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项羽死了,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都有话说!

一、项羽的乌江之死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汉王刘邦撕毁与项羽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订立的以鸿沟为界的“楚河汉界”和约,与韩信、英布、彭越会师追击项羽。项羽力战难胜,兵退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误入韩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楚军丧失斗志。在上演了一曲霸王别姬后,项羽带着仅存的八百江东子弟兵连夜突围。后有灌婴五千追兵,项羽南渡淮河,且战且走,一口气跑到乌江,这时项羽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六人。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司马迁在《史记 项羽本纪》中是这样记载项羽的乌江之别: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又杀回敌阵,战至力竭自刎而死。

对于项羽的慷慨赴死,许多人觉得惋惜。普通民众还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处事之道,项羽却要把路走死,不留给自己机会,也让历史失去了一次可能被改写的机会。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对于项羽之败、之死,后世的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的追思。比如,杜牧、王安石及李清照都有过自己的看法,他们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在旅经乌江项羽殉难处,通过自己的诗歌,向读者曲折地传导了真心所想。

二、杜牧的美好猜想

唐代诗人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路过乌江亭时,写了一首著名的咏史诗《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诗中,杜牧的惋惜之情是显而易见的: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江东子弟人才济济,如果西楚霸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杜牧此诗一出,一时成为人们评论项羽成败的重要参考,纷纷暗怨项羽不懂变通之道,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因而断送了一次可以翻牌的机会。

三、王安石的理性思考

时隔二百多年,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秋,一个名叫王安石的宋朝人,再过乌江时,耳边也响起了杜牧的那句“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设问,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却不能苟同于杜牧的观点,也挥笔写下了一首咏史诗《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王安石的这首诗用现代汉语通俗地表达就是,上百次的征战早已让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谁知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王诗的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诗中的“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否肯再替他卖命,还真难说。项羽之败,并不在乌江边的逃避,而是其性格中的不良因子慢慢发力,才将他带入绝境的。

四、杜王的分歧与李清照的加盟

杜牧与王安石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不惧失败,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是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是政治家论史。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非常残酷的现实。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王安石是从实的方面,从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说不可能卷土重来,这也许更符合历史实;杜牧是从虚的方面,从人应该有的志气着笔,说可能卷土重来,这是要让人们有不甘失败的顽强精神。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于项羽事件的反思,其灵感则是源于她身边的男人。

五、如意郎君失意客

李清照18岁那年,与一个名为赵明诚的太学生在汴京成婚。赵明诚是山东诸城人,他的父亲赵挺曾官至左仆射,身世显赫。赵明诚年长李清照3岁,受家学影响,“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这是一对兴趣与爱好相近的男女,婚后的日子还算和谐。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但是,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边患不断、兵乱如麻的特殊时期。受大环境的影响,赵明诚的仕途并不如意。尤其是到了大观元年(1107年),其父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遭到蔡京诬陷,被追夺赠官,就连家属也受株连,赵明诚夫妇只得远离京师,屏居青州乡里,这一待就是13年。直到宣和年间,赵明诚才又出来工作,先后出任莱州、淄州知州。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因奔母丧先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但是,赵明诚在江宁知府任上只做了一年便因为失职而罢了官。这件事,给了李清照以非常巨大的打击。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时在江宁的御营统治官王亦准备发动叛乱,下属将此事向知府赵明诚汇报后,赵明诚却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见知府不作为,他的下属自行准备,以防不测。是夜,王亦果然造反,结果,被赵明诚的部下击败。天亮时,当下属前去找寻赵明诚报告,却发现他在昨晚发生兵变的危机关头,自己利用绳子从城墙上下溜出城逃跑了。

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因为临阵脱逃被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被革职不久,赵明诚又被启用,移官湖州。于是,李清照又随赵明诚前往湖州赴任。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六/李清照的无奈浩叹

说是赴任,其实是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联想起丈夫在江宁任上的丑事,以及南宋小朝廷的苟安,一时激愤难平,随口吟诵出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屈原的《国殇》中有“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之句),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赵明诚站在她的身后,闻之愧悔难当,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发作,病卒于建康(南京),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项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怆怀想!

​古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站之一。自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后,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乌江亭并不仅仅是指一座具体的亭子,而是成为一代悲情英雄的代名词。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项羽   乌江   楚汉相争   湖州   亭长   安徽省   临阵脱逃   刚愎自用   中原   知府   悲怆   冷峻   壮士   卷土重来   元年   子弟   惋惜   沉痛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