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在贵阳吃到什么好吃的了?吃货朋友向贵阳游玩归来的我取经。


那可太多了!肠旺面、丝娃娃、烤小豆腐、恋爱豆腐果、酸汤鱼、豆米火锅……口水吞咽间,回忆不自觉地陷入贵阳小吃的美味漩涡。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光说名字显得不够称职,我企图向朋友详细解释:


丝娃娃,就是贵阳的春饼!但要灌上一种特制的酸辣味蘸水;


烤豆腐薄薄一片又香又韧,一定要蘸上那个干辣椒面做的蘸水才香;


至于豆米火锅,就是咱们说的芸豆,单吃起来没啥味道,但蘸上蘸水可就不一样了!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我激动得口若悬河,可想象中的吃货共振并没有发生,来自北方的朋友反而一脸懵圈地发出灵魂拷问:“蘸水是啥?为什么每样吃的都放?”


啊这……我才意识到,这个坑挖得有点大!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跟北方人民说清“蘸水是什么”其实并不难,它还有另一个通俗的名字叫“小料”。譬如涮羊肉调的麻酱小料,或吃饺子蘸的醋碟,本质上都是一种“蘸水”。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这种来自上古的“蘸食”习惯延续到今天南北皆有,但在山高水急、交通不便的贵州地区,人们自古就不易获取油盐,所以才将这种直白但极其有效的调味手段发挥到极致。


由酸甜苦辣引领的几十种调料的繁复组合,以及它们与不同食物搭配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构成了贵州发达的蘸水文化。


只要吃饭,就不能没有蘸水。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大到火锅、烧烤,小到日常的粉面小吃,甚至家常菜和卤菜的旁边都少不了一个神秘的小碟子。


清淡的食物蘸进去,能弥补口味上的不足;而看似不需要再调味的重口或偏油腻的食物,也能在蘸水的神奇搭配下“化繁为简”。


这其中的原理与袁枚主张的“炒素菜用荤油,炒荤菜用素油”相当,讲究的是相互补充和激发。


蘸水是贵阳餐桌上永远的黄金配角,这就好比周星驰的电影里不能没有吴孟达。它一定不是最重要的那个角色,可一旦缺席,主角也就限制了发挥的余地。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贵阳小伙儿可能摸不清老婆的脾气,但什么食物搭配什么蘸水,他们可是门儿清。



贵州是中国最早食用辣椒的省份,这一点在蘸水的搭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蘸水的变换,本质上就是不同的辣椒与各种调料的搭配重组,其形式虽然多变,但万变不离两大主调——油辣椒与煳辣椒。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二者本是同根生,但经过不同手段的重塑,就像亲兄弟也有迥异的脾气。


新鲜辣椒经过反复捶打变成质地粘稠的“糍粑辣椒”,辣得刺激跳脱,过油后再加入酱油、肉沫、花椒面、芫荽、姜蒜末等做成油辣椒蘸水。


功能相当于“臊子”,特别适合搭配像豆花饭或豆花面这类“清汤寡水”的食物。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油辣椒蘸水是贵阳菜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仅是蘸水,还可以参与到烹饪流程中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浸在红油里的贵阳辣子鸡,当然还可以延伸至辣鸡粉、拌面或做火锅底料。


来自贵阳的国民调料“老干妈”,本质上就是一种油辣椒蘸水,在此基础上加入豆豉、肉沫或牛肉丁,才有了如今丰富多变的口味。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而另一边的煳辣椒蘸水在辣度上要低得多。辣椒经过炭火的烘烤,质地干脆,煳香突出,性格比油辣椒更沉稳有余韵,配荤食不油腻,配素菜衬鲜甜,是贵阳当之无愧的最百搭人气单品。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前几年去黔东南的山里吃酸汤鱼火锅,鱼锅里翻滚着沸腾的红汤,锅上架着一碟混合了煳辣椒、葱花、姜末、酱油、腐乳和盐的蘸水,女主人往里舀了一勺原汤,又滴了几滴木姜子油。


厚重的煳香搭配木姜子清新的柠檬香,让本就鲜嫩的鱼肉吃起来极富层次。


同样的蘸水还可以复制到鹅肉火锅、鸭肉火锅、蹄髈火锅和猪脚火锅等油脂丰腴的清汤火锅里,相应也可以用来蘸食鹅肉粉、羊肉粉或牛肉粉。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油辣椒与煳辣椒二分天下的野心,很快就被烧青椒蘸水打破了。与红辣椒的炽烈不同,青辣椒辣得清新爽利,跟野番茄在火上炙烤后撕去表皮,混合后捣碎果肉,再添加盐等调料做成的蘸水。


无需过多修饰,辣椒和番茄本身的清香就是最好的调味。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贵州有些浓汤火锅,如辣子鸡火锅,黄焖羊肉火锅或啤酒鸭火锅,因为本身就很够味,所以也可以不打蘸水,但如果把裹着红油的辣子鸡在烧青椒和野番茄蘸水里打个滚儿,燥辣和油腻感瞬间就能得到缓解,好吃程度又更上一个层次。


这时候谁要是不让你蘸,你真要跟他急!


蘸水从来不是餐桌上的主角,衬托本味才是职责所在,但遇到烧青椒这种可以独挡一面的角色,也不乏心急人士舀一勺蘸水盖到米饭上吃,颇有老陕“油泼辣子一道菜”的作风。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除了上述辣椒形态之外,糟辣椒、小米辣和辣椒面也比较常见,有了这些辣味元素充当“骨架”掌控大局,其他调料参与起来也就更加自如。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想要增添咸鲜,可以加酱油、水豆豉或豆腐乳;喜欢吃酸可以加醋或酸萝卜;增香可加葱花、蒜末、芝麻油、花椒面、胡椒粉;


丰富口感少不了油炸花生和酥黄豆;至于折耳根和木姜子油这种饱受争议的香料,也因为蘸水“后调味”的特点,而让食客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打个蘸水”,最早是为了解决缺油少盐的客观问题,但经过包括辣椒在内的食材的漫长演变,和人们口味的甄选,如今已成为贵阳美食中无法割舍的潜台词。


它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筷子——有它时习以为常,要是哪天突然撤掉,这顿饭可真就乱了阵脚。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蘸水的意义当然不止调味这般简单,“一人一碟,各取所需”的形式,也将调味的权利下放到每一位食客手中,在共性搭配的基础上,也尽可以满足个性化口味的需求。


无论重口味还是养生专家,都可以在一碟蘸水里握手言和。


来碗蘸水,我能再干三碗饭


餐桌上的规矩,也是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法则。贵州自古是移民大省,拥有中国最多元的民族文化。蘸水的存在,既让食物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也让“众口不再难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贵阳   豆豉   葱花   素菜   贵州   青椒   油腻   调料   番茄   餐桌   辣椒   豆腐   口味   火锅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