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你再说我,信不信我扔了——让我下决心改脾气

我和妹妹身上都继承了自父亲的暴怒情绪,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

一言不合就容易吵架,一吵架就大嗓门,就盛气凌人,就开始进入暴怒状态。

其实基本上每次发过火之后,会忍不住后悔,会为自己控制不住,成为情绪的奴隶而惭愧。这并不是武器,对着外人发火,有一定的危险性,而面对家人发火时,让他们额外承受了坏情绪。

我相信其实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比发火更好的方法。


今天在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个蛤蟆先生得了抑郁症,然后看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故事方式呈现。

比如讲到,很多人成年以后仍然以“儿童自我状态”来面对很多事情。“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比如开心、愤怒、恐惧等,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能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所以现在很流行的“原生家庭”的说法,就是因为小时候原生家庭里形成的行为模式会影响我们一生。即使我们长大了,但是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所以我们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看到这些时,自然而然就想到小时候的我和我选择的生存方式,爸爸是权威,所以我很顺从,什么都听他的,至少表面如此;爸爸对我们要求很高,鼓励表扬地少,批评指责得多,所以我长大了也总是苛责自己;爸爸生气时,我们谁都不敢惹,就默默承受,乖乖的。

那日因为澳仔一直拖延,且对我的指令不予理睬,我三番五次对他轰炸,次日我对我的态度向他道歉了,虽然他不该不尊重我不该拖延,但是我的态度不对。他原谅了我,说了句:“妈妈,你这么凶,不好,会被我学去的!”

我猛然惊醒,我是不是从爸爸的行为模式那习得的,我不喜欢情绪化的爸爸,但是我却变成了他。如今,还有可能继续将这一模式流传给下一代。


昨日,妹妹们带着孩子来家里玩,澳仔有些咳嗽,他正玩的开心时,我喊他喝药。喊了三四次,他都没来,甚至照玩不误。我开始提高音量,加重语气,“药要冷了,你快点过来!”“妈妈喊了你好多遍,已经很生气了!”“限你五秒了过来!”

不断升级的火药味,一触即发,在最后通牒下他来到我面前,但是一脸怒气,接过我端的药,我还不停地数落他,然后他了句,让我当下愤怒、事后震惊的话“你再说我的话,信不信我把药扔了!”

当下我感到我被威胁了,居然如此不识好歹,我一把夺过药,将他推开“你别喝了,自己咳嗽去吧!”


但马上我的感受很不好,一是他从未这样跟我说过话,没有这样威胁顶撞,难道又长大一点了;二是他的话语模式,简直就是我日常语言的复刻版,被他学去了,情绪控制了理智,这一魔咒在继续!

我想到,我必须改变自己了,改变对待他的方式。

入睡前,我们轻轻地探讨了下,我问他为什么不来吃药,是因为玩的太开心了,还是小伙伴在我那么凶让他不愉快?他回答:“不喜欢妈妈那么凶!”


耳朵有很成熟的处理方法,我把自己的脾气形容成又钢又脆,遇上事总是只有一种处理方法,我要多向耳朵学习。

上次在路上被一辆车别了,耳朵追上前去,如果是我的话肯定破口大骂了,但是耳朵在红绿灯追上他,跟他说了几句,然后对方道了歉。我很佩服他,我说你是怎么做到如此心平气和地和他理论,而且有能力让他道歉。耳朵回答,我不是要跟他吵架,这个道理要跟他讲拎清的。

这种方式很难学,但是我还是想找个机会,郑重地告诉孩子,妈妈这么凶是不对的,而且妈妈会努力改掉这个坏毛病。

不知道我们家三个暴巨头,有没有可能坐下来就这个问题一起探讨下,也许对彼此都有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暴怒   心理医生   蛤蟆   耳朵   小时候   愤怒   脾气   情绪   爸爸   态度   状态   妈妈   模式   方式   孩子   方法   情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