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中国旅游到访北京一直以来就是一种莫名的情愫,谁也言不清道不明,可就是时常如此这般寻常的涌上心头!说道说道北京的历史风貌、人文古迹不胜枚举可谓!最让小资一类仰视的要数这原汁原味地道的老北京的胡同,其实咱们这些外人看来都是景点的小胡同大巷子,在老北京人的心里就是个简简单单的根儿。

聊得高雅那么一点就得说这算是一种胡同文化,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老北京人难以释怀的某种情结。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今天我们在这儿要说的这个方家胡同,虽未像恭王府或者紫禁城那么名声大噪,在初到北京的我们看来只不过是一条极为普通的胡同。

有些人说来这里10年,看它的热闹文艺商业,变的冷冷清清,不习惯。但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几代人的居民,其实更受不了这喧嚣灯红酒绿的变化。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让它可以变得很情调,但你让它和鼓浪屿和其他商业街有什么区别?谁也体会不了它自己经历的一番风雨。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有着700年历史的方家胡同,是东西向一条普通的胡同,“方家”是谁?谁也说不出,但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南学、宝泉局北作厂、白衣庵、循郡王府、清朝内火器营马队厂、京师第一图书馆等历史遗迹。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到了今天,循郡王府方家胡同13号、15号是北京市第二批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41号曾是白衣庵,现庙址仍存,成了居民住宅。

这里的46号院即原中国机床厂的厂址,是北京工业史上重要的“机床胡同”。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老舍先生曾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现方家胡同小学)校长。他老人家也在这里住过两年。并经常去隔壁的京师图书馆读书。

长篇小说《赵子曰》中,有一个“北新桥往北的张家胡同”,其实就是写的方家胡同。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住过这里的人,总惦记着院儿里总有一两棵枣树或别的什么树;路过谁家门口的灰瓦花盆、可能有石榴、指甲草、鸡冠花之类的小花盆。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走出院呢,抬头一群信鸽在胡同上方盘旋;青砖灰瓦旁的老人在板凳上闲谈;谁家的小谁又在学校考第一,谁又挨呲了,然后听不下去的那位准是一喊:“二大妈!您炉子上还炖着肉呢”“哎呦!我给忘了!”然后大家一阵大笑。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等天黑了,院子也静了,胡同儿里也静,胡同里最常有的小猫从房瓦上跑过也听的一清二楚。

还能闻到槐树开花儿的香味儿。

静静的,舒适的。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胡同生活,永远是老北京人一个不舍的情节,可是,这部“砖砌”的历史,就算没有被拆除,但也经历过被随意开墙打洞,违建丛生的问题。

曾经这里,商店扎堆。

这还是你认识的老北京吗?文艺小店,在胡同里安置诗和远方,可曾想过,扰了他人安稳。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琳琅满目的商品、风格迥异的门脸,吸聚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年轻人,但是您知道吗?

对于游客来说,这里是小清新,小文艺可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意味着:门口的邻居变成熙熙攘攘的人群、家门口的灰瓦花盆变成争夺不休的车位、以及到半夜吓跑了的小猫,不能停止的噪音,换位思考,这样的家谁愿意住?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自从方家胡同成了“旅游胜地”,还经常发生醉酒吵架、闹事,半夜唱歌的情况,这一折腾就是多半宿,安稳觉都睡不上。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这条长676米的胡同,经历百年,却曾经竟然藏着90余处开墙打洞,其中光酒吧就有数十家。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如今这里,经过拆违封堵、环境整治,一年了,渐渐地恢复成原来的风貌,这意味着儿时的记忆要回来了,搬出去的铁瓷,这里建好了,你们是不是也该回来了?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有人说,这里的灰墙没有了生气,那是他没看过20年前的这里的,没有人情味儿,何来岁月安稳,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眼见老墙复原、违建消失,成了老人们的养老驿站。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走在如今的方家胡同里,那些记忆又回来了,初夏的方家胡同,槐树嫩绿成荫。

进入最美的秋天,草木渐深,天高云淡,从热闹的雍和宫大街拐入胡同,喧嚣就扔在了外边,安静的胡同里,能听得风吹嫩叶儿的沙沙细语,鸟儿轻快的唧唧哝语。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您路过端庄的循郡王府(如今是老干部活动中心)和方家小学,听罢孩子们朗朗读书声,看盛夏白色的槐花儿扑簌簌落满了胡同这条路上,或入秋淡淡的花香静静的弥漫于胡同的每寸角落。

让您没有理由不爱上这里。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您是否到过这老北京的方家胡同,留了什么回忆吗?

越古旧,文化沉积越多,这种沉积文化不觉地渗入乡人的骨髓,成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证明

北京的胡同,是穿过高楼大厦后的闲适。


方家胡同,明朝属崇教坊,称方家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七条,后恢复原名。清朝此地驻有神机营所属内火器营马队厂。

据考,胡同内41号曾是白衣庵,殿中供奉观音像,后佛像被毁,现庙址仍存,已为居民住宅。

据《啸亭续录》载:循郡王府在方家胡同。据《天咫偶闻》记:“璧星泉制府(昌)居方家胡同。


今天在方家胡同感觉犹如“世外桃源”。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沿着方家胡同一直

往里走

在寻访养老驿站

边走边问

路人热情指着养老驿站在前方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路过胡同里的

小学是在王府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胡同里的酒吧

胡同里的大院

到处散发着极具吸引力的光

随时恭候每一位邂逅于此的贵人

老北京这条胡同牛掰了!连小学都是曾经的王府

本文由假装文艺青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方家   胡同   小猫   郡王   马队   火器   京师   花盆   北京人   王府   北京   白衣   安稳   驿站   文艺   居民   小学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