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秧歌也是戏,短板长板声声脆

干板秧歌,起源于长治县西火、荫城一带。

也叫西火秧歌,秧歌戏,至今仍有人将听干板秧歌称为听“老西火”。

既是秧歌也是戏,短板长板声声脆

西火镇邻近长治县的荫城镇,荫城曾是潞商铁器销售的集散地。

万里荫城,日进斗金。

如山的炉渣,不仅见证了“老西火”的盛世繁荣,更孕育了流传久远影响颇广的地方戏曲干板秧歌。

明清时期冶铁和锻造业兴盛,人们在通红的炉火旁打铁师傅随着“叮当当、叮当当”打铁的节奏指挥徒弟。

时间长了,又编进去一些有趣的唱词,师徒二人站在炉前,你锤我锻手不住,信口开河唱两句,逐渐形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

后经一些文人的加工提炼,将其编成故事,配以动作。

每逢年节,人们便就地扭唱起来。

当地人们把它叫做“地圪圈秧歌”因其只有打击乐器,无管弦伴奏,被看作是干板秧歌的雏形。

既是秧歌也是戏,短板长板声声脆

干板秧歌源于劳动,孕育在手工打铁炉圪道,这一能够缓解疲劳、协调动作的“劳动号子”。

由“坐着唱”发展到街巷走场子唱,角色也从起初的两种,发展至清咸丰年间“生、旦净、末、丑齐全。

唱腔一般分为短板和长板,短板为七字句,长板为十字句,尾字要求押韵;目短小精悍,表演粗犷泼辣,道具简便宜置。

既是秧歌也是戏,短板长板声声脆

后来,一些地方艺人尝试加进一些弦乐器的伴奏,这样逐步演化为现在的壶关秧歌、高平秧歌和襄垣秧歌。

有史料记载,当时有太义掌同乐会、桑梓公益班、八义公义班、荫城公义班等班社133个,繁衍到外地的有90多个。当时全县三分之一的村有秧歌会,参加秧歌会的人多达上千人。

——百姓们找的乐子就是如此朴素,和阳春白雪的高雅却又太过于飘然不同,这是他们能抓得住的。

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百姓们的希望不过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秧歌   长治县   襄垣   壶关   弦乐器   炉渣   日进斗金   同乐会   桑梓   短小精悍   唱词   字句   动作   百姓   地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