进士坊,经历260多年岁月的洗礼,进士坊依然巍峨如旧,已凝固成无声的标识,显示旧主昔日的风光与显赫。牌坊为三间四柱三楼式,歇山顶,檐下有灰塑卷枝花纹,疏疏落落的。明间三层中嵌红砂岩匾额,竖排阳刻“恩荣”二字,为当年徐氏感谢“浩荡皇恩”,使徐氏一门得到荣光,而在显著位置雕刻的。二层嵌有红砂岩匾额,竖排阳刻“进士”,落款是“乾隆七年壬辰科会试中式七十二名进士徐廷芳立”。基座上有红砂岩刻的抱鼓石,只边上有蜿蜓的雕花,其余地方都是红砂岩一片古朴的原色。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寻访进士碑坊所在的中心围,不见昔日“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庭院里点点红色的石头经雨水冲刷愈显鲜艳,有如客家先祖的血汗与荣光。老屋门口巧遇几位村中耆者,论起家族历史,他们也能讲个一二。“以前进士碑坊是很靓的,大门是围墙,有石条,门口有石狮子,‘文革’时被人用铁锤砸坏了。”一阿婆如是回忆说,一脸的惋惜。


不忘本来,方有未来


和平下车徐氏一门,人才辈出,科第连绵,文人宅居相望,其“书香蔚兴、人文荟萃”更让其享誉四方。《惠州书院考述》认为,和平徐氏家族重视子弟教育,文风流播,科名鼎盛,除三进士外,举人徐延第、拔贡徐延翰以及中国近代名人徐傅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徐氏祖孙3人汲汲于学业、清白为官的情操,直到现在,仍激励着徐氏后人及乡民上进。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和平下车兴隆村


“一座进士古碑坊,一村之荣耀,即便仅剩下一面墙,那也是祖辈的荣光。”承继家训扬古风已是如今和平下车徐氏族人的共同心愿。

早前几年,和平贤达人士捐百万重修文昌塔,建立文昌公园,文进士徐廷芳、徐延泰、徐旭曾以及武进士徐定章等碑记立于公园醒目之处,成为下车镇一大胜景。和平县下车中学乡土教材编辑部编著的《文昌阁——下车乡土文化拾萃》,记载了徐氏一门“文武双全四进士”的故事,以教育学子。

揭秘74名进士是怎样炼成的!学霸们背后的故事

其主编者之一徐永恩说,振兴乡村,先知历史,不忘本来,才有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和平县   进士   南越   河源市   河源   紫金   兴隆   惠州   县志   文武双全   砂岩   贵子   岭南   文笔   和平   美食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