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瀛湖金螺岛。图中最高建筑为螺峰塔,其周围建筑参照苏州园林风格而建,紧凑典雅,层次分明。摄影/邵向东

祖国的“心”里都装着什么?

有个陕西安康的朋友是种什么体验?大概就像交了一个会多国语言的“翻译”吧,似乎他们有极高的语言天赋,无论是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还是湘言、赣语,即便不能很完整的模仿,却也总能说那么几句,让你乍一听,嗯,挺像那么一回事的。倘若你好奇,想知道一个安康人为什么你会讲这么多方言?关于你的好奇他们除了给你一个大白眼,就是慢条斯理的说:“因为我是安、康、人。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安康市全景,汉江将安康分为南北两部分。摄影/邵向东

能言山语跟模仿方言可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能模仿多种方言,想来也确实令人感到称奇。不过,安康人却为此有些苦恼,因为在外地可以讲方言,但要是回安康却就得说普通话了,因为这里的语言语系太丰富、太多元化了,你讲自己的方言对方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安康汉阴县凤堰古梯田,距今逾200多年,连片约1.2万余亩,是秦巴山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摄影/邵向东

为什么安康有这么多方言?

陕西人都知道,安康是陕西的小江南、后花园,可是少有人知的是,在中国版图上安康还有中国的“自然国心”之称。由于它位于陕西东南部,东邻湖北,西接汉中,北交商洛,南临四川、重庆,处于四省(市)交界之地,汇集了各地各种各样的人文文化,还得了一个“秦头楚尾”的外号。安康北依秦岭,南靠大巴山,汉江自东西横亘全境,造就了安康地理、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有着“海纳百川”的自然优势。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 安康地理概况。制图/Paprika

对于现在而言,这样的一种特殊地理位置,是一个僻静优美的世外桃源。可是在旧时战争年代,安康却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南北战略迂回通道”。我们将时间追溯至千年之前,从夏商开始,到明末清初,每一次改朝换代、兵锋所指,安康都是那个最遭殃的,田地荒废,房屋尽毁,人烟罕见就成了这里的常态。所以,每当新朝稳定,当权者就会考虑一个问题,没人?怎么办?移民!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康人的方言具有多元化语系,可以说,安康之所以有这么多方言,正是拜战争与移民所赐。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晨曦时分的岚皋县神河源,位于秦岭山系大巴山神田主脊的北坡。摄影/皮勇维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耻”。大批北宋皇亲宗室及百姓北上,古人对此评价:“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与此同时产生的连锁反应,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继“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三次人口南迁浪潮,大批的西北、关中百姓为躲避战争,被迫逃入人烟稀少的陕南地区。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安康汉滨区瀛湖,是安康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西北地区最大人工淡水湖,湖中岛屿星罗棋布,素有“陕西千岛湖”之美誉。图/图虫·创意

公元1271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此后他对全国行政划分做了调整,把当时名叫“金州”的安康给划归陕西行省,至此从行政上开启了安康与关中的裙带关系,无意中促进了关中中原官话在安康当地的渗透。

所以当我们今天,走在安康的汉滨、旬阳两地,犹如走在西安,除了安康人最爱的蒸面店,就数羊肉泡馍的馆子最多,而这两样基本是一些操着一口关中方言的安康人的最爱。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岚皋县南宫山,又叫“笔架山”,两侧石林多为史前火山喷发形成,南坡有大巴山第四纪冰川遗址。摄影/李文博

安康西南部在地理上与重庆、四川接壤的紫阳、岚皋、镇坪等县,却说的是一口西南官话。因为这一片区域与西南官话区接壤,固然是原因之一,可究其根本是因为明代成化年间,有大量涌入此地的荆襄流民,这也是安康境内出现西南官话原因之一。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紫阳茶山,富硒茶原产地。紫阳与岚皋、平利是陕西绿茶的主要产地,在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便有记载。清代有“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之诗名世。摄影/邵向东

公元1685年,四川省荒凉残破、千疮百孔,人口仅9万余人。为了恢复经济生产,康熙皇帝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而在这次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安康由于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的远古森林,且人户稀少,田地大多荒置,又地处于湖广移民去往四川的通道上,于是一些走不了远路和不想走远路的人,就自然而然的留在了安康。同时,江淮官话、湘赣方言借此机会出现在了安康境内。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大巴山南麓,安康镇坪县和重庆城口县之间的黄安坝。摄影/邵向东

