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中美基础教育,有一个悖论

根据我国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78年到2019年,全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截至2020数据发布时仍有165.62万人正在国外进行阶段性学习,其中以美、澳、英、加、日、德、俄、法的留学生人数,由多到少地排列了这些留学热门国家的火热程度。

近日启德集团发布了《2021启德中国学生研究生留学白皮书》,提到研究生依旧是海外求学的学生主体,其中申读商科的人最多,主要是金融专业;理工科的人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攻读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美、澳、英、加、德的留学地位依旧无法撼动。虽然赴美留学,常常曝出些“搞心态”的新闻,但至今赴美留学的人数依然可观,这是为何呢?北大学者秦春华所发现的问题,或许能精准答疑。

北大学者:中美基础教育,有一个悖论

在长期关注教育问题中,秦春华发现了一个悖论

中国基础教育强,但是往上走却很少出“大师”;美国基础教育弱,却能够出高端创新人才。

正常来讲,优秀的学生越多,未来出现优秀学者的概率就越高,尽管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特例”。一直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强,学生也勤奋刻苦,这是闻名中外的。在数学、统计学的国际比赛上我们常常夺冠,让对手黯然失色。我们领奖,他们鼓掌,而多年后这群站在旁边为我们鼓掌的小孩中却涌现出了比我们要多的,能搞出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重大科研成果的人,以至于长期以来这样结局令很多人开始对“优秀的学生和优秀的学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产生了质疑。

当然这句话没有问题,而是应该自我反思。美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国家,其实不止美国,拿到PR在西方国家生活的家长应该都有感触。刚接触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时第一感觉就是“慢”,节奏非常的慢,你甚至一度以为老师在偷懒,你肯定在想“所谓的西方教育就这?”,“这能学到个啥呀?”。

北大学者:中美基础教育,有一个悖论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认为你的孩子在这个年龄,在国内都要学双位数的乘法了,而在国外却刚开始学加减法,你感觉授课老师甚至教的也没多上心,于是本想逃避国内“鸡娃”的你给孩子报了华人开设的补习班,重复着在国内的那一套。虽然不否定这个做法,但我和我的同期基本都是让孩子跟着西方教育节奏走的,我们认为要改变一个实验千万次得出的相同结果,得改变这个过程。中西教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过程,则是因为教育目的的不同。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到了现代我们似乎已渐渐忘记了当初教育的目的。秦春华将中国的教育史以科举制的终结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时候中国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秦春华将古人接受教育解释为是一场“关于社会和人生的伦理学训练”,指出它的超越性(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来为国家和天下苍生更好地服务)远远地超越了它的功利性(学习为了当官),或许这也是为何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80年代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后,中国教育逐渐地更加强调功利性一面,而到了当代则是更加得极尽功利,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希望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出路,以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结果随着压力的增大,如果孩子接受教育达不到期望的结果,那么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将不惜会放弃教育而另辟蹊径,比如通过自己的天赋在某个行业上发光发热,做个童星或当一名电竞选手,这也是“读书无用论”这一论调在这几年产生的原因。

北大学者:中美基础教育,有一个悖论

美国的教育目的则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秦春华指出美式教育的功利性是附着在背后的产物。提升素质这个目标非一日之寒,而是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是一个“悟”的过程,就像前文提到的慢节奏教育方式,总讲一些在我们大人看来没什么意义的东西。因此本来以实用主义哲学最为盛行的美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却非常“不实用主义”而常让人诟病。不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让这些小孩形成了一种习惯——更愿意主动思考,亲自实践,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典型的一点比如讨厌重复的机械背诵。公司里有海归洋学生也有当地大学生,肉眼可见的区别就在解决碰到难题时。

美国教育界深受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是一个“接生”的过程,教师就是“接生婆”,人们之所以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找“原我”以不断完善自身。美国学校的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他们不仅更能熟记知识点,而且往往能举一反三。

如今中国的教育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我们也在“海纳百川”吸收人才,但我们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人才。如果说将我们古时候的教育目的与美国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可能会取得史上突破的性的结果,但这个转化还需要走一个很长的过程。国家之所以一直很学生支持出国留学,或许也这么考虑过,毕竟我们一直倡导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基础教育   学者   中美   目的   悖论   美国   中国   北大   节奏   过程   优秀   方式   发现   孩子   基础   国家   人才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