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学问研究和一般普及之间根本的不同,在于学问研究要求实辨伪。只有求实辨伪,我们才能知道某一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全唐诗》将唐代诗歌汇为一帙,全书九百卷,收录了四万九千四百多首诗。因为是在康熙皇帝主导下编修的,所以《全唐诗》名声很大,较为权威,因而使用广泛,且沿用至今。但是,这样一部大书却包含了大量的伪诗。对这些伪诗进行作品辨伪,需要将每一首都解剖出来,仔细分析,然后做文本的溯源和史实的探究,追寻文献之真相。

那么,《全唐诗》是怎么成书的,为什么其中有大量的伪诗,在这些伪诗中又有哪些伪好诗?请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老师给大家的解读。

一、《全唐诗》是如何编成的?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清圣祖南巡时,命江宁织造曹寅(《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领衔,在扬州开馆编修《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名在籍翰林负责编修。到第二年十月,编修完成。此书900卷,共计收诗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是在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根据已影印出版的胡震亨《唐音统签》和季振宜《唐诗》,将《全唐诗》与胡、季二书比读,可以发现《全唐诗》几乎全靠二书拼接成编。全书主体部分,大致以季书为基础;因季书不录残句,又据胡书补遗,作者小传则删繁就简,编次作了适当调整。

《全唐诗》首列帝王后妃作品,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然后按时代先后编排,时代不明及事迹不详者殿后,再次为联句、逸句以及各种各样特殊的作品。可以说,《全唐诗》的编撰是对明末至清初近两百年许多学者积累的工作做了集大成的处理。它在当时的条件下,网罗了唐五代的全部诗歌作品,不但包含了已结集的著名诗人的诗集,而且广泛收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繁荣的景象。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全唐诗》最早的刊本,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本,分为12函120册。现在通行版本是中华书局于1960年出版的排印本,以扬州诗局本为底本,除断句外,还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迫于皇命,《全唐诗》成书仓促,在文本的鉴别和史料的排列上有很大的欠缺。《全唐诗》中漏收的唐诗大约一万首,误收的非唐五代人的诗超过一千首;还存在收诗的重复互出,一首诗既见于甲的名下又见于乙的名下,还见于丙的名下,至于到底是谁的作品,《全唐诗》未作鉴别;此外,作者小传舛误,作者张冠李戴,诗题、录诗和校注的错误,都所在多有。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尽管如此,一部《全唐诗》毕竟实现了总汇唐诗于一书的工作,不失为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使此后的唐诗爱好者和研究者大获霑益。

二、《全唐诗》中为何有大量伪诗

伪诗,就作者个人来说,非他本人的诗就是伪诗。就一代文献,即全部唐代诗歌来说,判别伪诗的标准有四个。第一,《全唐诗》收诗的起讫时间,是唐开国即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之后,五代十国入宋以前。如果所收录的诗在这个时间段之前或之后,都可以认为是伪诗。第二,体裁必须是诗;第三,要用汉语写的;第四,中国人去日本、新罗写的,日本人来中国用汉语写的,算唐诗;日本人在日本写的汉诗,就不算唐诗。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在此,仅以李白的诗为例,大家就可以明了产生伪诗的一些情况。

有的出于传说。比如《唐诗纪事》一八引东蜀杨天惠《彰明逸事》,其中记录了李白在县里做小吏时,一日和县令看到涨潮的江上有一具溺死的女尸,作了一诗:“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珠。”此诗水平卑下,选题糟糕,与李白的水平相去甚远。这是杨天惠在地方任官时收集的传说,所以无法判断其真假。

有些诗是可以考证清楚的。李白的名下有一首傀儡诗:“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首诗讲牵线木偶鸡皮鹤发,很像一个老人,傀儡戏演完之后,被扔在地上,就像人生一梦。在《全唐诗》中,这首诗三个人的名下都收有,其一是唐玄宗,因为他晚年吟诵过这首诗,其二是李太白,其三是梁鍠。现在普遍的看法是,这首诗的作者为梁鍠,他是李白同时期的一位年轻诗人;这首诗是唐诗,但是对李白来说是伪诗。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有的诗,存在很多怀疑,但是没办法做出判断。比如下面这首李白戏赠杜甫的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痩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诗中描述杜甫中午戴着斗笠,李白问他最近怎么瘦了,他说是因为作诗苦。前人或者认为李白在诗中嘲讽杜甫才情不够。诗中的“饭颗山头”并不存在,到现在仍是个谜,所以这首诗到底是不是李白写的,仍有疑问,但是没有办法判断为真或为伪。

