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编者按


建筑与城市,构筑人类的历史。


27年来,落子全国的绿城,始终怀着对每一片土地的尊重和热爱,持续不断地读城、读地、读人,精研产品和服务,营造理想的人居之作。


【城的理想】系列专栏,将为你讲述绿城和她的城市共生长的故事。


本期让我们一起推开石库门,走进“魔都”上海,细细品味它的烟火百味与人文风情。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是一座小城,小到仅占中国总面积0.0646%,在32开的中国地图上,它只有针尖大的位置,放不下上海两个字。


它却又是一座大城,大到所有的结论都不成定论,所有的意见都成了偏见。“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被称为“魔都”的上海在所有城市里散发着独树一帜的光芒。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陈宇宁摄


上海的繁华与浪漫,盛放了全世界的热爱和向往,承载着各种各样的灵魂:全国最宏大的漫展、福州路不输秋叶原的手办店、莫奈的艺术展、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空间书店、有小故宫之称的“广富林文化遗址”......这样热烈的光华,令人着迷。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艺术馆


上海的细节同样动人,四通八达的轨道线路,一系列的无障碍设施,以一个大都市的风度,体现着现代文明的魅力。


这里有全世界最长的轨道线路,有每隔500米必然出现的24小时便利店,很多商场都有着母婴室。


优势资源也许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当真正需要时又那么珍贵。教育、医疗,以及新兴行业的机会,使越来越多的海外同胞和留学生开始选择回到中国上海。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格调是上海的代名词。


上海,最令人欣赏的是新的新,旧的旧。老城有老城的味道,新区有新区的摩登。复兴路的咖啡馆格调别致,梧桐树印着阳光,拍下来就是一幅杂志大片;新天地的晚上,就像漫步在巴黎街头;陆家嘴的金融精英,一身行头可以去拍《华尔街》。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石库门


身着中式旗袍,身材窈窕,妆扮精致,手里夹着一根细细的烟,举止优雅笑容得体,眼角眉梢带着一丝精明与妩媚,是上海女性在电影里最有代表性的定格镜头。


悠闲雅致的老克勒则是上海男性的写照,他们走路笔挺、穿细条纹衬衫、衣服一定要送到洗染店去洗、裤子一定熨得整整齐齐、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雪亮。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武康路


被老克勒耳濡目染的新一代上海男人,大多擅长“买汰烧”,是“宠老婆”“爱家庭”的典范。绅士风度是他们的交往之道:有教养、讲礼仪、谦谦君子、温良恭俭让。


上海人就是这样的,端正、细密、注重仪式感。生活中仪式感和艺术感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在上海,无论风云如何变化,腔调永远是贯穿生活始终的追求。


上海人喜欢讲究“腔司”,如若哪个上海人说你“腔司浓”,那么绝对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褒扬,说明你身上万千细胞中都体现出了十足的腔调。而这个“腔司”,正是来源于英语中的chance。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街头


上海的“腔司”,是20世纪初的西方文明,在东方身上嫁接出的奇异果实。


1843-2021,短短178年的时间中,上海被近百年的租界史深深地影响。上海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从诧异、羡慕到仿效、拿来,西洋人囊括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日常习惯成为上海人生活方式的示范。


上海租界就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沙,藉由西方的物质文明,经由百年,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时过境迁,沉郁的孤岛随江水滔滔东去,流走了屈辱,留下上海对精致的坚守,对摩登的追求,成为独特的融合中西文化精粹的一道风景线。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很多人喜欢上海,首先还不是它大都会的繁华,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处事状态。


上海人际交往,有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和边界感,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里给予了大部分人自由呼吸的空间。 “就事论事”,而非“泥沙俱下的人情交织”是上海人最爱的处事原则。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能从繁复人情的勾连中跳脱出来,与其城市性质与历史沉淀关系甚深。以商业起家的上海人更多接纳的是一个移民城市,个体社会活动半径大,交往行为复杂,人口流动性强。“大型陌生人社会”五方杂处的居住与就业方式,加大了上海居民的独立性、匿名性、流动性与疏离性。


