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绛水河”还是“洚水河”?

康熙十二年《黄县志》:“绛山,东南二十里,绛水河发源于此。《广舆记》载‘绛阙仙都’即此。”“绛水河,发源绛山,流经县东门外,合黄水入海。”

正本清源:“绛水河”还是“洚水河”?


正本清源:“绛水河”还是“洚水河”?

康熙县志相关记载


这是现存史志中有关绛山和绛水河的最早记载。康熙三十一年出版的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则记载:“黄水在县东北五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黄山,流经黄城折而西北流。又洚水在县东北三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洚山,流合黄水,至马停镇入海。”这里则记作“洚山”“洚水”。即便是康熙版县志,里面也有两处用到“洚水”。据醉心黄县山水的张国安先生考证,乾隆版《黄县志》和《大清一统志》写作“绛山”“绛水”;同治版、民国版《黄县志》写作“绛山,一作洚山”“绛水,一作洚水”(民国版县志里也有直接提到“洚水”的地方);《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写作“洚山,一作绛山”“洚水,一作绛水”;《明史》写作“洚水”。直到今天,是“绛山”还是“洚山”,是“绛水”还是“洚水”,仍是众说纷纭,聚讼不已。这就需要从词源上追根究底。现以记录最为详实的民国版《黄县志》的记载为依据,来进行分析。

民国版《黄县志》:“绛山,一作洚山,乃莱山西北交系所成。由莱山之宽口涧南股尾端之猫头顶西下,低落成一隘口,俗名小口子。又西陡起而为本山。南端北上第二峰曰高顶,高约三百八十公尺。又北两峰稍低,第五峰即所谓磨山也,山麓石可制磨,故名,为莱杏两山间之屏坦,又为莱阴绛水两河之界山,无陡岩幽谷,土质略与王榆山相似。由磨山北下,萦回曼衍而成青石顶冈地及横埠高地之一部。”“绛水河,一作洚水河,发源于线口,即莱山杏黄山间之蒋家山口。莱绛两山西面、杏黄山及龙山东面之水皆入之。上游因山势逼仄,河道最狭,故雨后水甚汹涌,奔流十余里至打磨张家村以东始达平原,经流于凤凰山西麓之外,凡五六曲折至南二里处村东南,屈折而西,又绕至村北,近年突北决于村东,至村北西行复合于本流,几经堵塞无功,由此北行二里许,经流东郭外,即所为东沙河是也。迤北越烟潍路至李格庄村东北,旁纳诸沟渠之水,北沿天尊埠东南坡下,注入干河,长约五十里。”

正本清源:“绛水河”还是“洚水河”?

正本清源:“绛水河”还是“洚水河”?民国县志相关记载

绛水河是黄水河的支流,也是黄城人最亲近的河,它贴着城的东郭向北流去,杜荀鹤《送人游吴》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绛水河就是黄城人家枕着的河。因从山里流来,携带泥沙,故又称“东沙河”(东关南面的南沙沟名字可能也是这样来的,那里过去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沟通到绛水河里),简称“东河”。我小的时候,绛水河的河堤还未经过取直、浆砌,是弯弯曲曲的沙土岸,河里水终年长流,里面有小鱼小虾,有水藻青苔。河上也没有那么多桥,平时踩着石头过河,遇到发河水了,就得绕很远过桥。

《说文·水部》:“洚,水不遵道。”段玉裁注:“《孟子·滕文公》篇:‘《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告子》篇:‘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水不遵道,正谓逆行;惟其逆行,是以绝大。洚、洪二字,义实相因。”正如民国县志所说,绛水河发源山区,山势陡峭,河道狭窄,暴雨之后,水甚湍急,这才是其得名原因,故应写作“洚水河”。这些年持续干旱,洚水河基本处在断流状态,前几天黄城下了一场暴雨,有个老大爷在绛水河公园(位于河道里)散步,跑到发达桥下躲雨,结果洪水突然而至,情势非常危险,幸得环卫工人搭救,才把他拉上岸来,人们在赞叹环卫工人义举的同时,不禁也为洚水河的偶露狰狞而咋舌。此外,“洚”亦为古水名,经流历代累有更易。春秋战国时本与漳河为一。后世以枯洚河为洚水,自河北省广宗县经南宫、冀州、衡水,至武邑县境复合于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五·真定府(冀州)》:“洚水,在州治北。自顺德府广宗县流入南宫县北,又东北经州城北而入衡水、武邑县界,合于漳水。亦名枯洚。《禹贡》导河,‘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那么绛水河又是怎么来的呢?康熙版县志提到“绛阙仙都”,《说文·糸部》:“绛,大赤也。”段玉裁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绛阙”指宫殿寺观前的朱色门阙,像故宫的墙,还有一些大寺庙的墙,用的都是大红色。后亦用“绛阙”借指朝廷、寺庙、仙宫等,苏轼《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绛阙仙都”一词,最早见于宋白玉蟾《华阳吟三十首》第二十五:“绛阙仙都一散郎,偶来尘世且佯狂。身中自有长生宝,夜夜飞神谒上苍。”张国安先生认为这首诗中描写的是缙云山,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内,编撰者以洚山比附缙云山,故改作“绛山”。《说文》:“缙,帛赤色。”山上多彤云,故名“缙云山”,又被称为“仙都”。但“绛阙仙都”一诗指的并不是缙云山,白玉蟾为海南人,是道士,又是诗人,擅修内丹,《华阳吟》作于在武夷山隐居期间,大多说的是丹道体会,“绛阙仙都”和苏轼的“道山绛阙”一样,指的都是仙境(《红楼梦》里林妹妹是“绛珠仙子”转世,“绛珠”与“绛阙”一样,都是仙气满满)。当年修康熙县志的编撰者可能到过洚山,感觉这里山幽水奇,如同仙境,就往“绛阙仙都”上附会,遂把“洚山”写作“绛山”,“洚水”写作“绛水”。如果要正本清源,当以“洚山”“洚水”为上。“洚水”以水势而得名,“洚山”又以洚水而得名。

G18高速公路黄城段有一块桥梁指示牌,上书“降水河大桥”,

正本清源:“绛水河”还是“洚水河”?G18上的指示牌

不管写作“绛水河”还是写作“洚水河”,但绝对不会写成“降水河”,这个错得有点离谱,可能制作指示牌的人不了解这个背景,按谐音写作“降水河”,或是因为马虎写了错别字。黄县是全国文明城市,文明不光是街道上没有垃圾、烟头,车辆停放整齐,城市的招牌、路牌、宣传牌上文字规范正确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G18高速车流量那么大,你弄个写错字的指示牌挂那儿,字还写得那么大,这不是让人啪啪打脸啊?还是及早撤换为是。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广宗县   冀州   缙云   沙河   南宫   衡水   杏黄   正本清源   县志   山势   指示牌   河道   洪水   民国   康熙   东南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