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这是一群几乎被遗忘的孩子,当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谋生糊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中国农村每年有2.3亿人进入乡镇企业和城市打工,成为农民工。他们外出后,留下了5800多万孩子,这意味着平均每4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相当于1个英国、3个澳大利亚的总人口。

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2009年5月,笔者从渝东南的涪陵、武隆出发,经过20多个区县一直到湘西、贵州。沿途经过的每一个村庄,都能看到大量留守儿童的身影。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个群体的数量将持续上升。根据预测,即使以最低的城市化比率60%计算,中国还将有3亿农民工到城市,这些都将造就更多的留守儿童。

而在森严的城市户籍壁垒面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无法随父母进城。而乡村到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即是被席卷的对象之一。2009年5月,当笔者追寻着远古巴人、濮人的足迹来到这里时,发现仡佬族的发源地——龙潭母寨,已经变成一-个由老人和小孩组成的村庄,全村3/4的家庭,父母双方都在外务工,他们常年在外,最多是在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在一个个曾经鸡犬相闻、桃花源一样的村寨里,现在只留下曲曲折折的小巷、破败的庭院和孤独的孩子。

据全国妇联进行的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与交流,对他们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都带来影响。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的现状,令人担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重庆市妇联一名负责人说。据调查,至2019年,重庆有1200万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超过200万人。

专家表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亲情缺失。重庆市进行的一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与父母半年见一次面的占53%,一年见一次的占44%,两年或以上见一次的占3%。90%的留守儿童出现些不健康的心理变化, 其中,女童多表现为抑郁、恐惧,男童则表现出易怒、焦虑。亲情缺失会对留守儿童在认知、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造成不良影响。

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雯平连廓柳,带绕抱城江。”1300多年前,唐朝名相韦处厚如此诗意地描述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开县。开县古称开州,是渝东北地区一座美丽的小城,一条小河从城中穿过,碧波荡漾,河的两岸长满蒿草、荷花,种满柑橘,香飘十里。河名清江河,城日汉丰城,都是极:为雅致的名字。但在2007年,这个盛唐时期一度为州城的富庶之地,外出务工人员竟达到60万多人,超过全县总人口的1/3。

就在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大德乡,笔者采访了一位78岁的老婆婆。她有两个儿女在外打工,老两口共带有3个孩子(2个孙子、1个外孙)。在一个土墙房屋已经有些坍塌的院落,老人正在房]前的洗衣台上搓洗衣服。得知我的来意后,老人不好意思地说:“今天学校放周末假,娃儿们一周换下的衣服堆了一大堆,不给他们洗了,下周读书就没有衣服穿了。”

“孩子们听话吗?”我问。

“乡下的娃儿野,老汉老娘不在家,翻来覆去杂复(叮嘱),就是不听话!”老人索性放下手中的活,打开了话匣子。

“女娃儿还好,两个外孙学习成绩差不说,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柜里摸钱,田里放火,剪同学头发,喊老师绰号,提起他们我就头痛,一年到头来找我告状的人没断过。”

“晚上做梦都在给他们磨牙,冬天起床盖被子都要好几次!早上五点多就得给他们准备早饭,他们上学后我和老伴又得下田。有时候他们哪个逃学了,还得满山找,不晓得几时是个头啊!”老人脸上一片茫然。

“您老这么大年纪了,辛苦吗?”看着她那双正在脱皮、粗糙得像松树皮-样堆满皱褶的手,我问。

“不辛苦是假的。晚上都不敢睡觉,半夜都听得见孩子在梦中叫“妈妈’。现在,趁手脚还能动,种了两亩田地!”她说,“靠儿女吃饭靠不了,他们在外打工也不容易,挣的那几个钱,光给孙娃子读书就读没了!唉!幸好身子还硬扎。”

儿女们出门后,老两口都是自己上山捡柴,下田种地,做饭洗衣。老人用孱弱的身子支撑着两个家。“他们出去,我们不反对,多挣点钱,免得借钱过日子。要是儿子、媳妇在家,我们就好些,有爹有娘照看自己的孩子,总要好一点。再说,毛主席那年代,大家穷是穷一点,但上学、看病不存在啥困难,大家生活在一起,你帮我、我帮你,心是温暖的!”

老人说完这句话,有些无奈地笑了。那苍老疲惫的笑容,留在笔者心中的,是一种拂之不去的痛。

作家聂茂说,某种意义上,“孩子仿佛一群被潮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觉到危险、窒息……”

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冷水小学的彭晓峰,12岁的时候,上小学五年级,在他4岁那年,妈妈就在务工中因病去世。每天上学时,彭晓峰要带够中午的干粮一般是煮熟的红薯或洋芋,再带点咸菜,步行五六公里山路才能到学校。中午,同山里的大多数孩子们一样,将干粮交给学校食堂蒸熟后拌着咸菜吃。即便这样,孩子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

彭晓峰最怕的是冬季上学,因为清晨5点多钟就得动身,加上沿途村庄稀少,他经常孤身一人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崎岖山路上,一阵风吹草动,就被吓得浑身冒汗。为了给自己壮胆,彭晓峰不时大声吼上几句自编的儿歌。

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2009年12月,受寒流影响,地处三峡库区的丰都县气温不到10%C。12岁的刘婷婷和73岁的奶奶同住在一-间小土坯房内,一进屋,一股冷气扑面而来,靠近墙角的床上铺着破旧被褥,伸手一摸,也是冰凉的。屋内唯一值钱的,就是别人送的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

刘婷婷3岁时,父母外出打工后就把她扔给奶奶。之前,家里还有几亩水地,租给别人耕种,勉强能维持生活。而2006年、2007年两个年份,不是百年不遇的大旱,就是两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农作物歉收,地也无人租种,奶奶和孙女的生活捉襟见肘,只能依赖亲戚接济过日子。

刘婷婷穿的衣服多数是由社会捐助的,经常东家吃、西家穿,往来于外婆、奶奶家,常常早上饿着肚子上学,下午回家才能吃上一顿饭。她说,“由于没有人照顾我、关心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想妈妈的时候,我就咬着自己的手臂哭!”

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在农村留守群体中,那些遭遇亲情别离的留守儿童无疑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他们那非同于正常儿童的生活环境、生存现状、心理成长状况,引起了一些作家的关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成长过程中,和谐的亲子关系起着关键作用。“亲子关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是子女对父母的依恋,这是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不能替代的。它是个体所形成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的存在与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父母离开,他们依然对父母存有情感需求”。

相反,如果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变化关键期的孩子,无法与父母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缺乏父母的关爱、有效教育及引导,长此以往,将会使他们出现精神上的孤独与无助,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的畸形发展。

“爸爸妈妈别走太远,不要把我一个人留下尝尽心酸,就连小鸟都有家的温暖,可我只能和黑夜说着孤单……”

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发自心底的呼唤。日复一日,冬去春来,无数留守儿童,就这样只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别的亲人,在残缺的岁月中一天天成长。而父母,在他们的脑海里早已蜕变为一年、两年,甚至数年才露个脸儿、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

孤单、凄凉、盼望、等待……短暂的团聚与长久的别离,组成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年轮。他们在乡村孤独地守望,像庄稼地里的荒草一样生长……

他们,成了一个时代守望乡村的“孤儿”!

作者:谭凯鸣

【延伸阅读】

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一个受伤的、虚弱的农村

2.3亿人进城打工,留下5800多万守望乡村的“孤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仡佬族   开县   娃儿   在外   孤儿   笔者   乡村   亲情   奶奶   老人   衣服   父母   农村   妈妈   儿童   孩子   心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