至此,安康终于完成了它海纳百川的“方言大汇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当地原住居民已十无一二,可湖广客籍却约占了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又占了约有三、四分。这些外来之客,来不及掸去迁徙途中的灰尘,也无暇埋怨命运多舛,他们只能是默默放下了思乡之情,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终于经过几辈人的努力,才将他乡变成了故乡。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镇坪县的化龙山,是大巴山第二高峰,这里原始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摄影/邵向东

移民们为安康带来了什么?

移民们为安康带来的不仅仅是不同的方言语系,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过数十年的垦荒耕耘、不辞辛劳,终于得修生养息,也使原本隔绝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安康盆地,汇集了既有秦楚风格、又有巴蜀特色、还有湘赣韵味的多元化地域文化。在这种无奈迁徙之下所促成的多元文化积淀,构成了后来独特的汉水文化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安康汉滨区香溪洞航拍。香溪洞南依巴山、北临汉水,山上的道观建于明成化初年,相传曾是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处。摄影/石耀臣

安康的传统民居

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的狗窝,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这些“新安康人”便开始思乡心切,于是就有一些家资雄厚的人,开始从故乡请来各种能工巧匠,在此建造豪宅。有的人甚至连建筑材料也是从故地购买而来,再经过汉江一路水运进入安康。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石泉县后柳镇,在安康你也可以看到如此水墨风的徽派建筑。图片经PS后期处理,摄影/李平安

这些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老房子,就这样星罗棋布地出现在了安康的秦巴山水之间,成为大家现在看到的安康传统民居。它们既有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又有荆楚派建筑的高台基、牌楼门、美山墙、精装修的,还有湖湘派建筑的庄园式、街衢式的,而巴蜀派建筑虽然少了一些,却也存在了一些。由此,安康将南方建筑的精髓汇集在了一处。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石泉县熨斗古镇,建筑带着明清时期遗风。这里昔日商贾云集,曾有十多家老字号,名播川陕湖广。摄影/邵向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康现存的老院子大约有102处,建造者多为湖广移民,基本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它们是移民们浪潮中留在安康秦巴山水之间的回忆,也是汉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明珠。如果你有幸到安康一游,那么走进这些老院子便是你深入安康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最佳选择。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汉阴平梁镇的安康传统民居,有种岁月静好之感。摄影/邵向东

位于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的都家院子,主人原本姓崔,是一个湖北人,由于杀人潜逃至安康后,想隐姓埋名重新做人,就给自己改“都”姓。在安康居住期间,他最终建成了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都家院子。从此之后,都家人以耕读传家,繁衍至今已有14代人。随着时光流逝,原本由正院和偏厦房组成的老院子,现在仅存正院和大门楼还算基本完好。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落败的都家院子正门,荆楚建筑风格明显。摄影/邵向东

都家院子既是一部家族的繁衍史,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安康还有很多像都家院子的老院子,这些老院子都有他们自己跌宕起伏的故事。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白河县黄家大院。摄影/邵向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紫阳蒿坪镇詹家花屋。摄影/邵向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岚皋四季镇的巴山老民宅。摄影/邵向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平利县的徽派民居。摄影/黄家勇

南北美食,集于一地

有人说,所有的乡愁都在胃里。当你远离故乡,身处异乡时,所有的思念,也许只有通过食物才能得到抚慰。而对于这些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移民百姓来说,通过食物将遥远的乡愁,在其子孙后代的身上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安康境内的饮食依然具有多元化特色,也依旧保留了那些曾经移民百姓的饮食特色。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安康蒸面,外表与凉皮相似,但不是同一种食物。它是安康地方小吃中的代表。图/图虫·创意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饮食的主食选择上,安康人既吃面也吃米,诸如香菇、木耳或者松菌等山货较为常见,而南北各地的水果也都有种植,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新鲜的水果。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安康人还养成了存储食材的习惯,比如现今山村里随处可见屋檐下挂着的干萝卜、干辣椒等;以及厨房里悬挂着的熏豆腐、熏腊肉;再或是盆盆罐罐里炮制的腐乳、豆豉、酸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岚皋县传统特色腊肉,看着就想扛一件儿回家过年。摄影/黄家勇

