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2021年10月1日,是一位依然健在的科学巨人农历百年诞辰。

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他已经青史留名;在新中国科技建设上,他那颗殷殷赤子心,更是天地可鉴!

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他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而且是唯一健在者。

他对中国的贡献已成丰碑,不世之功,毋庸置疑!

不说他积极促进了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为两国科技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

也不说他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高级学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科研机构 。

单单看他对待朋友,同事,晚辈的那些小小用心,你就能感受到他的一颗中国心,是那样赤诚,那样热烈。

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一起去窥看一二吧。

一、他的纠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

当中国的原子弹爆炸之后,他很快注意到制造中国原子弹的重要人物,其中有邓稼先。这让他上了心,因为邓稼先不只是他在中学、大学的同学,还是他的知心朋友,更有兄弟般的情谊。

美国报纸上说中国原子弹是外国人帮忙制造的。他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有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 ?

尽管当时他已经获得美国国籍,可以毫不关心这一切,但他心里那个怀疑声音一直在。

1971年,中美刚刚破冰,他率先来到中国访问。这时候,他非常想解开这个疑惑,可是,这在当时是一个多么敏感的问题啊,他代表的是美国,他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他想问但不敢问 。

在离开之前,他还是憋不住了。他太想弄明白这个问题。 当邓稼先陪他走到飞机的楼梯底下时,他悄悄问邓稼先:“寒春有没有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

邓稼先说:"我感觉是没有,不过要跟组织上去证实一下 "

这是两个科学家的对话,话里的​严谨​,是他们的素养。

第二天在上海,杨振宁是收到了一封信,当时,正在参加上海领导人的宴会, 他得到了确切地回答: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 !

这个简单的回答,让他竟一时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稳定情绪。

事后他想: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是啊,他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心在哪里。他从来没有放下过自己中国人的责任,中国,已经印在他的骨头里,血液里。

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就在9月22日,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的会议上,杨振宁又一次提到邓稼先当年在信末写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对此深情回应称:“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一切尽在一个“懂”字。​

二、他的自信:中国在21世纪中期一定会成为科技大国

2003年,他选择回国定居,叶落归根,以81高龄回到祖国,回到生养他的清华大学,有人说他是颐养天年,其实,他依然站在讲台,将他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一代,这何尝不是清华大学学子的幸运!

这是一个中国人最常见的选择,算不算深入骨髓的传统中国文化决定的呢?

他为中国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感到自豪。当他谈到中国1964年原子弹爆炸时,他自豪的讲中国人只用了15年,他更加自豪的是,而后两年零八个月,1967年,中国的氢弹爆炸成功, 和法国对比,法国人用了八年。

他通过自身证明,东方人的头脑并不比西方人落后 。他为中国 骄傲,他更想让中国的科技走上世界前列。他以专业审慎的精神指导着中国科学的研究方向,哪怕顶着巨大的压力。

他觉得中国人的自卑感消失了,因为大陆国防武器的成功;因为东方学者在科技前沿的众多贡献;因为中国学生在美国的优异表现……

他自信地预言,到21世纪中期 ,中国会跻身先进科技国家行列。

如今,盛世如他所愿,盛世繁华有他的付出。

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三,他的鼓励和指引,如细雨滋润了众多科研人才。

“杨先生是我们前进的指引 !”

在杨振宁百年诞辰之际,中科院潘建伟教授发文章 ,深情回忆与杨振宁先生的往事, 说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一直得到杨振宁的有益指导 。

潘教授说:杨振宁和李政道作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同样能够做出顶尖的科学发现, 激励众多年轻学生投身于科学探索中。

他是其中之一。

1995年,在杨振宁主持的一次研讨会上,潘教授第一次了解到了波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概念,并得知杨振宁对研究领域的重视,他觉得这很有意义的发展方向,于是,这也是潘建伟实验室后来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

他成功了!

潘建伟实现五光子纠缠的技术引起了杨振宁的兴趣,在2005年首次,两代中国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在听潘建伟介绍了量子信息技术之后,杨教授对他的工作非常认可,意味深长地讲道:“激光有无限的future(未来)!”殷殷关切和厚望溢于言表。

受到杨振宁影响的何止潘建伟。杨振宁在回国后,大力推动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发展 ,其中薛其坤做的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证实就直接是受到他的影响 。

2010年,潘建伟团队开始搭建超冷原子实验平台,经数年发展,终于在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中性原子实现二维自旋轨道耦合的人工合成。这一成果正是来自杨振宁对超冷原子的判断 。

潘建伟和他在奥地利留学导师塞林格,因为竞争,产生了误会和不好的国际影响,杨先生听说之后,专门请赛林格到清华大学,进行调节,化解了这场误会。在他的帮助下,潘教授团队与奥地利科学院成功开展了具有墨子号卫星的量子通信合作研究,直到目前。

2019年 ,杨振宁说:“我们这一辈人 过去 总是盼望着中国天亮,如今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中国未来有无限可能 。”

在他的鼓励和指引下,一千多的中国留学生受惠于他,得到了更好的指导和关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为中国科研做出的贡献,几乎不为其他领域的人所知,因为他不高调宣扬,也因为我们关注明星比关注科学家更多。

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四,他的骄傲 ,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他一直为他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

他认为儒家传统注重人能伦,勤俭与忍耐,注重教育的,这将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奋努力的青年,同时儒家传统的保守性造成中国数百年的封闭现象,但是今天的封闭现象已经完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对近代科技的热忱。

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就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从骨子里讲,他为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

他践行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对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在科学的道路上,他到达一个至今无人敢评价的高度。科学精神的极致便是追寻世界的本质,也就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他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他深邃的科学思想和前瞻性眼光,给世界的科学发展指出更为遥远的方向。

对外 "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他一直不遗余力,祖国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到处都有他的足迹和影响。

五,他的感召,更多的人才回归报国。

他回到中国后,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号召力,向全世界招募科学家,其中包括了物理学家文小刚、张首晟、数学家张守武等。

其中最出名的是姚期智,他是“图灵奖”的获得者,回国的他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

杨振宁百年诞辰:赤子中国心,天地可鉴

杨先生的感召力来自何处?

82岁,还坚持给清华大学本科生上课;

清华大学给他的工资为年薪100万人民币,他分文不取,将这笔钱捐给了清华大学研究所;

他把自己位于纽约的房子卖掉,又捐了100万元 ;

不仅如此,他还找来全世界的商人,集资 2亿美金,投资中国的科研事业,成立了专门的基金,建设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南开大学的高等研究院以及六十多所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

他还考虑到科学家的生活状况,组织创立了各项科学大奖,比如求是奖;

92年,他还自费为南开大学购置了当时的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还督促建成了中科大少年班……

这些努力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顶级人才,分布于各行各业 。

“耄耋之年,期颐人瑞”,这样一位顶级科学家 ,80高龄,回到中国,一直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奔波操劳, 这样的他,难道不值得被尊重吗?

不图名,不图利 ,一心一意让中国的科技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试问,一位赤子中国心,还要怎样证明?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样的人,应该是大写的人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样的人,大概只能仰望吧?

仰之弥高,先生的一片赤诚,令人动容。

其心昭昭,唯日月可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南开大学   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   儒家   奥地利   清华大学   赤子   量子   诞辰   原子弹   美国   中国   科学家   自豪   中国人   科学   天地   旅游   科技   杨振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