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崮山北去王河边,

姑嫂双塔在东南。

秋夕岭顶西望海,

烟波帆影一点点。

这便是位于莱州(旧称掖县)城东五十里的故乡——刘家洼。

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崮山道光十二年摩崖石刻)

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驿道镇刘家洼村)

忆故乡,说故乡,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浮现眼前,一个个风趣的小名萦绕心头。小名即是乳名,人人都有一个,却有雅俗之分。

旧时每家每户子女挺多,例如族伯母綦(qí)氏生育六子四女。在多子多女的情况下,大人天天都为生计奔忙,孩子起个小名也就不去费什么心思。

男孩夏天光腚赤脚满街跑,对身体发育当然是好。但是闭着眼瞎闯,碰巧还会踩到鸡屎,脚下立马传来一丝凉,然后用枝叶或土块擦掉。童蒙之年的我有一次光腚在街上玩耍,心想:“可不能再光腚了。”从此终结了成长过程中的裸奔。

故乡家中第一个男孩习惯呼为腚儿,第二个男孩习惯呼为二腚,第三个男孩习惯呼为三腚……以此类推。例如我排行为四,不知道我小名的同村大人呼我为四腚,其实我另有小名。

莱州的“嫚”,意同北方方言中的“妞”、“妮”。故乡家中第一个女孩习惯呼为嫚儿,第二个女孩习惯呼为二嫚,第三个女孩习惯呼为三嫚……以此类推。

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榴开百子)

讲究的人家对于孩子的小名自然不能马虎,反复琢磨才能拍板敲定。择述如下:

一、取用出生时爷爷的岁数,作为孙子的小名。二哥出生时爷爷五十三岁,则小名呼为“五三”。后来发现村中有同名者,改呼爷爷岁数中的个位数字“三”。父亲曾言,邻村小名有呼为“八十”者。

二、引经据典。出身书香门第的四奶奶卢氏,其父为私塾先生。四奶奶从《朱子治家格言》开篇首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中择取双字尾词,做为长孙小名,散发迎面芬芳,寄托满怀希望。

三、长子(女)取单字小名,前冠或后缀一个字,成为次子(女)双字小名。

四、在兄弟双字小名中,拥有一个居前或居后的共同字,姐妹仿此。亦有在兄弟姐妹双字小名中,不论男女,统一拥有一个共同的字。真是“气息相连之人,文字相连之名”。

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一门吉庆)

岁月如梭人成长,小名在社交场合渐渐被学名(俗称大号)取代,亦可称呼排行并冠以“老”字。父辈偶有起“字”者,称呼“字”比称呼学名更示敬重。至于所谓的“号”,在族亲中仅见于《重修永世刘氏祖谱》道光年间的高伯祖。

人到耄耋之年,无论辈分高低,被当面称呼小名都是天大的戏弄,故乡如此,他乡亦如此。哥哥们成婚后,偶遇有人在母亲面前口口声声称呼哥哥们的小名,母亲回家后会说:“某某真没有礼貌,现在还一口一口叫人家小名,人家的孩子都满街跑了。北王家(实为东王家。东王家、西王家位于我村以北八里地,习惯统称北王家)他姑父最讨厌人家婚后还叫小名。”对某些人的鄙视,对我姑父的尊崇,溢于言表。

古代汉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jī)礼。清初颁布剃发易服令,汉族衣冠发式俱毁,成年礼沉沦湮(yān)灭,“孺子”、“成人”身份转换的标志流变成什么呢?民间默认为婚礼,晚婚、不婚者另当别论。母亲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在其潜意识中,小名始于襁褓,终于婚礼,我深以为然。(本文作者:莱州观潮)

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刘家洼村南王河西逝水)

胶东乡村记忆:忆说掖县老家的“乳名”文化

刘家洼王河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西王   卢氏   胶东   莱州   掖县   汉族   乳名   姑父   学名   以此类推   小名   老家   乡村   故乡   爷爷   母亲   男孩   习惯   记忆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