因此,上海从伊始也失去了人情最好的源泉——熟人社会,慢慢刨除了过分社交的土壤,相反,边界感成为了最高级的尊重。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在上海做事,需要订好各门各类的章程、规则,从生活到生产,从经济到政治,事无巨细。通过相互制约的法治系统,养成重诺言、守契约的风气,商业规范与征信系统陆续建立,成为诚信的柱石。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少人情,多法治,重能力,重秩序自然催生出公平的果实,在上海一个人靠实力立足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如今仍有人会以“冷漠”“商业气息太重”来指责上海。而上海百年独特的波澜诡谲与历史积淀亦不欲与他人道,只在似有若无的潮涌中传达现代文明不可抗拒的魅力。


只有奔赴上海的那群人明白,清爽简单的生活、不郁闷啰嗦的沟通、高效率的做事方式,以及可以看到明确结果的事业回报,才是Ta们追寻的宝藏。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魔都”一词原取自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撰写的出版于1924年的见闻录,意在形容上海城市内部凸显的极大割裂感、矛盾感和冲突感。


2021年的上海,“魔”的意涵包括中西交融,新旧更替,贫富交错,传统与现代并存。若问上海到底是什么?


它既是静安寺巨大的金顶,

是婷婷袅袅衣着光鲜的都市丽人,

是十里洋场的东方巴黎,

是集群式屹立与铺排的商贸楼,

是无穷无尽的视频电话、越洋会议、融资协议,

是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和滚滚财富,

是仿佛就放在眼前的虚幻美梦。


它也是半夜打桩机的声音,

是凌晨塔吊升起来的灯光,

是脚下一根根钢筋被太阳晒得炽热,

是晨光里向市中心一波波聚拢的人潮,

是暮色里随车灯蜿蜒四散的溪流,

是带着棱角与热血迎着冰河而上的孤勇,

是叹息及遗憾所构成的山坡。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老小区


《读城记》中说,北京是座城,城墙一围,外面的人都想挤进来;而上海是个滩,包罗万象,吸纳并且不断扩张。无论是独身主义、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的选择,还是处事方式、追求目标的多样,只要不伤害别人,在这里会得到妥善的安放而不会遭受指指点点。包容,平和,尊重是上海多元的底色。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是官方定的上海城市精神。


或富丽,或市井,或通透,或妩媚,或摩登,或怀旧,或热烈,或冷漠。上海足够繁复,上海究竟是什么,我们始终在探访的路上。哪怕只是拽一拽上海的衣襟,尝一尝小笼包的滋味,也好。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时间为上海镌刻历史的印记,也见证了它的成长与变迁。伴随着时代浪潮的奔涌,绿城与上海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从2000年正式进入上海至今,绿城以初心营造了一座座历久弥新的美好建筑,酝酿着一个个关于上海的动人故事。


上海绿城作为绿城高层产品代表作,承袭的不仅仅是稳重、典雅的风格,细腻且富于变化的建筑造型,更是建筑背后“绿城加法”的人文营造标准。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绿城实景图


百舸争流的黄埔江湾畔,百年外滩的过去与现在,海派风情的人文与优雅,都在上海黄浦湾熠熠生辉。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黄浦湾实景图


上海之北,启东海上明月汇聚丰盈的“滨水形态”,沿着长三角海岸线,描绘出一幅“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小镇理想。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启东海上明月效果图


上海长风中心,魔都打卡新地标,打造沉浸式邻里WALK街区,上演着无限不循环的都心奇遇。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上海长风中心实景图


上海这座城市正在经历她漫长的黄金时代,而绿城有幸和她一起成长,在生活的底色下,细细打磨那些历久弥新的美好。


以上部分内容选自《HOME绿城》第171期

《推开石库门 看见世界》

撰文丨陈晓露、李琪婷

摄影丨吴卓平、陈宇宁


城的理想丨推开石库门,看见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启东   黄浦   洋场   历久弥新   租界   巴黎   摩登   上海人   上海   人情   海上   明月   理想   建筑   城市   旅游   历史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