在这种长期不断探索与总结中,安康境内的旬阳人就研发出了一套著名的汉水名宴——蜀河八大件

蜀河八大件,乍一听是八道菜品,其实是十六道菜品,分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就餐的一席只坐八人,通常一开席就有八道凉菜,分为四荤四素,荤菜多以牛肉、动物肝脏等为主,颜色深沉;素菜则以时令蔬菜精心制作而成,色彩鲜艳,搭配在一起色香味俱全。随即上来的就是八道热菜,也是四荤四素,但不同的是分为四炒四汤,而且还是间隔一定时间才上菜,其上菜秩序极为讲究。

吃蜀河八大宴时,第一道热菜一般为汤,大多数是鸡丝鱿鱼粉丝汤,如果这道菜上来了,主人就必须开始向客人敬酒,当地叫做“看酒”,表示主人对客人的谢意,客人一般不得拒绝。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蜀河八大件,照片里只有凉菜,注意看,四荤四素。摄影/邵向东

从湖广移民而来的“新安康人”,特别擅长用树叶制作神仙豆腐。这种树是六道木,本地人称之为“臭老汉”,采摘到新鲜的树叶后,洗干净了放入桶内,然后加入烧开的山泉水,在反复搅拌成糊状后,倒入用于过滤布之中,并压出树叶的浆汁,把柏树草木灰水倒入进去搅拌至均匀,最后放置在阴凉处凝固冷却上两个小时,这样一来绿如翡翠的神仙豆腐就做成了。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神仙豆腐,光看外表,你知道这是豆腐?图/图虫·创意

而安康西边月河川道的汉阴县,最擅长做炕炕馍猪血豆腐干

炕炕馍,一种圆形或长方形的烙饼。圆形似满月,叫作圆炕炕,碗口大小,边厚中薄;长形似神牌,叫做长炕炕。馍上面粘满芝麻,饼上每隔指许,剁有似断非断的刀印。炕炕馍,营养丰富,不干不硬,不顽不软,脆酥喷香,老少皆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炕炕馍,和新疆的馍看着有点像。图/图虫·创意

而猪血豆腐干,虽然看起来不及神仙豆腐好看,却也是豆腐干中的佳品。把猪血和豆腐调制好后,灌入肠衣,或是熏干或是阴干。想吃的时候再切下来,用卤水给煮熟。而对干燥度的把握,则是整个制作猪血豆腐干中最重要的环节,倘若太干了容易硬坨,可不够干又极易发霉,所以只有经验娴熟的老师傅,才能做的出外黑内红有风味的猪血豆腐干。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石泉烟熏猪血豆腐干。图/图虫·创意

沿着汉阴往北,进入秦岭山区的安康人,最喜爱的一种食物叫“揽饭”。他们把老南瓜和绿豆洗净后倒入锅中,加水烧煮,等绿豆快煮开花时,捣成粥状就可以当饭吃了。同时,还会搭配一些饼、馍、米饭等辅食。揽饭看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不伦不类,但香甜糯柔的味道吃起来却很不错,而且通常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能吃得到。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生活在汉江边上的人,和生活在山区的人,他们的饮食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汉滨五里老街,五里稠酒的原产地。摄影/邵向东

靠水吃水,是沿江百姓旧时食材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当地人也习惯了汉江水的味道。除了蒸面之外,李家稠酒铺大概便是安康人记忆中最浓厚的味道了,而李阿姨的稠酒做的是又醇又香,以前还有外地客商不止一次来找她,想把她的稠酒进行包装外销,可是李阿姨坚持不同意,她觉得没有了汉江水,她做的稠酒味道就变得没那么好了。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石泉县城老街的烤鱼。图/图虫·创意

除了稠酒,近水的食材就是鱼类了,比如:石泉烤鱼、银鱼蒸蛋、流水镇的鱼宴,都是安康人思念家乡时极为怀念的味道。而每当回到安康,他们就会坐在凉风习习的汉江河边,开几瓶啤酒,烧制一盘烤鱼,聊一聊自己在外面的见闻,互诉生活的艰辛不易,最重要的一定是感慨外面再美都不如家乡好。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紫阳的水晶肉。摄影/邵向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紫阳传统小吃洋糖饺子。摄影/邵向东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平利的天星米粑粑。摄影/邵向东

当然,汉江带给安康的,不止美食,还有很多很多。

汉江,给安康带来了什么?