有的是纯属附会。有一首诗相传是李白所作:“人生烛上花,光灭巧妍尽。春风绕树头,日与化工进。只知雨露贪,不闻零落近。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青松霭朝霞,缥缈山下村。既死明月魄,无复玻璃魂。念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醉着鸾皇衣,星斗俯可扪。”但诗中有一句明显是作伪的:“我昔飞骨时,惨见当涂坟。”我们知道李白死于当涂,但他自己怎么可能见到自己在当涂的坟墓呢?

三、《全唐诗》中的伪好诗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唐诗未必都好,伪诗未必都烂,如果稍稍转变一下立场,就不难发现,伪诗中也有很多好诗,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遇到一些与作者全无关联的意外状况而已。最有名的伪诗就是传为杜牧所作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在《全唐诗》里面没有,在杜牧的诗集里面也没有。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宋末的时候被选入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成为宋元明清小学读本里面的诗歌。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全唐诗》中的伪好诗,不仅仅只有《清明》,下面再摘几首试作赏析。

骊山游人的《题故翠微宫》:

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

此诗诗意直白,翠微宫本是一处皇家宫苑,规模宏伟,亭台楼阁层层叠叠,一片繁盛。后来,皇家不再来了,就施舍给寺院做功德,这样又维持了很长时间。然而现在,皇帝是早就不来了,寺院也不知何故,无法维持了,和尚也不见了。眼前一片荒凉,但还有一些人气,砍柴的樵夫正在砍伐松树。诗人在平静中说完繁盛衰歇的大故事,不加议论中发人深省,荒凉平静中有樵人的大动作。洪迈认为这首诗可以与元稹那首“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媲美。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方泽的《武昌阻风》: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此诗是作者晚年之作,细节较难还原。较大可能是在知万州或官鄂州放归时所写。鄂州临近武昌,作者家在闽中,归乡首先是沿江东下。也许是久未还乡,也许是家有急事,他急着想还乡。然而因为江上阻风,预定的行期难以成行,只能留下。诗人解释,这是春风多情,故意留客。后两句中的“君”,应指春风,大风不停,自己日日临水以卜行期,好像与风有约一样。虽然归心如箭,归思无端,但春风春花,又给自己以无穷慰藉,在迷人春色中忘却了愁思。诗写得很随意,但又风流蕴藉,给人以进留各有所得的感受。

《全唐诗》49403首,伪诗很多,杜牧的《清明》就是伪作!

吕岩(吕洞宾)的《梧桐影》:

落日斜,秋风冷。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此诗包含一个动人故事:峨眉道者持律严格,历二十年不下讲席,是一位有道高僧;某日一位高大伟岸的布衣,穿着青裘而来,与道者畅谈良久,约明年此日再相见;第二年此日,道者端坐而逝,伟人来而不见,叹息许久,留下这首诗。伟人没有留下姓名,因而传为吕洞宾现身而作。诗很质朴,首两句点出时间氛围,黄昏落日,秋风渐寒;第三句很直接,远行的故人,今晚你能来吗?“教人立尽梧桐影。”我就在去年说定的梧桐树下等你。月光在梧桐叶间泻下,移动的月光代表时间的推移。我看到了月升月落,看到了月影在梧桐叶间起舞挪移,我还在等待。这首短诗寥寥二十字,写尽友谊、等待、坚守和希望。

唐诗辨伪,要融合文献考据的严谨和文本溯源的精细,深入其中,确能获得前所未有的读诗乐趣。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当涂   翠微   鄂州   清明   鸡皮鹤发   武昌   伪作   全唐诗   扬州   名下   杜甫   李白   唐诗   春风   作者   作品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