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中国人餐桌上登场的鱼类种类也越来越多样,一种小型鲶鱼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菜篮子里,它无鳞刺少,肉嫩鲜美,深受大家的喜爱。它就是黄颡[sǎng]鱼。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黄颡鱼汤



01

美味的小鱼

/ 个头不大,名字不少 /


“黄颡鱼”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很陌生,但如果说起它的俗名:黄骨鱼,黄鸭叫,嘎牙鱼,昂刺鱼,黄辣丁等等,再来张特写,是不是能对上号了?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鱼类,成体全长15cm左右,颜色金黄。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是它,就是它,我们的朋友黄颡鱼


各地都有食用黄颡鱼的习俗,故而很少会出现类似鲤鱼这种因南北口味缘故,受欢迎程度呈明显地区化的情况。相反,因为黄颡鱼肉质细腻鲜美,既没有鱼鳞也没有肌间刺,更没有鲇的土腥味,在各地都是颇受欢迎的佳肴,无论是清淡的炖豆腐汤、拌豆豉清蒸,还是稍微重口味些的红烧、水煮鱼等做法都可,可谓是浓淡皆宜。烹饪得当的黄颡鱼,鱼肉只是堪堪保留在鱼身上,入口轻抿就能完整剔下鱼骨,只留下满口软滑鱼肉。鱼肉细腻滑嫩,咀嚼间唇齿生香。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辣烧黄颡鱼


除了味道鲜美,黄颡鱼的营养价值同样很高。研究表明,黄颡鱼产肉率高于鲤鱼和罗非鱼,与鳜鱼相当,其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6%,脂肪含量仅为1.61%,肌肉氨基酸含量约为14.75%,含氨基酸17种,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且含量占比颇高,总体成分在同组淡水鱼类中仅稍逊于鳜鱼,是名副其实的低脂高蛋白的优质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黄颡鱼肌肉蛋白质中的赖氨酸颇为丰富,超过鸡蛋蛋白质标准,并较WHO/FAO标准高出38.2%,这对于以谷物为主的膳食者而言可以弥补谷类食物的赖氨酸不足,达到氨基酸互补,提高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黄颡鱼汤



02

嘎嘎叫的怪鱼

/ 小心,还会扎人 /


或许是因为外公爱钓鱼的缘故,我自幼便对黄颡鱼印象深刻,这一印象又可分为三部分:个小会叫扎人疼


相信很多亲手抓过黄颡鱼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捏着黄颡鱼背上的硬棘把它拎出水面,它就会发出”嘎嘎嘎”的叫声还伴随着震动。这是因为黄颡鱼胸鳍棘基部与骨骼连接处有一粗糙的半月形关节,当胸鳍向外滑动时便会与之摩擦发出类似于鸭子叫的声音,这也是它黄鸭叫这一俗名的来源。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黄颡鱼

最后说扎人疼,黄颡鱼的鳍棘尖锐且带有锯齿,像一把小匕首,在鳍棘基部还具有毒腺,鳍棘末端有排出毒液的小孔。相比其他淡水鱼类,黄颡鱼毒液毒性较强,会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故而被黄颡鱼刺伤的伤口往往会有红肿,并且伴随长达1~2小时的剧烈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肢体麻痹、痉挛甚至导致休克死亡。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鳍棘细节



03

菜鱼进阶之路

/ 你吃的黄颡鱼可能都是雄鱼 /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人们对食物的新鲜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故而暂养鱼池成了各大超市生鲜区的标配。作为一条菜鱼,想要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好养是基础素养;想要从纷繁多样的菜鱼中脱颖而出,好吃不贵的高性价比则是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驯养历史仅有二十余年的“新鱼”,能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自然是深谙此道。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你一定在超市见过它


黄颡鱼的好养分为三个部分:抗逆性强、易繁殖、生长快。黄颡鱼的适应性很强,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中,自然分布遍及中国除西部高原及新疆外的各大水系,常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丛生的水底层,故而对水质要求并不高。它们白天很少活动,夜晚外出觅食。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趁夜出动


和它的远亲鲇一样,黄颡鱼也是贪婪的机会主义者,食性杂偏肉食,幼体以小型水生昆虫为食,成体则对小鱼小虾统统来者不拒。人工饲养下,对饲料的接受度也很高。除此之外黄颡鱼的温度适应能力颇为出色,上至38℃高温,下至0℃低温,黄颡鱼都能游刃有余。此外黄颡鱼的抗病和耐低氧能力在同属鱼类中也是名列前茅。


黄颡鱼繁殖能力强,自然水域中两年即可达到性成熟。每年5~6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黄颡鱼们汇聚在水深不到一米、水草丰富的浅滩上。产卵之前,雄鱼会用胸鳍棘在泥底上掘一个碗口大的浅坑,随后雌鱼在其中产下浅黄色的沉性卵,雌鱼一胎怀卵量可达1500~2500枚。产卵结束后雌鱼外出觅食,雄鱼则不吃不喝地等待鱼卵孵化,直到幼鱼可自行游动为止,这和暹罗搏鱼的护卵行为十分相似,期间雄鱼会攻击一切试图靠近的生物,此外雄鱼还会用胸鳍划动水流辅助孵化,堪称是鱼类的模范父亲。在人工环境下,黄颡鱼只用一年即可达到性成熟,雌鱼怀卵量更大,鱼卵成活率更高。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黄颡鱼鱼苗


事实上作为个体全长仅10cm左右的小型鱼,自然环境下黄颡鱼的生长并不快,尤其在两岁以后,生长更是颇为缓慢。于是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加快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常见手段有杂交,用肉质细腻但生长慢的黄颡鱼和肉质粗糙但生长快的瓦氏黄颡鱼(拟鲿)杂交,可以得到生长较快而肉质也较细腻的杂交黄颡鱼,一龄鱼即可达到50g,二龄鱼最大可达300g。


但人们并不满足于此,毕竟杂交的黄颡鱼越大越不好吃。要如何让黄颡鱼又大又好吃呢?人们调查发现,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雄性黄颡鱼比同胞雌鱼的生长速度快30%~50%,二龄黄颡鱼雄性比雌性的生长快1~2倍。因此,如能采用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全雄性黄颡鱼,可大幅度提高渔产品的质量、产量与效益。就此,“全雄1号”黄颡鱼诞生了。杂交黄颡鱼“全雄1号”黄颡鱼也是我们在市面上最常见的两种黄颡鱼。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杂交黄颡鱼


现在市面上所售大多为全雄黄颡鱼 ,也因此惹出了一个“寄生虫”说:因为雄性黄颡鱼发育成熟的精巢呈触手状/海葵状乍一看像一团遒结的肉虫。很多人在处理其内脏时,都会被吓一大跳,误认为是有寄生虫而因此浪费了大好鱼肉。


随着杂交黄颡鱼和全雄黄鱼的问世,黄颡鱼开始在城市中的各大超市菜场普及,价格也回落到一斤二十元左右的亲民价位,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


也许你不认识这条鱼,但你一定吃过它

黄颡鱼炖豆腐



本人宣布:黄颡鱼是近期我最喜欢的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雄鱼   胸鳍   鱼卵   雄黄   肉质   雄性   鱼肉   鱼类   氨基酸   鲜美   蛋白质   含量   细腻   生长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