汉江,又称汉水,中国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西麓,全长1577千米,其中陕西境内干流长657千米,常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淮河汉”,也是因“引汉济渭”成为唯一连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系,更是幽闭于秦岭与大巴山两座大山之间的安康人走向外界的水上通道。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全长1567千米的汉江,奔流至旬阳关口镇龚家洲,突然拐了180度,形成汉江第一湾——乾坤湾。摄影/皮勇维

在《古安康八景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江两岸有许多店铺、各种商贾云集,而宽阔的水面上还有很多船只往来繁忙。如今随着陆路交通的的改善,汉江的水运功能被弱化了许多。像极了很多人离开了,顺着河流去远方寻找更大的码头,而总有些人会选择留下,在这里坚守那些过去的岁月。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悠悠汉江水,流到湖北丹江口后,成为南水北调的中线,为华北平原输送用水。摄影/邵向东

安康人读“街”这个字时,会将音发为“gai”,而在老一辈安康人的回忆中,沿江的河街不仅仅只是繁华的象征,更是苦难的象征。因为这些房屋十有八九都是沿河修建,只要每年汉江到了汛期,赶上连绵的雨季天,河水就会涨上岸来,淹没河街上,所以他们只能先搬到地势高一些的地方去躲避灾害,但是富有乐观心态的安康人,却给这样的行为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搬水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石泉老街其实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河街”,这里曾是富裕繁荣的商贸一条街,改造后依然别有一番风味。摄影/汪龙涛

如今,旧屋成旧物,高楼高处起,河街上的居民,陆续搬入新房子。至此以后,他们的后辈子孙,再也不会有前辈们的痛苦经历,再也不必为汉江汛期期间无处安身而担惊受怕。然而,安康人依旧不得不感怀汉江水路交通,带来了南北物产、也带来各地的习俗。因为紧靠湖北,受荆楚文化的影响,所以赛龙舟成为了安康人在端午节那天的重要民俗活动。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赛龙舟前的抢鸭子环节。摄影/邵向东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一书中,曾提到湖南湘西百姓在端午节有抢鸭子的习俗,其实安康人在赛龙舟之前,也要抢鸭子。把放鸭子进水之前,先拔去鸭子头上的羽毛,再撒上食盐,而鸭子被蜇疼后就会潜至水下,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抢鸭子的难度系数,但是对于从小就在水里玩耍的安康人而言,却丝毫不惧,一些水性好的人跃入水中,几分钟就能抓住鸭子。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安康赛龙舟,场面壮观激烈,那家伙,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呐!摄影/邵向东

安康赛龙舟用的船轻巧灵便,前有龙头、后饰龙尾,船两边绘有鳞纹或水波纹,具有独特的安康韵味。每年赛龙舟时,人山人海的看客接踵摩肩的挤在江边。水面上,龙舟选手们使出全身的力气划桨击水,并在锣鼓声、呐喊声中破浪前行;江边上,还有敲锣打鼓和旱船舞狮在助兴,场面异常热闹,有时群情激昂,甚至还出现过举火夜赛的盛况。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汉水畔休闲的安康人民。看大江东去,沐清风明月,这样的惬意生活,谁不想拥有?摄影/邵向东

吃着面食蔬菜,也吃着米和鱼;安康人的方言既有北方腔调,也有南方腔调。而北方人认为安康是南方,可南方人却认为安康是北方。然而,安康就是安康,至于是南还是北,这对于安康人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这里山清水秀,他们可以在这里小富即、丰乐吉

从方言到饮食及习俗,陕西这个地方兼具南北特色,被称为秦头楚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大巴山   陕西   石泉   湖广   猪血   汉水   紫阳   方言   关中   秦岭   汉江   安康   官话   这个地方   习俗   院子   移民   饮食   特色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